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乐
- 作品数:624 被引量:2,672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渔药与水产养殖生态安全
-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水产动物病害的数量和危害频度也在不断增大,虽然新的病害防治措施不断出现,但渔药仍然是防治水产动物病害的主要途径。水产养殖生态的安全是渔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渔药的使用在防治病害的同时也不可避...
- 杨先乐赵依妮
- 关键词:渔药水产养殖环境检测生态安全
- 文献传递
- 一株可溶性有机磷去除菌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被引量:3
- 2010年
- 以甘油磷酸钠(Sodium Glycerophosphate,以下简称NaGly)作为外源可溶性有机磷,从富营养化的养殖池污泥中分离到5株可溶性有机磷去除菌株,通过除磷率比较,筛选出一株最为高效的菌株D2,其对初始浓度为5mg/L甘油磷酸盐磷(Phosphorus Glycerophosphate,以下简称GP-P)的去除率可达99.0%。此外,对其进行了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生长特性与除磷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2为肠球菌(Enterococcus sp.),与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菌株KT4S13(登录号:AB481104)和CICC6078(登录号:DQ672262)的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近100%;其生长周期为:0-4h为生长迟缓期,4-8h为对数生长期,8-28h为稳定期,28h以后为衰亡期;且在15°C-40°C、pH4.0-9.0以及5-40mg/LGP-P条件下均能够生长,其中菌株D2最适生长的温度范围和pH范围分别为30°C-35°C、6.0-7.0,而且20-30mg/LGP-P能显著促进菌株D2生长。此外,菌株D2在进入衰亡期之前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对20mg/LGP-P的除磷率逐渐升高,在进入衰亡期后的28-32h内对20mg/LGP-P的除磷效果趋于稳定,其在15°C-40°C、pH4.0-9.0以及5-40mg/LGP-P条件下均具有除磷作用,其最适除磷温度范围、pH范围和GP-P浓度范围分别为25°C-35°C、6.0-7.0和5-10mg/L。
- 黄志华曹海鹏杨先乐李熙王炼安健龚雨州
- 关键词:肠球菌生物学特性
- 中华绒螯蟹致病性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敏特性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明确中华绒螯蟹黑鳃病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特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传统方法从患黑鳃病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中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利用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以K-B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药敏特性。【结果】从患黑鳃病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共分离获得4株疑似病原菌株(C1、C2、C3和C4),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仅C1菌株感染中华绒螯蟹后出现死亡,死亡率达90%,且试验中华绒螯蟹出现黑鳃、肝胰腺呈浅黄色的病症,与自然发病的症状基本一致。依据C1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可确定C1菌株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其对健康中华绒螯蟹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2.85×105 CFU/mL。药敏试验结果表明,C1菌株对新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链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和恩诺沙星等9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多粘菌素B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羧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3种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不敏感)。【结论】弗氏柠檬酸杆菌感染可引起中华绒螯蟹黑鳃病,且对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毒力,实际养殖生产中可选用新霉素、多西环素等渔用抗生素进行防治。
- 黄晓东周慧华安健杨先乐曹海鹏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黑鳃病药敏特性
- 几种陆生植物材料对铜绿微囊藻的联合抑藻作用
- 2016年
