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磊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淮安市淮阴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腰椎
  • 2篇腰椎间盘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突出症
  • 2篇平台骨折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椎间盘突出症
  • 2篇胫骨
  • 2篇胫骨平台
  • 2篇胫骨平台骨折
  • 2篇螺旋CT成像
  • 2篇骨折
  • 2篇成像
  • 1篇电灼
  • 1篇腰椎管
  • 1篇腰椎管内
  • 1篇影像
  • 1篇影像诊断

机构

  • 6篇淮安市淮阴医...
  • 1篇南通大学
  • 1篇淮安市731...

作者

  • 6篇杨磊
  • 5篇崔文峰
  • 5篇崔丙军
  • 2篇张振清
  • 1篇刘璠
  • 1篇周振宇
  • 1篇龚维成
  • 1篇杨峰
  • 1篇曹毅
  • 1篇崔文锋
  • 1篇王传功
  • 1篇赵耀
  • 1篇陈磊

传媒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医学
  • 1篇医学信息(手...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2010中国...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腰椎管内副神经结瘤1例报告
2008年
崔文锋邢跃刚郝成俊杨磊
关键词:椎管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治体会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1例,术前确诊依据腰椎间盘CT和腰椎MRI,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后路椎板间开窗术,2例行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12例行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固定术。结果 31例患者腰腿痛症状在手术后均立即改善,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患者功能评价在术后3月进行,其中优2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达96.8%。结论 CT和MRI是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靠手段,是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可靠依据,诊断明确后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郝成俊崔丙军陈磊崔文峰杨磊赵耀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
单侧钉棒固定联合单枚Cage椎间融合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单侧钉棒系统固定联合单枚 Cage 椎间融合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经椎板间、关节突切除途径髓核摘除,单侧钉棒系统结合单枚 Cage 椎间融合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于术前、出院时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对患者下肢根性疼痛情况进行评分;采用 Schulte 标准判断植骨融合情况及 NaKai 标准评价患者术后12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25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为80~120(89.4±11.0)min,术中出血量为90~350(151.6±60.3)mL,术后无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5例患者均获12~33(21.4±6.9)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下肢根性疼痛症状术后均得到明显缓解。患者入院时 VAS 评分为(7.76±0.93)分,出院时、术后12个月 VAS 评分分别为(2.84±1.14)分、(1.48±1.23)分,出院时、术后12个月的 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t=21.36、22.92,均P <0.01)。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Cage 无移位、下沉;按 NaKai 标准:优15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88.0%。结论单侧钉棒系统结合单枚 Cage 椎间融合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治疗方法。
崔丙军崔文峰龚维成郝成俊王传功杨磊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极外侧型脊柱融合术
螺旋CT成像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常见复杂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常规X线及CT三维重建分析,观察病变的立体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62例均手术治疗,比较以上2种检查方法及术中情况。结果:...
崔文峰郝成俊邢跃刚张振清杨磊崔丙军
关键词:螺旋CT成像胫骨平台骨折影像诊断
文献传递
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术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前痛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研究初次保留髌骨的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术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前痛及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均接受了保留髌骨的双侧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随机选取一侧行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术治疗(电灼烧组),另侧未行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术作为对照(对照组)。术后随访21(12~32)个月。统计患者两侧手术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前痛评分、KSS膝关节评分及功能评分、Feller髌骨评分、髌骨功能评分,并予以比较。结果电灼烧组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05.2±6.5)°、(121.2±6.2)°;膝前痛评分分别为(6.1土1.1)、(10.4±0.8)分,K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65.1±2.8)和(85.2±3.0)分、(61.5±5.2)和(81.8±5.8)分;Feller髌骨评分分别为(16.3±5.7)和(20.5±6.0)分;髌骨功能评分分别为(5.2±2.8)和(8.6±1.4)分。术前、术后各指标比较,P均〈0.05。对照侧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03.2±7.2)°、(119.3±5.1)°,膝前痛评分分别为(6.5土1.3)、(12.3±1.0)分,K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65.3±2.9)和(87.1±3.1)分、(66.3±6.1)和(81.1±7.1)分,Feller髌骨评分分别为(16.7±5.4)、(21.5±5.8)分,髌骨功能评分分别为(5.6±2.8)和(8.7±1.2)分。对照组术前、术后各指标比较,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电灼烧组膝前痛评分降低(P〈0.05),两组其他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术能改善行保留髌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前痛,但对于膝关节功能恢复无作用。
杨磊曹毅刘璠周振宇郝成俊崔文峰崔丙军杨峰
关键词:膝前痛髌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螺旋CT成像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常见复杂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常规X线及CT三维重建分析,观察病变的立体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62例均手术治疗,比较以上2种检查方法及术中情况。结果常规X线与CT三维重建间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三维重建清晰立体,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方位显示损伤的部位,指导临床诊断及手术。
崔文峰郝成俊邢跃刚张振清杨磊崔丙军
关键词:CT三维重建胫骨平台骨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