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 作品数:12 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EB病毒对脐带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过程中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为探讨脐带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过程中EB病毒对凋亡的影响,无菌条件下采集足月顺产新生儿脐带血,体外分离纯化单核细胞,经rhIL-4和rhGM-CSF诱导使之向树突状细胞分化,病毒组在培养的第0天加入B95.8培养上清。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表达,比色法测定caspase 3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病毒组细胞出现凋亡形态学特征(如染色质凝集)改变,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XIAP表达下调,caspase 3酶活性显著增高。这些结果提示,在脐带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过程中,EB病毒通过上调caspase 3活性,下调XIAP表达而诱导细胞凋亡。这可能是EBV逃逸宿主免疫监视的机制之一。
- 王娟娟金莹莹王玺陈同辛
- 关键词:脐带血EB病毒树突状细胞细胞凋亡
- EB病毒感染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特征和EBV DNA载量分析被引量:2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并检测EBV感染患儿血清EBV DNA的载量。方法选取17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IM组)、18例慢性活动性EB病毒(CAEBV)感染患儿(CAEBV组)和15名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EBV DNA载量,采用Kruskal-Wallis H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Spearman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IM组淋巴细胞比例和计数、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CD8^+T细胞比例和计数的中位数分别高达61.5%和5 217个/μL,自然杀伤(NK)细胞、CD19^+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AEBV组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NK、CD4^+T、CD8^+T 4种细胞计数2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CD8^+T细胞计数明显低于IM组(P<0.05)。IM组和CAEBV组EBV DNA载量中位数分别为3.60×103和1.25×104拷贝/m L,2个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IM组和CAEBV组EBV DNA载量与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 IM患儿与CAEBV感染患儿的淋巴细胞亚群特点有很大不同,IM患儿CD8^+T细胞大量增殖是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综合血清EBV DNA载量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有助于IM与CAEBV感染的鉴别诊断。
- 荣婷婷王维维王娟娟章黎华沈立松
- 关键词:EB病毒DNA载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0年
-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属于吞噬细胞数目先天性缺陷.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婴幼儿期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感染,骨髓分化受累和向白血病转化的风险.有散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四种遗传方式.近年来多种基因缺陷的发现加深了对该病的认识.治疗上主要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 王娟娟陈同辛
-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突变
- 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患者不同类别免疫球蛋白水平特点及临床表型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总结我国大陆地区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iency, CVID)患者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按照泛美免疫缺陷病组和欧洲免疫缺陷病协会于1999年提出的CVID临床诊断标准,筛选出36例CVID患者。分析其不同类别免疫球蛋白(Ig)的水平和临床表型特征。结果36例CVID患者发病年龄(5.14±3.08)岁,诊断年龄(10.35±5.53)岁,诊断延迟时间(62.30±58.41)个月。36例患者最常见的感染为呼吸道(30例)和消化道(14例)感染,部分患者除感染外还合并其他症状:如淋巴瘤(4例)和自身免疫性疾病(6例)等。36例CVID患者中,大部分患者3种血清Ig(IgG、IgM、IgA)水平同时降低;其中血清IgG水平(1.73±1.41)g/L,IgM水平(0.35±0.36)g/L;且大部分患者血清IgM水平降低和CIM/CD8比值倒置,而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更常见于以CD8+T淋巴细胞为主的患者。结论我国大陆地区CVID患者中,大部分患者不能被及时诊断;提高临床医师对CVID的认识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 姚春美王娟娟张慧曹睿明王玺王琳琳金莹莹陈同辛
- 关键词: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血清免疫球蛋白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CCSP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抗炎作用及机制
- 目的:探索补充外源性的人重组Clara细胞分泌蛋白(rhCCSP)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抗炎症保护作用及相关机理.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4组:①对照组:大鼠5只,NS(5ml/kg)ip;②模型组:大鼠5只,LPS(...
