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宜静
- 作品数:29 被引量:20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 伊通盆地莫里青地区双阳组第一段储层特征被引量:1
- 2012年
- 探讨伊通盆地莫里青地区古近系双阳组第一段储层特征,为勘探选区提供依据。对储层的岩石学、成岩作用、储集物性等基本特征及储层"四性"关系进行分析,确立了莫里青地区双阳组第一段测井油气水识别标准。单井砂岩对比分析表明,莫里青地区双阳组第一段Ⅱ砂组第3小层和第2小层发育扇三角洲砂体和湖底扇砂体,第1小层和Ⅰ砂组砂体发育较少,砂体沉积在纵向上不断减少;砂岩储层在平面上连片发育,主要分布于东部的尖山构造带、西北缘断褶带、西南部的小孤山斜坡带;孔隙度和渗透率平面展布与砂岩储层厚度平面展布的趋势相一致。研究区东北部的尖山构造带(伊6井区)和西南部的小孤山斜坡带(伊52井区)是勘探的有利区带,Ⅱ砂组的第3小层和第2小层是有利勘探层位。
- 王权锋鲍志东杨玲侯鹏飞杜宜静
- 关键词:伊通盆地储层特征
- 轮古7试验区奥陶系潜山构造裂缝特征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基于岩芯定量描述和FMI成像测井资料的系统统计和分析,明确了轮古7试验区奥陶系潜山构造裂缝基本特征.本区构造裂缝以NE-SW走向为主,总体上较发育但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区局部集中分布.构造裂缝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潜山面以下0—150m范围内,以发育中-高角度缝为主.构造裂缝充填物主要为泥质和方解石,充填缝占60.6%.发育在潜山面附近的裂缝常被泥质半-全充填,而与岩溶作用有关的洞顶缝为未充填或方解石半充填.钻井统计表明本区裂缝型储层所占比重较大,达到44.9%.构造裂缝发育带与中-小型洞穴发育区叠合位置易发育缝洞型储集体,这也是本区今后优选上钻的重要目标,比较合适的井型为水平井或大斜度井.轮古7试验区构造裂缝易沟通下部水体,导致油井快速见水并影响原油采收率,因此开发过程中要及时根据油井生产动态特征采取合理措施控水增油.预测了13个构造裂缝比较发育的区域,优选出5个为缝洞型储层钻探有利区.
- 任康绪宋新民赵应成章寒松王珏杜宜静
- 关键词:碳酸盐岩奥陶系
- 莫里青断陷西北缘走滑断裂带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5
- 2012年
- 通过对莫里青断陷构造、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系统分析,总结出西北缘走滑断裂带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西北缘断裂成盆期为一条高角度的走滑张性断裂,新近系受挤压应力作用发生反转,形成了内部发育众多具走滑性质的次级逆冲断层、挤压褶皱、花状等构造的西北缘走滑逆冲断裂带;宏观来看西北缘断裂经历了早期走滑拉张和晚期走滑挤压2个演化阶段;西北缘走滑断裂对油气勘探具重要意义:深大断裂通过提供大坡度构造环境、有效物源及保存条件为湖泊水下扇有效储集体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且水下扇中扇辫状水道微相上的油气产能较高;断裂带内部形成断褶皱等构造圈闭、具有挤压性质的逆冲断层封堵油气等因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效圈闭条件;各条件有效配置使得研究区西北缘走滑断裂带成为较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
- 杨玲鲍志东杜宜静侯鹏飞刘保磊
- 关键词:莫里青断陷
- 伊通地堑莫里青地区双一段沉积相及与油气关系被引量:4
- 2012年
-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地质、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将莫里青地区古近系双一段划分为一个中期旋回,其上升半旋回进一步划分为1个短期旋回和2个上升半旋回,中期旋回的下降和上升半旋回分别对应I砂组和Ⅱ砂组,上升半旋回内部的短期旋回则对应Ⅱ砂组的3个小层。在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在双一段内识别出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从双一段Ⅱ砂组到I砂组沉积时期,湖底扇和扇三角洲沉积体发育呈不断萎缩的趋势。扇三角洲前缘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湖底扇相的辫状水道微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
- 杨玲鲍志东侯鹏飞杜宜静
- 关键词:沉积相类型油气聚集
-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开发的影响——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被引量:2
- 2016年
- 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为例,综合7口取心井岩心、镜下薄片、分析测试以及400口井测井精细解释储层物性等多种资料,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对稠油热采储层孔隙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区储层为高孔高渗,平均孔隙度31.25%,平均渗透率1 829.3 md。从微观成因角度,将研究区目的层孔隙结构划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等2大类,同时进一步细分为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基质内微孔、解理缝、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特大溶蚀粒间孔、构造缝和溶蚀缝等10种亚类,其中以粒间孔隙和粒间溶孔为主。宏观上,基于精细测井解释资料,绘制了不同单层孔隙结构分布特征图。高孔隙度的区域主要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与水下分流河道主流线部位,指示孔隙度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在蒸汽吞吐转蒸汽驱开发方式转换时,应该充分考虑储层孔隙度的影响作用,在保证注汽井和采油井位于孔隙度高值区与的同时,应该尽量使得同一井组位于高孔隙度连片区域,已取得最好的注采对应效果。同时应该适当控制注入压力,防止蒸汽沿着高孔隙度发育条带突进,从而降低波及体积和提高石油采收率。
- 陈欢庆杜宜静王珏
- 关键词:储层孔隙结构
- 轮古7试验区奥陶系潜山油藏描述中的裂缝评价研究
- 轮古7试验区奥陶系潜山构造裂缝总体比较发育,主要分布在潜山面以下160m以内,以NE—SW走向为主,多为中高角度缝。岩心统计充填缝占60 6%,充填物主要为泥质和方解石。构造裂缝发育段储层的基质溶孔、溶缝比较发育。本区裂...
