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华
- 作品数:58 被引量:407H指数:13
- 供职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澳卫生与艾滋病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河南省2014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病原学分析被引量:35
- 2016年
- 目的 分析2014年河南省手足口病(HFMD)重症病例病原学特征。方法 整群抽取郑州市某儿童医院2014年4-6月244例HFMD住院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粪便标本,病原学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病毒分离、VP1测序比对等方法。病原学特征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结果 244例手足口病病例中,重症组109例,轻症组135例,肠道病毒(EV)通用引物RT-PCR阳性229例,阳性率为93.85%。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和Cox A10的感染构成比分别为83.84%、5.68%和8.30%。EV71感染致8例心肺功能衰竭,2例死亡;Cox A10感染致1例心肺功能衰竭、死亡。重症组与轻症组之间肠道病毒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2,P=0.021)。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对重症组和轻症组EV71、Cox A16和其他EV感染构成比进行统计学比较,P=0.048。EV71和Cox A10感染致心肺功能衰竭发生率和致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0.051,P=0.821和χ^2=2.198,P=0.138)。2014年河南省Cox A10分离株属于基因6型,VP1区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3%-99.7%和96.3%-100.0%。结论 EV71仍然是河南省HFMD的主要病原。Cox A10在感染病原谱中所占比加大,且感染后可致心肺功能衰竭,应加强对其他EV的监测。
- 李幸乐李懿张白帆隋美丽潘静静陈志娟程宁宁杜燕华卫海燕许汴利黄学勇
-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 7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河南省信阳市解放军第一五四中心医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集的74例确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轻症组(58例)和重症组(16例),比较2组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血尿素氮(BUN)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SFTS重症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本组患者多为老年人,以农民居多,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纳差、乏力、恶心、全身酸痛、淋巴结肿大。重症组纳差、腹泻、神志不清、胸闷气喘的发生比例高于轻症组(P<0.05),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重症组CK、BUN水平高于轻症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纳差(OR=5.207,95%CI:1.039~26.082)、CK≥200U/L(OR=4.446,95%CI:1.231~16.058)是导致疾病由轻症向重症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纳差及CK水平的升高是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该加强对这些因素的预防,降低死亡率。
- 贺志权袁春崔宁黄学勇杜燕华李懿苏佳许汴利郭万申
- 关键词:布尼亚病毒科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肝功能不全
- 人乳头瘤病毒液态悬浮芯片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
- 本研究以液态悬浮芯片为技术平台,选取13种高、低危HPV型别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临床出现的单独一型和混合型HPV感染为模型,建立了基因分型的新方法。应用所建立的液态悬浮芯片分型方法,对尖锐湿疣标本和宫颈糜烂标本进行了HP...
- 杜燕华
- 关键词: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流行病学诊断学
- 文献传递
- 2012年河南省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快速诊断与基因分型被引量:9
- 2014年
- 我国的登革热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随着国内国际交流、劳务输入输出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省份有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报告,再加上其主要传播媒介的蚊种在我国广泛分布,人群又普遍易感,因而对于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研究对疫情的防控尤为重要[1-3].笔者报告了1例2012年菲律宾输入的疑似登革热病例,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实验室快速确诊,并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型和溯源的描述性研究,对于此次登革热疫情的预防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 杜燕华胡小宁康锴唐晓燕黄学勇
- 关键词:输入性登革热基因分型病例分子生物学方法血清学方法
- 新布尼亚病毒IgG 抗体间接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目的:建立基于间接ELISA法检测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方法:应用基因工程原核表达的新布尼亚病毒核蛋白(N蛋白),初步建立用于布尼亚病毒IgG抗体的定性检测试验,应用建立的间接ELISA法方...