- 姚渭清宓越群鲍一笑王晓颖朱亚患王娟娟刘芳韩丽
- 关键词:急性肺损伤抗炎作用分子机制
- 1株肠道病毒71型毒株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病原体肠道病毒71型(EV71)的分离与鉴定方法。方法采集手足口病疑似病例的咽拭子标本1份接种于人横纹肌肉瘤细胞(rhabdomyosarcoma cell,RD细胞),通过观察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effect,CPE)来分析EV71的分离效果。分别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方法来鉴定EV71病毒特异性核酸和蛋白。扩增EV71VP1区全长基因,对其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手足口病疑似病例咽拭子标本接种RD细胞传代至第2代后出现CPE。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均显示,感染组RD细胞中有EV71病毒特异性条带,暂命名为EV71分离株2016SHYP001。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016SHYP001株病毒的VP1区核苷酸与C型代表株的同源性较高,为93.1%~98.3%;其中与C4a亚型代表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8.3%。进化树分析发现本地流行株与深圳地区流行株的亲缘较近。结论成功分离出一株新的EV71病毒株2016SHYP001,其株型为C4a亚型。
- 许耘川朱勇喆王娟娟
-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病毒分离基因型
- EB病毒对脐带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 目的研究EB病毒诱导脐带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凋亡,初步探讨其对树突状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足月顺产新生儿脐带血,体外分离纯化单核细胞,经rhIL-4和rhGM-CSF诱导向树突状细胞分化,病毒组在培养...
- 王娟娟陈同辛
- 文献传递
- 2019—2023年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5
- 2024年
- 目的 探讨上海单中心COVID-19大流行前、中、后期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患儿肺炎支原体(MP)及其他病原体阳性率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呼吸道五联检和流感病毒三联检的ARTI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ARTI患儿91 825例次,男48 729例次、女43 096例次,中位年龄为5.0(3.0~8.0)岁。疫情前组14 096例次,呼吸道病原体阳性5 126例次(36.4%);疫情中组13 366例次,阳性2 963例次(22.2%);疫情后组64 363例次,阳性33 510例次(52.1%)。疫情前、中、后组ARTI患儿之间男性比例、年龄分布、各病原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前和疫情后组>6岁患儿比例较高,而疫情中组0~3岁比例较高(P<0.014)。2019—2023年不同年份以及不同月份之间MP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1、2、12月的MP阳性率较高(20.3%~37.7%),2020年1~3月阳性率较高(21.5%~35.3%),2021年仅12月阳性率(25.8%)高于20.0%,2022年1年的阳性率均低于20.0%,2023年4~6月、8~12月的阳性率均较高(21.5%~37.2%)。MP阳性患儿23 247例次,疫情前、中、后组之间性别、年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前和疫情后组MP阳性患儿中>6岁比例较高,疫情中组0~3岁比例较高(P<0.014)。结论 在2019—2023年期间,以MP为代表的各种ARTI相关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了一定变化,MP的好发年龄分布和季节流行病学特征发生了显著改变。
- 李铭一沈袁恒陈峰李媛睿张敏华王娟娟沈立松蒋黎敏
- 关键词: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
-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BTK基因突变类型及特点
- 2010年
- 搜集41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XLA患儿,自患儿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每例患儿BTK基因,将PCR产物送测序,通过NCBI进行比对。结果发现,来自39个家系的41例患儿中共有38种突变,有21种为新突变。突变类型包括内含子剪接位点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缺失突变和复杂突变。33例患儿为BTK基因编码区发生突变,另外8例的突变位置在内含子处,导致转录产物出现异常。突变影响最多的蛋白质结构域是SH1和PH区。同时进行基因检测的35例母亲中,有30例为携带者,5例为非携带者。说明BTK基因分析是XLA患儿明确诊断的最主要的方法,而且能够及时发现携带者,并且基因诊断也是XLA区别于其他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最主要的方法。
- 张慧金莹莹王娟娟姚春美陈嫕陈同辛
- 关键词: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基因突变
- 源自皮肤分泌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研究
- 目的:对分离自皮肤科患者分泌物标本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初步探讨并分析皮肤病种类与毒力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新华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2010年12月至2012年4月从皮肤科病人分泌物标本分离的100株不重...
- 王娟娟皇甫昱婵俞静刘瑛
-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科毒力基因皮肤分泌物毒力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