- 任康绪章寒松王辛蒙王珏杜宜静
- 关键词:碳酸盐岩奥陶系
- 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隔夹层特征及对开发的影响-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
- 以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综合地质、400口井测井资料、6口取心井岩心及三维地震资料等,利用沉积学和成岩作用方法,详细研究了目的层隔夹层发育特征及其对稠油热采储层开发的影响。从成因角度将隔夹层划分为沉...
- 陈欢庆杜宜静王珏姚尧
- 关键词:辽河西部凹陷扇三角洲前缘隔夹层稠油热采
- 文献传递
- 复杂断块油气藏低阻油气层成因及发育控制因素——以Muglad盆地Fula凹陷Jake South油田为例被引量:4
- 2017年
- Muglad盆地Fula凹陷Jake South油田的Ben1油藏和AG1油气藏均为复杂断块油气藏,分别属于复杂断块构造背景下的整装背斜油藏和层状油气藏,发育大量低阻油气层,对油、水层识别造成较大困难。为此,综合岩心、测试、测井等资料,对Jake South油田发育的复杂断块油气藏的低阻油气层成因及发育控制因素进行研究。首先,根据储层的粒度、物性、空间类型、致密程度等对研究区Ben1和AG1段分别进行储层分类,并对其中发育的低阻油气层进行定义;然后,综合利用岩心、薄片、物性、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明确研究区复杂断块油气藏各类型储层低阻油气层的成因;最后,对比低阻油气层与储层的分布特征,分析低阻油气层的发育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低阻油气层的成因主要为高束缚水饱和度、发育导电矿物以及油气充注不足,而粘土矿物附加导电及工程因素对低阻油气层发育的影响则较小。不同复杂断块油气藏发育的不同类型储层的低阻油气层的成因存在差异,一般仅有1或2种因素起主要作用。低阻油气层的发育受沉积微相类型、储层类型以及低阻油带等因素控制。研究区下步低阻油气层的勘探开发应主要针对Ben1油藏和AG1油气藏发育的优质储层。
- 韩如冰田昌炳李顺明洪英霖蒋义伟何辉杜宜静
- 关键词:低阻油气层
- 低电阻率油层模式识别方法的变量选取及应用
- 2017年
- Jake south油田AG组油藏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内部存在大量的低电阻率油层,识别难度大,准确率不高。现有模式识别算法常采用的部分模型变量不能反映储层流体性质,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油藏中应用效果往往不好。综合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井曲线等资料,对模式识别中通常所选变量进行优化,并用于低电阻率油层识别中。结果表明,储层类型、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幅度比、中子密度指数、原状地层电阻率、声波时差、补偿中子、地层密度等变量可反映储层流体性质,建议采用。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选用建议的模型变量对已证实油水层进行识别,取得良好效果,油水层识别准确率达94.4%,远高于采用以往常用变量的准确率。
- 韩如冰田昌炳李顺明干旭何辉杜宜静
- 关键词:测井解释低电阻率油层模式识别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
- 苏丹Muglad盆地下白垩统原油破坏作用及黏度变化规律——以Fula凹陷Jake south油田Bentiu油藏为例被引量:2
- 2016年
- 苏丹Muglad盆地Fula凹陷Jake south油田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下白垩统Bentiu油藏原油性质差异较大,且原油性质变化机理不清,为油藏开发带来较大困难。综合测井、试油、原油性质、原油全烃色谱、质量色谱等资料,对Bentiu油藏原油破坏作用及黏度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entiu油藏原油性质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生物降解作用,水洗作用影响较弱,氧化作用影响最弱。在各种原油破坏作用影响下,由油藏油水界面处至油藏顶部,原油破坏作用逐渐减弱,破坏作用逐渐变小,API重度值逐渐升高,黏度逐渐降低。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Bentiu油藏50℃脱气原油黏度与其距油水界面的垂直距离、地层深电阻率、密度曲线的线性关系式,计算结果可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数据支持。
- 韩如冰田昌炳周家胜李顺明何辉杜宜静
- 关键词:下白垩统原油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