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狄根红

作品数:85 被引量:554H指数:1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5篇科技成果
  • 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6篇乳腺
  • 69篇乳腺癌
  • 69篇腺癌
  • 40篇肿瘤
  • 36篇乳腺肿
  • 36篇乳腺肿瘤
  • 36篇腺肿瘤
  • 17篇预后
  • 13篇乳房
  • 12篇术后
  • 12篇基因
  • 9篇受体
  • 9篇细胞
  • 9篇病理
  • 8篇手术
  • 8篇突变
  • 8篇化疗
  • 8篇激素
  • 8篇激素受体
  • 7篇乳腺癌患者

机构

  • 73篇复旦大学附属...
  • 9篇复旦大学上海...
  • 7篇天津医科大学
  • 5篇复旦大学
  • 5篇丽水市中心医...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4篇辽宁省肿瘤医...
  • 2篇青岛大学医学...
  • 2篇山东省肿瘤医...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天津市肿瘤研...
  • 1篇上海市第一妇...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马钢集团控股...
  • 1篇天津市肿瘤医...

作者

  • 85篇狄根红
  • 65篇邵志敏
  • 57篇沈镇宙
  • 45篇吴炅
  • 40篇陆劲松
  • 32篇沈坤炜
  • 22篇柳光宇
  • 19篇韩企夏
  • 15篇胡震
  • 11篇殷文瑾
  • 9篇杨文涛
  • 8篇侯意枫
  • 8篇陈灿铭
  • 8篇余科达
  • 8篇周力恒
  • 7篇王磊
  • 6篇张家新
  • 6篇范江
  • 6篇宋传贵
  • 5篇陈述政

