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杨霞

杨霞

作品数:20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安徽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6篇历史地理
  • 3篇哲学宗教

主题

  • 7篇仲长统
  • 5篇士人
  • 2篇东汉
  • 1篇代言
  • 1篇道观
  • 1篇地域文化
  • 1篇地域文化视野
  • 1篇帝纪
  • 1篇学术思想
  • 1篇游学
  • 1篇远行
  • 1篇灾异
  • 1篇赠答
  • 1篇赠答诗
  • 1篇正统
  • 1篇正统思想
  • 1篇政论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困境
  • 1篇儒学

机构

  • 19篇安徽广播电视...
  • 5篇安徽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19篇杨霞
  • 1篇王洲明

传媒

  • 2篇长春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学术界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古籍研究
  • 1篇前沿
  • 1篇南京工业职业...
  • 1篇淮南师范学院...
  • 1篇德州学院学报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合肥学院学报...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重庆理工大学...
  • 1篇常州大学学报...
  • 1篇安庆师范大学...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士人流动与东汉经学发展
2017年
东汉士人以游学为主体的流动对其时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士人的流动扩展了经学的传播范围,促成了既有经学区域的扩张和新兴学术中心的形成;士人周流四方,转益多师,促使士人从专守一经到习得几家经义,以至古文、今文的兼采,带来了今、古文经的融合;士人游学中所面临的抄写、携带经籍的难题还进一步促成了经学章句的删繁就简与新经典的形成。
杨霞
关键词:东汉
试论《潜夫论》深潜之美被引量:2
2010年
东汉政论文集《潜夫论》因其深刻的思想、深厚的学理、深茂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而呈现出一种深潜之美。这种深潜风貌是作者的气质、文艺主张以及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它集中表现为作者深刻、潜隐的气质,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传统不遇士人的处世态度和精神风貌,具有代表意义。
杨霞王洲明
关键词:《潜夫论》
论仲长统儒、道、玄思想的交杂与转化被引量:2
2008年
分析了东汉末年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仲长统的代表作品《昌言》、《乐志文》、《乐志诗》,探讨了仲长统思想中呈现出的儒、道、玄思想的交杂与转化,考查了汉末魏晋时代士人复杂的思想动态。
杨霞
关键词:仲长统
地域文化视野中汉魏之际士人的身份裂变——以王粲、仲长统的地域流动为例
2018年
士人的地域流动及流动区域的地域文化对士人的性格塑造、思想变迁与文章写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时常引发其身份的变化。这种连动在乱世中表现尤为明显。以汉魏之际士人王粲、仲长统为例:两者皆起自山阳高平;其后南北殊途,王粲由洛阳至长安、再至荆州,仲长统游历青、徐、并、冀四州之间;最终二人分别归于邺城曹氏与许都汉室。两者身份也随各自流动而发生裂变:由最初的鲁文化中的少年儒生,分别经过荆楚、幽并文化的熏染而呈现出鲜明的"流寓客"与"狂异生"形象,最后通过与邺下文人、许都诸儒的交流,王粲文学家、仲长统思想家的新身份得以形成。扩大而言之,以王粲、仲长统为代表的汉魏之际士人群体的地域流动与流动所带来的身份变化也是加速此期士人独立与文学自觉的历史进程的重要动因。
杨霞
关键词:汉魏之际仲长统
汉末魏初士人的孤独体认与文学诉说——以代言诗、赠答诗、书信文为中心被引量:1
2014年
身处动荡年代的汉末魏初士人有着浓厚的孤独意识。在诗文创作中,他们更多在寻求某一对象进行诉说,具体表现为隐含另一个"我"的代言诗、情意自足的赠答诗和直抒胸臆的书信文的勃兴。这些作品既是"诗可以怨"的传统诗教观的展示,又暗含此期士人"大我"与"小我"的分离,更可视为魏晋文学自觉的先声。
杨霞
关键词:赠答诗
东汉士人远行的生命体验及文学书写
2018年
远行是东汉士人常见的生活形态。游学、游宦、交游、避难以及流放是此期士人远行的主要原因,灾害、瘟疫、战争的频繁发生是远行士人的生存境遇。远行途中,士人常有孤独之感与忧生之嗟,他们继而将现实生活的远行拓展至精神世界之遨游,渐生发出悲凉的"远行客"意识。士人大规模的远行、远行中的生命体验成了当时文学书写的主题。从自述羁旅之悲到代他者立言、从摹写自然山水至描绘异域空间,是这一时期远行书写面向的展开。较之先前的文学书写,这些作品更多展示出个体士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需求,更多对自我的关注和对灵魂的安顿。这与魏晋之"文的自觉"相承接,具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
杨霞
关键词:远行生命体验文学书写
不宜称庆:东汉士人对祥瑞的新解读
2013年
祥瑞,作为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吉祥征兆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被赋予了通融天地、粉饰君权、抚慰民心的政治功能。然而,在天人感应思想盛行的东汉社会,依然有士人对祥瑞的出现发出了"不宜称庆"的言论。这种不和谐之音与戚宦交替统治的政治局势、灾难频发的自然状态有关,是汉代士人对既有灾异观的思考与调整,同时也启迪着后代士人对祥瑞政治功能的更为清醒的认知。
杨霞
从“后汉三贤”的天道观看东汉士人个体意识的萌发
2012年
"后汉三贤"王充、王符与仲长统在各自著作《论衡》、《潜夫论》及《昌言》中都有关于"天道"的精辟论述。王充指出"天道自然,非人事也",将人从天人感应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王符主张"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为",强调人之调和阴阳、和谐治道的作用;仲长统进一步提出"天道为末,人事为本"的观点,突显个体价值。三者天道观的历时演变轨迹正是东汉一代士人思想解放、自我意识萌发的过程,其中有对前朝"天人感应"言论的承继,亦透露出后世玄学思想的新动向,并映射出后汉一代士人欲突破天命、寻求个体价值的不懈努力。
杨霞
关键词:仲长统天道观
汉末士人政治困境中的突围——从《中论》、《昌言》中作者的“介入”谈起
2011年
汉末政论文集《中论》、《昌言》因作者"介入"方式与程度的不同而分别彰显出浓厚的"君子"风范与强烈的"自我"意识,作者徐干、仲长统各自气质、学术思想和所处政治环境的不同是形成这两种不同特质的主要原因。对君子之道的推崇与对个体价值的认同是汉末士人突围政治困境的两种路径,即趋于上的道德精英路线和趋于内的自然名士路线;这两种路径都体现了汉末士人疏离皇权,欲以更高的姿态及更独立的精神参与政治的深层内涵。
杨霞
关键词:《中论》
“游”的下行与“文”的上升--论东汉士人流动的下行趋势及其文章史意义
2015年
东汉士人的流动相对战国、西汉时期的士人流动呈现出"下行"趋势,具体表现为游学群体的"平民化"、游学地点的"民间化"和游学目的的"俗世化"。士人流动、士人流动的"下行"促成了文章写作群体的生成与文章体裁的新变,并带来了东汉文章写作的繁荣。伴随着大量士人的流动与写作群体的生成,非实用类文章也日渐增多,表现为文章抒情功能的提升。后世所言的真正的"文学"这一意识形态,日益脱离史学、经学而走向自觉与独立,最终促成了"文"的上升。
杨霞
关键词:下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