- 杜燕华李懿程宁宁许汴利黄学勇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清检测IGG抗体
- 肠道病毒71型外壳蛋白VP1基因克隆、表达及活性鉴定
- 2013年
- 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是引起手足口病最为常见肠道病毒,其中EV71是引起当前我国手足口病的病原优势株。目前临床对EV71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早期诊断试剂是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经济有效地措施,为此进行以下相关研究。
- 黄学勇李幸乐胡晓宁杜燕华许玉玲卫海燕陈豪敏许汴利
- 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原核表达抗原性
- 2017年河南省登革热疑似病例的实验室诊断与分子溯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对2017年河南省报告的登革热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确诊,从分子水平追踪其来源。方法血液标本(3-5m1)来源于2017年河南省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中上报的8例登革热疑似病例,按照《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血液样本分离血清后,通过检测血清中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1抗原(NSl)、IgM和IgG抗体以及病毒RNA进行实验室确诊;对于登革病毒RNA检测阳性的样本进行荧光PCR分型诊断和E基因序列扩增,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8个登革热疑似病例中6例确诊为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病例,均为境外输入;其中5例病例登革病毒RNA检测阳性,经分型检测发现,登革病毒1型为1例,2型和3型各2例;对1例登革病毒2型和1例3型病例成功进行了分子溯源,其中由巴基斯坦输入的登革病毒2型病例核酸序列属于cosmopolitan基因型,与巴基斯坦2013年登革病毒2型KJ010186一致性最高,为99.0%;由马来西亚输入的登革病毒3型病例核酸序列属于I型基因型,与2014年新加坡登革病毒3型KX224276一致性最高,为99.0%。结论2017年河南省登革热病例经实验室诊断和分子溯源证实均为输入性病例,未引起本地流行。
- 杜燕华李懿王若琳王海峰苏佳许汴利黄学勇
- 关键词:登革病毒基因型系统进化分析
- 柯萨奇B1型病毒的鉴定及VP1区基因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分离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分析其基因序列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手足口病病例标本中分离病毒,提取病毒核酸并特异性扩增VPl区基因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系统发生树构建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从2009年河南省报告的1例手足口病病例标本中分离出1株柯萨奇B1型肠道病毒,基因序列显示其与浙江省2009年分离株同源性最高,核酸同源性达到98.4%,氨基酸同源性达100%。结论河南省手足口病病原谱中存在柯萨奇B1型病毒,并与浙江分离株属同一分支。
- 杜燕华穆玉姣黄亮李幸乐张爱梅张保华黄学勇许汴利
- 关键词:基因分型手足口病
- 河南省2007—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49
- 2012年
- 目的分析河南省2007--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数据来源于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专项监测系统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对2007--2011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采集病例血清标本,开展新布尼亚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和病毒分离。结果河南省2007—2011年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1021例,死亡23例,病死率为2.25%。其中信阳市报告1007例,占98.75%。病例主要集中在4—10月,占96.47%(985/1021),5-7月为高峰,占59.16%(604/1021),9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占12.05%(123/1021)。病例年龄中位数为59岁(范围为1—88岁),男女性别比为1:1.50(408:613),农民占全部病例的93.73%(957/1021)。465例病例血液标本中新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率为69.25%(322/465),从164例血液标本中分离到新布尼亚病毒67株,分离率为40.85%(67/164)。结论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大年龄组女性农民高发,新布尼亚病毒为其主要病原。
- 康锴唐晓燕许汴利尤爱国黄学勇杜燕华王海峰赵国华陈豪敏刘国华孟凡俊
- 关键词:流行病学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一起聚集性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诊断与治疗分析被引量:45
- 2012年
- 目的分析和总结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收集病案资料,对2010年河南省一起聚集性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共5例)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实时荧光RT—PCR和病原分离方法检测病例血液标本。结果5例病例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其中2例标本中分离出新布尼亚病毒。病例出现发热(5/5)、全身酸痛(5/5)、乏力(5/5)、纳差(5/5)、恶心(5/5)、畏寒(4/5)、咳嗽(4/5)、咳痰(4/5)、呕吐(3/5)、眼结膜充血(3/5)等症状;伴有自细胞下降(5/5)、血小板减少(5/5)、谷丙转氨酶升高(4/5)、谷草转氨酶升高(4/5)、乳酸脱氢酶升高(5/5)、肌酸激酶升高(4/5)、尿蛋白阳性(3/5)。经对症、支持治疗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首发病例死亡,4例续发病例均痊愈出院,平均病程为15.4d。结论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临床表现复杂,呈多脏器损害,及时对症治疗,预后良好。
- 唐晓燕崔宁康锴王海峰尤爱国赵国华杨家强黄学勇杜燕华陈豪敏刘国华许汴利
- 关键词:流行病学研究疾病特征治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