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静

作品数:14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促生
  • 3篇促生效应
  • 2篇代谢产物
  • 2篇土壤
  • 2篇内生菌
  • 2篇黄酮
  • 2篇根瘤
  • 2篇根瘤菌
  • 2篇白刺
  • 2篇白刺花
  • 2篇促生菌
  • 1篇东亚钳蝎
  • 1篇动物群落
  • 1篇多样性
  • 1篇芽苗
  • 1篇芽苗菜
  • 1篇抑菌
  • 1篇抑菌效果
  • 1篇油污染
  • 1篇栽培

机构

  • 14篇延安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1篇遵义师范学院

作者

  • 14篇李静
  • 11篇邓振山
  • 4篇刘玉珍
  • 3篇魏婷婷
  • 3篇高飞
  • 2篇齐向英
  • 2篇徐世才
  • 1篇赵瑞华
  • 1篇廖良坤
  • 1篇张宝成
  • 1篇李丹阳
  • 1篇李晓梅
  • 1篇李信
  • 1篇潘小花
  • 1篇王丹

传媒

  • 2篇微生物学报
  • 2篇广西植物
  • 1篇环境工程
  • 1篇种子科技
  • 1篇植物保护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草地学报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巨菌草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促生特性被引量:16
2019年
为探究不同生境巨菌草(Pennisetum sp.)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明确促生菌株的促生特性,本试验采用菌株16S rDNA全序列分析法,对5个不同生境的巨菌草中内生细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以溶磷、固氮、产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产铁载体和抑菌活性等为筛选标准,对初筛菌株进行多项促生活性测定。本研究中,从巨菌草植株中共分离得到187株内生菌株,其中86株具有分泌IAA的能力,占全部菌株的46%,菌株XJ-4产IAA的能力最强,分泌的IAA浓度为30.13 mg·L^-1;47株具有溶磷能力,占全部菌株的25%,菌株FJ-23,FJ-15溶磷能力最高,分别为7.10 mg·L^-1和7.35 mg·L^-1;128株可以在Ashby无氮培养基中正常生长,表明64%的巨菌草内生细菌都具有潜在的固氮能力;34株可以在产铁载体的培养基中正常生长,表明18%的菌株产铁载体;试验中,80%以上的内生细菌对1种或者多种指示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菌株SX-21,SX-30,SX-1,NY-10表现出对3种指示菌的广谱性抑菌活性,菌株SX-30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达到30 mm。供试菌株共产生了23种遗传图谱类型,通过对每种图谱类型的代表性菌株进行16S rDNA全序列分析,23株菌株分别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根瘤菌属(Rhizobium)、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巨菌草中具促生特性的内生细菌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可为进一步构建巨菌草促生菌菌群提供良好的种质资源。
邓振山李买平郝雷陈凯凯李静刘玉珍张宝宝齐向英
关键词:内生菌
巨菌草促生菌的筛选及其促生效应被引量:6
2019年
以陕西和新疆两地采集的巨菌草为材料,从中筛选分离得到内生菌株103株,采用解磷、固氮和产IAA等筛选标准,对初筛菌株进行促生能力的测定,其中4株菌株同时具有多种促生作用;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r DNA序列分析,对这4株促生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菌株XJ–4和SX–12均归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SX–30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XJ–12归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采用单菌接种和多菌混合接种小麦盆栽试验,测定促生菌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多菌混合接种对小麦的促生效应优于单独接种处理的,经SX–30、SX–12和XJ–4混合菌液处理,小麦叶绿素含量增加了129.94%;经SX–12和XJ–4混合菌液处理,小麦幼苗鲜重增加了182.12%。
邓振山李静刘玉珍高飞魏婷婷陈凯凯
关键词:促生效应
巨菌草根部促生菌的筛选及其促生效应被引量:5
2020年
为进一步开发植物促生菌,该研究以巨菌草根部为主要材料进行巨菌草促生菌的筛选,采用解磷、固氮和产IAA等筛选标准对初筛菌株分别进行多项促生能力的测定。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促生效果最好的菌株YB-07进行分类和鉴定,分别测定其促生能力后从中筛选出促生效应强的11个菌株进行盆栽试验,并通过对这些菌株单独回接和多菌混接的小麦盆栽试验测定其对小麦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从巨菌草根部分离得到了101株促生菌株,分类鉴定结果显示菌株YB-07归属于根瘤菌属(Rhizobium),其溶磷量为20.1 mg·L^-1、产IAA量为23.7 mg·L^-1,同时具有产氨能力。盆栽试验测定结果显示,多菌混合接种对小麦的促生效应在株高、干重、鲜重和叶绿素含量上,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24.49%、31.84%、28.06%和34.14%。单菌接种对小麦的促生表现在株高、干重、鲜重和叶绿素含量上,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13.54%、20.45%、16.84%和35.19%。所筛选到的菌株具有良好的促生长作用,能为进一步构建巨菌草促生菌菌群提供良好的种质资源。
邓振山陈凯凯李静刘显春张宝宝张宝成
关键词:促生菌促生效应盆栽试验
