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跃武 作品数:35 被引量:207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壳脂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1 2014年 目的:观察壳脂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非酒精性脂肪肝门诊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壳脂胶囊组30例)及对照组(血脂康组30例),分别予壳脂胶囊1.25 g tid和血脂康0.6 g bid,疗程24周。结果:两组在降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胆固醇(LDL-C)、肌酐(CREAT)、尿素氮(BUN)、体质量指数(BMI),症状积分,B超影像学指标表现等方面均有显著疗效;其中血脂康组在降低TC、TG方面,优于壳脂胶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壳脂胶囊组在降低BMI、症状疗效、B超疗效等方面,优于血脂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壳脂胶囊治疗NAFLD有一定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杨跃武 肖阁敏 招柏明 杨宏志 戴敏 滕立春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 壳脂胶囊 c-Jun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c-Jun蛋白在肝细胞癌(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肝切除术的137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2例,女25例;年龄26~73岁,中位年龄45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组织c-Jun蛋白表达。根据免疫组化法染色评分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75例)和低表达组(62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及c-Jun蛋白表达与生存预后的关系。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肝癌c-Jun蛋白表达与患者HBs Ag、AFP、肿瘤直径、肿瘤包膜、肿瘤血管侵犯有关(χ2=5.27,32.68,4.86,1.04,4.62;P〈0.05)。高表达组患者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14%、41.20%,低表达组相应为72.04%、61.21%,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χ2=5.19,P〈0.05)。结论 c-Jun蛋白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其高表达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杨跃武 叶志强 孔庆磊 罗刚健关键词:C-JUN 预后 痰热清注射液抑制HepG2细胞的研究 2013年 目的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HepG2肝癌细胞株的抑制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痰热清注射液对HepG2肝癌细胞株的抑制,采用凯基细胞周期法检测该药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痰热清注射液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epG2细胞,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细胞DNA合成减少。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可能与使细胞阻滞于休眠期或DNA合成前期,导致细胞DNA合成减少有关。 李永伟 杨跃武 陆慧琼关键词:痰热清注射液 HEPG2细胞株 细胞周期 中药辨证治疗中重度慢性乙肝临床疗效对照分析 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按照循证医学方法观察评价中医辨证用药与常规用药治疗中、重度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03年我院中医科所有慢性乙肝住院患者89例(中度57例,重度32例)作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按分层随机的原则选择同期本院传染科慢性乙肝住院患者89例(中度57例,重度3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ALB、A/G、TBIL、GGT、CHE)、肝纤维化标志物(HA、PC-Ⅲ、Ⅳ-C、LN)、凝血功能(PT、PTA)、腹部B超(MPV、脾厚、脾长、SPV、胆囊壁厚度)等指标.结果:治疗前后两组肝功指标(CHE除外)均改善(P<0.05),其中中、重度乙肝治疗组ALB、A/G、GGT改变幅度优于对照组(ALB:1.72±0.64,1.21±0.85vs1.32±0.57,1.06±0.12;A/G:0.085±0.030,0.105±0.039vs0.036±0.007,0.069±0.034;GGT:-154.14±30.69,-151.06±31.16vs-20.90±7.17,-54.86±20.64,均P<0.05);两组CHE均呈下降趋势,但治疗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835.08±241.61,-228.95±113.26vs-2488.79±356.73,-765.14±261.90,均P<0.05);治疗组慢性乙肝(中度)患者PT、PTA改善优于对照组(PT:-1.31±0.24vs-0.38±0.18;PTA:11.96±2.04vs5.32±2.58,均P<0.05);治疗组B超胆囊壁厚度减小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其他指标两组无差异.结论:中药辨证治疗的介入对改善中重度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炎症坏死,蛋白合成功能和减轻胆囊炎症方面优于常规治疗. 何义华 潘志恒 李林 关卫兵 王拥泽 李永伟 杨跃武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中药 辨证治疗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不同分期的中医证侯规律研究 目的:揭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分期之间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演变规律。方法:将2009年3月—2010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及感染科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按其不同分期进行临床症状体征、舌脉象及中医证候学调查,并辨证... 王柯心 关卫兵 戴敏 杨宏志 王拥泽 杨跃武 谢和平 李杨湄关键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中医病因病机 证候规律 文献传递 补肾益气疏肝凉血活血方对乙杆杆纤维化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影响 陈谈碧 杨志宏 许瑞云 陈国庆 杨跃武关键词:乙肝 循环免疫复合物 灯盏花注射液通过抑制减IκB-α/NF-κB/ICAM-1通路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灯盏花注射液在肠缺血再灌注早期小肠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8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Sham)组,肠I/R损伤(IIR)组,灯盏花注射液处理组(EB+IIR)组,IκB-α抑制剂TPCA-1处理(TP+IIR)组。