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炳华

作品数:10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考古
  • 2篇丝绸之路
  • 2篇丝路
  • 2篇青铜
  • 2篇青铜时代
  • 2篇文化
  • 1篇地理学家
  • 1篇新疆考古
  • 1篇学术
  • 1篇学术理论
  • 1篇岩画
  • 1篇遗存
  • 1篇遗迹
  • 1篇游牧
  • 1篇哲学
  • 1篇哲学思考
  • 1篇殖民
  • 1篇殖民地
  • 1篇史学
  • 1篇史学研究

机构

  • 8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新疆社会科学...

作者

  • 8篇王炳华
  • 1篇王路力

传媒

  • 4篇西域研究
  • 2篇文史知识
  • 1篇丝绸之路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一种考古研究现象的文化哲学思考——透视所谓“吐火罗”与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新疆地处欧亚交通冲要;居民种族多源、民族复杂;多种文化会聚、异彩纷呈;19世纪初、20世纪前期成国际竞逐的焦点。相关历史、考古、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之研究,呈现十分复杂的面貌。目前,学界关注的"吐火罗"问题堪为显例。吐火罗,是里海、黑海北岸古代游牧民族之一,自称"Tochori"。公元前2世纪以前进入阿富汗北部。唐代玄奘译称它为"覩货逻"。公元8世纪前后,在回鹘文《弥勒会见记》题跋中有"Toχri",德国学者据音读相近,指其为印欧语西支中早已失落不见的"吐火罗",并与古欧洲人南下挂钩。近年发掘之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被个别学者假想为"吐火罗人"遗痕。有美国学者更将这一"假说"作为结论,并扩展指称塔里木盆地自青铜时代至唐,诸多不同王国、不同民族,均是"吐火罗",甚至与新疆现代民族联系。涉及古族、古国,必须关注特定时空背景;语言、文字不能与民族等同;种族与民族不能等同;它们又都必然在交融中发展。考古遗存必须总体把握,才可认识其民族个性,切忌抓住点滴枝节,就与民族联系。
王炳华
关键词:吐火罗语青铜时代
丝路葱岭道初步调查被引量:2
2009年
丝绸之路沙漠道南、北路线,不论自昆仑山麓西走,或白天山南麓西南行,进人中亚西部、南亚、西亚地区,都必须翻越“世界屋脊”葱岭(帕米尔)。本文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地理形势、古址古迹,参证清代驿道,讨论了自莎车、喀什进入葱岭及南向印度河、西向阿富汗的具体路线。揭明了明铁盖、瓦赫吉里达坂、葱岭守捉城、公主堡在古代丝路交通上的重要地位。并据调查、发掘资料,确证唐葱岭守捉城在今塔什库尔干县城北郊,遗址仍然清晰。清蒲犁厅城植根其上,但不能混为一谈。这对研究、认识丝绸之路在东帕米尔地区的具体路线,具有重要价值。
王炳华
关键词:丝绸之路
西域史研究笔谈被引量:1
2015年
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深入,如何在保持中国传统史学研究特色,发挥传统史学研究优长的同时,开阔视野,借鉴不同学术理论、研究方法,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增强问题意识,深化西域史历史研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期刊物是《西域研究》杂志出版的第100期。编辑部特邀请了部分国内西域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以笔谈的形式,就此问题发表看法。以期推动研究的深入,也是对刊物百期的纪念。
王炳华
关键词:考古研究文明史学研究学术理论
阿凡纳羡沃考古文化与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遗存被引量:3
2016年
近些年,太多的文章宣称,孔雀河近年发现、发掘的青铜时代古墓沟、小河遗存,与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境内的阿凡纳羡沃考古文化存在关联,受其影响、得其传承。阿凡纳羡沃考古文化遗存,是俄罗斯学者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作成果,是公元前3000年后期至公元前2000年间的考古遗存。主要分布在叶尼塞河中游米努辛斯克盆地内,前后共发掘4~5处墓地80座墓葬。主要特征是土葬、仰身屈肢,随葬物主要为手制蛋形尖底陶器,器表饰杉叶纹。这些基本特点,与古墓沟、小河墓地并无共同点。本文检视了相关考古资料,认为它们是"同一类型考古文化"的结论,难以成立。奠基在这一基础之上,有关小河、古墓沟干尸的民族身份的"假说",自然也难以凭信。
王炳华王路力
关键词:小河墓地青铜时代
康家石门子岩画透露的历史文化信息被引量:3
2010年
康家石门子岩画到底刻的什么内容,是什么时代、什么人刻的,为什么选在康家石门子刻这么一处岩画,当年的主人追求的是什么,我们从这幅岩画遗迹中能透视哪些问题?这是康家石门子岩画带给我们的疑问。
王炳华
关键词:历史文化信息岩画门子遗迹
从新疆考古觅丝路文化精神
“丝绸之路”,其核心精神是古代亚欧大陆曾经存在的异质文明的交流是不同社会群体间发展自己、丰富自己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在物质交换、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各得所需,各有所获,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有难以轻估的贡献,成为推进历史发...
王炳华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精神
“吐火罗”译称“大夏”辨析被引量:3
2015年
张骞到过今北阿富汗后,将这里称为"大夏",目的在于吸引当年西汉上层的关注,服务于汉武帝刘彻的西向开拓事业。但张骞同时也强调,阿富汗北部地区的古代居民,"其人皆深目,多须髯"。这与先秦时期华北大地的"大夏"是并不相同的。唐代玄奘摒弃张骞的译称,译写作"睹货逻",成为唐代史籍中的通识。今天的研究,将先秦、秦王朝时期汉文史籍中的"大夏",与印欧语系中的"Daha""Tochari"(吐火罗)概念等同使用,是并不合适的。
王炳华
谈谈“吐火罗”的译称“大夏”
2014年
公元前2世纪以前的阿富汗斯坦,西史中称其为巴克特里亚,是亚历山大东征后在中亚建立的殖民地之一,行用希腊文。公元前2世纪中,里海北岸游牧人南下,入踞巴克特里亚。据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地理著述中之记录,南下之游牧人中,主要的一支自称为“吐火罗”。这片土地上,白此又得有“吐火罗”之名。
王炳华
关键词:地理学家公元前希腊文殖民地游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