传媒

  • 15篇中国癌症杂志
  • 7篇中华外科杂志
  • 4篇中华肿瘤杂志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复旦学报(医...
  • 4篇中国肿瘤临床
  • 4篇中华医学遗传...
  • 4篇中国实用外科...
  • 3篇肿瘤
  • 2篇实用肿瘤杂志
  • 2篇实用癌症杂志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抗癌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家庭医学(上...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生命的化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9篇2009
  • 11篇2008
  • 12篇2007
  • 20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5篇2003
  • 2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R-α基因多态性与无BRCA1/2基因突变的有遗传倾向的乳腺癌的关系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ER-α基因PvuⅡ和XbaⅠ多态性在上海地区无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有遗传倾向的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13例无BRCA1/2突变的家族性/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113例正常对照者进行ER-α基因2号内含子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随后进行DNA直接测序鉴定PvuⅡ和XbaⅠ多态性的基因型,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危险度OR及95%CI,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结果113例病例和113例对照均成功进行测序,ER-α基因PvuⅡ多态性的CC、CT、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6例(14.2%),58例(51.3%),39例(34.5%);XbaⅠ多态性AA、AG、GG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6例(67.2%),34例(30.1%),3例(2.7%)。分别以CC基因型和AA基因型为参照,PvuⅡ和XbaⅠ多态性与乳腺癌无明显关联;但在绝经前妇女中,PvuⅡ多态性的C/T基因型提高乳腺癌发病风险达2.1倍(P=0.044);XbaⅠ多态的GG基因型携带者患乳腺癌发病危险降低达9倍(OR= 0.11,P=0.058)。基因型的联合分析表明,与CC+GG基因型相比,同时携带PvuⅡCT和XbaⅠAA的绝经前妇女患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增加达11倍(OR=11.4;95%CI 1.12-116.7),P=0.03。结论ER-α基因PvuⅡ和XbaⅠ多态性可能与有遗传倾向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尤其是绝经前发病者(含早发性)。
宋传贵胡震袁文涛狄根红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关键词:乳腺肿瘤雌激素受体Α疾病遗传易感性多态现象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一期乳房部分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评价保乳手术联合应用带蒂胸背动脉穿支(thoracodorsal artery perforator,TDAP)皮瓣行一期乳房部分重建(immediate partial breast reconstruction,IPBR)的皮瓣设计、手术结果、重建乳房外观以及供皮区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04年11月-2010年11月13例应用带蒂TDAP皮瓣行BCS+ IPBR手术的乳腺癌患者随访资料.结果 胸背动脉主要穿支的位置位于腋后线、腋皱襞下7.5~9.5 cm(中位距离8.0 cm),穿支术前多普勒超声体表定位与术中解剖的位置符合率为100%.单纯解剖穿支1例,余12例均在穿支周围保留1.0~3.0cm宽度的部分背阔肌.术后随访4~7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1个月.所有皮瓣均存活,供区均无血清肿及背阔肌功能障碍.重建乳房的外观以患者自我评价及门诊随访医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结果9例为优良,3例为一般,1例为差.结论 TDAP皮瓣能满足乳腺癌保乳术后任何象限的局部缺损修复和重建,特别对于肿块局部切除活检后保乳的患者来说,能很好的重塑乳房外形,患者满意度较高.术前应用手持式多普勒超声对胸背动脉的主要穿支进行体表定位,有助于术中快速找寻及解剖穿支,减少血管损伤及血管危象的发生.
陈天文吴炅狄根红韩企夏沈镇宙邵志敏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房成形术外科皮瓣
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术前接受长春瑞滨联合表柔比星(VE)方案治疗的局部晚期乳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9月至2006年5月术前接受3个周期VE方案化疗的119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术前空心针活检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根据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再继续接受3个周期VE或标准的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氟尿嘧啶(CEF)方案辅助化疗及局部区域放射治疗和相应的内分泌治疗。分析新辅助化疗前及术后临床病理资料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新辅助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27例(22.7%),部分缓解78例(65.5%);肿瘤原发灶病理完全缓解(pCR)22例(18.5%)。本组115例(96.6%)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76个月,中位时间63.4个月。无局部复发转移患者共72例(60.5%)。5年无病生存率为58.7%,5年总生存率为71.3%。多因素分析显示,新辅助化疗前Ki-67(pre—Ki-67)高表达(P=0.012)、化疗后Ki-67(post—Ki-67)高表达(P=0.045)、化疗后病理未完全缓解(P=0.034)与无病生存时间的降低有关;pre—Ki-67高表达(P=0.017)、post—Ki-67高表达(P=0.001)、pre—ER阴性(P=0.002)、化疗后病理未完全缓解(P=0.034)与总生存时间的降低有关。结论pre—Ki-67、post—Ki-67及pre-ER的表达水平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原发灶病理状况是接受术前3个周期VE新辅助化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黄欧陈灿铭吴佳毅胡震侯意枫张家新柳光宇狄根红陆劲松吴炅邵志敏沈镇宙沈坤炜
关键词:乳腺肿瘤化学疗法预后表柔比星
提高早期乳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的研究
邵志敏沈坤炜沈镇宙顾雅佳吴炅陆劲松柳光宇狄根红胡震凌虹
该项目旨在探索一系列有效、合理、经济的检测手段和一套符合国情的乳腺癌早期诊断模式。在国内率先开展对乳头溢液患者开展乳管镜检查,从中发现早期乳腺癌,提出了乳头溢液的新的手术治疗指征,使部分患者得到了准确的定位、彻底的手术治...
关键词:
关键词:乳腺癌
趋化因子受体CXCR2及其配基GROα、IL-8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3年