EB+IIR组在术前7 d每天经腹腔注射给予灯盏花注射液20 mg(/kg·d),TP+IIR组在术前30 min尾静脉给予TPCA-1(12 mg/kg),另两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采用夹闭SD大鼠肠系膜前动脉45 min后再灌注6h的方法造成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处死大鼠取小肠标本,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检测肠粘膜组织TNF-α、IL-1β和IL-6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肠粘膜组织IκB-α、NF-κB、ICAM-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肠缺血再灌注导致明显小肠损伤,肠组织炎症指标明显增高,表现为TNF-α、IL-1β和IL-6含量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IκB-α/NF-κB/ICAM-1通路活化;灯盏花注射液预处理可抑制小肠组织IκB-α/NF-κB/ICAM-1活化,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早期肠道损伤,并下调小肠组织TNF-α、IL-1β和IL-6含量(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P<0.05),同样,应用IκB-α磷酸化抑制剂TPCA-1处理后,IκB-α/NF-κB/ICAM-1通路受到抑制,小肠损伤程度得到减轻。结论灯盏花注射液预处理通过抑制IκB-α/NF-κB/ICAM-1通路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孙孟彪 张政 李贝 杨跃武关键词:灯盏花注射液 肠缺血再灌注 IΚB-Α NF-ΚB ICAM-1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2010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不同分期之间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演变规律。方法将2009年3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按其不同分期进行临床体征和症状、舌脉象及中医证候学调查,并辨证为湿热发黄证、瘀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阴虚瘀黄证和阳虚瘀黄证5个中医证型。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的主要体征和症状为面目黄如桔皮、尿黄、口苦、口干、口渴喜饮、厌食油腻、面色晦暗、朱砂掌、红痣或蟹纹等;舌象为舌红、舌老、苔黄、苔厚、苔腻;脉象为弦、沉、数、实、滑。中晚期主要症状和体征为面目黄如烟熏、面色晦暗、朱砂掌、红痣或蟹纹、肌衄、口渴少饮、鼻齿衄、乏力、腹胀、纳差、尿黄及手足心热;舌象为舌红、舌暗红、舌老、苔薄;脉象为细、数、沉、涩、弦。湿热发黄证、瘀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和阴虚瘀黄证4个证型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主要证型,而阳虚瘀黄证型较少;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的主要证型为湿热发黄证和瘀热发黄证,而中晚期的主要证型为阴虚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结论湿热发黄和瘀热发黄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的主要病因病机;湿热未尽、瘀血内停及气阴亏虚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晚期的主要病因病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病性多实,中晚期病性多虚。 王柯心 关卫兵 戴敏 杨宏志 王拥泽 杨跃武 谢和平 李杨湄关键词:中医病机 证候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乙肝合并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汤方对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性肝炎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我科60例慢性乙肝合并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实施中医治疗,采用自拟汤剂,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甘草酸二胺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后只有2例显效,而研究组有23例显效,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有20例有效,而研究组有3例有效;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是73.33%,研究组达到了86.6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拟中药汤剂治疗慢性乙肝合并脂肪性肝炎的临床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应用。 戴敏 肖阁敏 杨跃武关键词:慢性乙肝 脂肪性肝病 中药 西药 损伤控制理念下结肠损伤的处理方式 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比较损伤控制手术(DCS)处理严重结肠损伤时,二期确定性手术肠切除肠吻合与肠造口两种结肠修补方式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3年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DCS处理的67例严重结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二次确定性手术中结肠修补方式,分为吻合组(40例,单纯肠缝合修补术,或肠切除肠吻合术)和造口组(27例,肠切除肠吻合加近端预防性肠造口),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术后结肠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吻合组与造口组患者一般资料、损伤程度、入院时生理状态及初次手术处理(包括输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性手术后,两组患者吻合口瘘、腹腔脓肿、肠外瘘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组和造口组分别有6例(15.0%)和3例(1 1.1%)患者出现结肠吻合口瘘(P>0.05).在9例结肠吻合口瘘患者中有7例(7/9)出现左半结肠损伤,明显高于其在无吻合口瘘者中的比例(41.4%,24/58) (P<0.05);腹膜关闭中位时间为10d,较无吻合口瘘患者(2 d)明显延迟(P<0.05).结论 在严重结肠损伤的DCS处理中,肠造口术不宜优先考虑;尽早关闭腹膜或有助于降低结肠吻合口瘘的发生概率。 叶志强 杨跃武 罗刚健 黄勇关键词:结肠损伤 损伤控制手术 肠吻合术 肠造口术 吻合口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