- 铜绿微囊藻属于蓝藻门、色球藻目,是蓝藻水华中主要的优势种群之一,因此倍受关注。为了控制蓝藻水华、改善水质及水产养殖环境,物理、化学、生物等控制蓝藻的方法逐步发展起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及物理化学方法越来越多弊端的发现,在控制蓝藻水华的技术中,以生态学原理为出发点的生物控藻技术得到广泛的研究。很多研究表明,溶藻菌、水生植物、陆生植物等都具有抑制藻类的作用。本研究是在前期筛选出的抑藻材料的基础上,以4种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陆生植物(马水桔皮、
- 胡利静肖艳翼刘腾飞胡鲲杨先乐
-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抑藻马水桔物理化学方法蓝藻门
- 大口黑鲈原代肝细胞的培养及其应用于CYP450活性的诱导被引量:7
- 2008年
- 体外培养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原代肝细胞,观察其在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同时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白蛋白(ALh)含量,从而判定肝细胞的增殖和代谢能力,进而应用于CYP450的诱导研究。结果表明:培养5d后,肝细胞连接成片,分裂增多;培养至7d,细胞渐至单层;14d后,细胞停止生长,出现老化迹象。培养至第3—4天的细胞上清液中LDH的渗出量呈上升趋势,在第4天时达到峰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肝细胞的酶渗出量逐渐减少。ALh的分泌量在第3—5天呈上升的趋势,第4—8天维持在较高水平,在第5天达到最高,此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ALb的分泌量呈下降趋势,故选择培养至第5天的大口黑鲈肝细胞应用于CYP450酶系中的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NDM)的诱导研究。40μM利福平诱导24h后,ANDM活性最高。ANDM的诱导研究为鱼类细胞药物代谢酶体外诱导奠定基础。
- 喻文娟李聃王翔凌张宁邱军强杨先乐
- 关键词:大口黑鲈肝细胞原代培养乳酸脱氢酶白蛋白
- 20种中草药对水霉菌的抑菌作用研究
- 水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水产经济动物的真菌性疾病,在鱼卵孵化过程中发病率较高,常造成较严重的危害,同时成鱼也可发生此病而造成损失.由于传统的防治药物孔雀石绿被禁用,给水霉病的防治造成了不小的困难,急需寻找安全、有效、廉价的...
- 张世奇杨先乐夏文伟许佳露周常
- 关键词:中草药水霉
- 泛塘与中毒的辨别及解救措施
- 2014年
- 在池塘养殖过程中,泛塘与中毒事件屡屡发生,严重时引起池塘大片死鱼现象,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因此,准确辨别泛塘与中毒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救措施,才能够挽回局面,减少损失。泛塘:按季节分,多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尤其在连续阴雨天及连续低气压闷热天气里最容易发生泛塘事件:按一天的时间段分,多发生在半夜到清早这段时间,尤其在水质较肥、放养密度较大的池塘泛塘的可能性较大。
- 胡利静杨先乐王雪琴
- 关键词:中毒事件解救措施夏季高温季节养殖过程放养密度
- 论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建设构想被引量:6
- 2017年
- 水生动物医学是教育部于2013年批准成立的新特色专业。本文联系目前我国水产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参照教育部系列文件精神,依据现代水生动物医学的基本理论,从专业设立的必要性、学科界定、专业建设思路以及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阐述了水生动物医学新特色专业的建设构想,以期对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
- 张庆华杨先乐宋增福谭洪新吕利群
- 关键词:动物医学专业水生水产学
- 草鱼出血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的研究——细胞和病毒的扩大培养被引量:5
- 1992年
- 旋转培养优于静置培养,它不仅表现在可形成细胞单层的面积大,单层细胞的产量高,单位面积所需的培养液(维持液)少,而且细胞生长的速度较快,细胞形成单层的时间较短,接种病毒后收获的病毒滴度也相应较高,它适宜于疫苗工厂化生产。
- 杨先乐夏春左文功
- 关键词:草鱼出血病疫苗
- 贝尼登虫及其危害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3年
- 贝尼登虫(Benedenia)隶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单殖目分室科贝尼登亚科,因其分布范围广,繁殖速度快,传染程度严重,对宿主的专一性不强,以及较强的致病性,贝尼登虫病已成为海水养殖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1998年福建宁德地区因贝尼登虫病暴发流行,大黄鱼的自然感染率达70%以上,死亡率达30~40%,最高可达90%以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甚至超过细菌性疾病.本文对贝尼登虫及其危害的研究现状作一简单介绍,旨在为控制该病蔓延提供一定的参考.
- 黄艳平杨先乐湛嘉吴小兰
- 关键词:寄生虫病繁殖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