CXCR2是趋化因子受体家族中的重要一员,近年来研究发现CXCR2及其主要配体生长调节性癌基因-α(growth-regulated oncogene-α,GROα)和白介素-8(IL-8)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形成,而且可以通过增加肿瘤的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CXCR2及配体还可作为肿瘤标志物和独立预后因子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目前,抗CXCR2的各类药物正在进行各种基础和临床试验研究,因此作为新的靶向分子有望成为特异性药物作用靶点,从而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开辟新途径。
徐晗狄根红杨恭(审校)
关键词:肿瘤CXCR2白介素-8
5-aza-2’deoxycytidine联合trichostatin A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背景与目的:晚近报道应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2’deoxycytid ine(AZA)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richostatin A(TSA)作用于多种肿瘤,可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本文在此探讨通过AZA联合TSA作用,抑制乳腺癌细胞株增殖能力。方法:联合应用两种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应用RT-PCR的方法检测MDA-MB-435细胞株p21和p27的mRNA转录水平的改变。通过W ST方法来检测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化,将MDA-MB-435细胞根据药物处理共分四组:①对照组;②AZA+TSA组;③AZA+TSA+4-OH TAM组;④4-OH TAM组。并且采用流式细胞仪来分析肿瘤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将MDA-MB-435分成另外四组:①对照组;②AZA+TSA组;③AZA+TSA+E2组;④AZA+TSA+E2+4-OH TAM组。结果:TSA以及AZA联合应用能使肿瘤细胞MDA-MB-435的p27的mRNA水平增加,而p21mRNA水平略减弱。增殖分析的四个组中:AZA+TSA组细胞增殖能力减弱(P<0.01),同时出现细胞阻滞于S期,加入雌激素后细胞阻滞稍减弱。AZA+TSA+4-OH TAM组增殖能力进一步减弱(P<0.01)。4-OH TAM组增殖能力没有改变。细胞周期分析的四个组中:AZA+TSA组出现细胞阻滞于S期,AZA+TSA+E2组细胞阻滞稍减弱。AZA+TSA+E2+4-OH TAM组细胞阻滞再次提高。结论: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使得乳腺癌肿瘤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对于肿瘤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
范江陆劲松王磊吴炅侯意枫李大强狄根红沈镇宙邵志敏
关键词:乳腺肿瘤TRICHOSTATIN肿瘤细胞增殖能力
雌激素受体亚型在乳腺癌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邵志敏沈镇宙狄根红吴炅陆劲松温险峰李方明韩企夏
1992年1月1日~2002年12月1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进行了研究。乳腺癌已成为世界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1996年全世界新发病例已超过910万,占癌症发病的9%。它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E...
关键词:
关键词:乳腺肿瘤遗传学雌激素受体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03例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8
2006年
背景与目的:和单侧乳腺癌相比,目前对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的了解相当有限。本研究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了2001年1月~2005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03位确诊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双侧乳腺癌患者占同期全部患者的3.22%,同时性(12个月以内)双侧乳腺癌27例。并分别回顾了发病年龄、月经情况、肿块大小、治疗方式等资料,侧重分析单/双侧,第一/第二侧,同时/异时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期、腋淋巴结状态和病理类型的差别。结果:双侧乳腺癌较单侧乳腺癌起病早(P〈0.001)。舣侧发病中位间隔时间48个月(0~480个月)。比较单/双侧乳腺癌发现双侧癌有更多O/I期病例,单侧癌中浸润性导管癌比例较高(P=0.017)。双侧乳腺癌内第一/第二侧间临床病理指标无显著差异;而同时性双侧乳腺癌较异时性痛淋巴结转移数更少(P=0.031),浸润程度更低(P=0.031),导管内癌比例更高(P=0.012)。未发现浸润性小叶癌在单/双侧间发病有差别。治疗方式上,第二侧癌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和保乳手术的比例大大提高(10.8%和2.6%,P=0.042)。按第二原发出现算起,经过中位13个月的随访,有3例复发或转移,1例死亡。结论:对侧乳腺癌发生间隔时间不定,单侧发生后宜积极随访以早期检出对侧病变。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有较早的临床分期和较高的DCIS比例,为乳腺癌保乳手术提供了条件,但也不能忽视双侧乳腺癌潜在较高的恶性程度。
余科达狄根红吴炅陆劲松沈坤炜沈镇宙邵志敏
关键词:病理
CXCR7在乳腺癌中可能发挥保护作用
目的:CXCR4曾被认为是CXCL12(SDF-1)的专一性受体,但近年来发现CXCR7(RDC1,CCX-CKR2)既是CXCL11(I-TAC)的受体,也是CXCL12的受体。大量研究表明CXCL12-CXCR4生物...
汤立晨狄根红欧周罗邵志敏
关键词:乳腺癌预后模型
文献传递
芳香化酶表达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中的预后价值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求可能诱导局部高雌激素浓度的乳腺癌芳香化酶表达对淋巴结阴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44例原发性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组织内的芳香化酶蛋白表达,并作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研究芳香化酶表达的预后意义。结果134(54.9%)例乳腺癌组织内高表达芳香化酶,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肿瘤的大小、组织学分级和术后三苯氧胺辅助治疗是影响本组患者无瘤生存的预后因素(P<0.05),芳香化酶的状态对本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的影响具有临界统计学意义(P=0.058),比例风险Cox模型的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原发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和术后三苯氧胺辅助治疗是影响本组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而芳香化酶状态对预后的影响呈现时间依赖性特点(P<0.05),时间依赖性非比例风险模型的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芳香化酶是本组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芳香化酶可能是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因素,高表达芳香化酶患者的复发转移的相对风险高,但其程度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这对于针对性制订治疗和随访计划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陆劲松李鹤成曹道成狄根红吴炅沈坤炜韩企夏沈镇宙邵志敏
关键词:乳腺癌芳香化酶预后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