一株溶磷真菌的鉴定及其促生特性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从小麦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溶磷及促生特性的真菌菌株,为微生物肥料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种质资源。【方法】本试验利用无机磷培养基从小麦田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具有较强溶磷能力的真菌菌株R3,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采用液体培养测定菌株对Ca_(3)(PO_(4))_(2)、 AlPO_(4)和FePO_(4)等3种不同磷源的溶解能力;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其对小麦的促生效应。【结果】经鉴定菌株R3归属于产红青霉(Penicillium rubens)。菌株R3在无机磷培养基上的溶磷圈直径D平均值为27.99 mm,菌落直径d平均值为19.26 mm, D/d为1.45。菌株R3对Ca_(3)(PO_(4))_(2)和AlPO_(4)的溶解能力在第4天时最高,分别为328.79 mg·L^(-1)和95.99 mg·L^(-1);对FePO_(4)的溶解量在第5天时达到最高值,为75.39 mg·L^(-1)。菌株R3对不同磷源培养基pH的影响总体呈先下降后平稳的趋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接菌的对照组相比,接种R3菌液后小麦在株高、根长、鲜重和叶绿素含量方面分别提高了18.23%-35.65%、27.63%-50.44%、37.99%-50.94%和9.59%-19.57%。【结论】溶磷真菌R3对小麦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可为进一步构建促生菌菌群提供良好的种质资源。
李静艾加敏余天飞边丹郑超超郭旻皓邓振山
关键词:青霉菌溶磷能力小麦
不同栽培模式对山丹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2023年
采集陕西子长市高柏山示范基地山丹丹根际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共获得细菌有效序列575510条,包含30门90纲147目242科391属。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8.56%—46.12%)、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6.67%—26.55%)、绿弯菌门(Chloroflexi,9.45%—18.57%)、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2.96%—5.26%)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04%—5.76%)。优势菌纲为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32.44%—38.52%)、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15.47%—25.89%)、酸杆菌纲(Acidimicrobiia,2.39%—7.59%)、热微菌纲(Thermomicrobia,3.43%—5.55%)和氯酸杆菌纲(Chloracidobacteria,2.14%—4.29%)。冗余分析显示在属水平上,环境因子可以解释61.86%的细菌群落差异。有机质、速效钾和有效磷是影响山丹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产生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研究表明,山丹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丰富,栽培模式会影响山丹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产生差异。该研究可为山丹丹菌种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李静郑毅鹏郭旻皓王丹齐向英邓振山
关键词: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高通量测序
一株酸枣内生菌的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被引量:2
2018年
为了从酸枣中筛选出内生菌并分析其代谢产物中的活性成分,用于开发和生产药物,该研究通过组织块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从陕北野生酸枣植株体内分离得到内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对7株供试指示菌的抗菌活性,以心神宁片提取液为对照,对各拮抗菌株的发酵液进行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从野生酸枣中共分离得到121株内生菌,其中内生细菌49株,内生放线菌6株,内生真菌66株;通过抗菌试验,发现54株内生菌(细菌33株,真菌21株)对1~7种指示菌具有抗菌活性,占分离菌株总菌数的44.63%,其中A-04、A-05、B-03、C-03、C-06和D-04共6株菌株的抗菌谱较广,对7种供试指示菌均具有抑菌活性;薄层层析检测结果显示菌株B-03发酵产物在R_f值为0.46处有与酸枣提取液层析带迁移率相同的显色带,液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其属于黄酮类物质;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B-03与Bacillus axarquiensis的相似性为99%。菌株B-03能发酵产生黄酮类或产生与黄酮类类似的化合物,表明酸枣内生菌具有合成黄酮类药物的潜力。
邓振山高飞刘玉珍魏婷婷李静李征霆
关键词:酸枣内生菌代谢产物黄酮类物质
石油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及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被引量:3
2022年
为研究石油污染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离筛选石油降解菌,从陕北宝塔、吴起、靖边和延长4个县区采集石油污染土壤和未受石油污染土壤,测量土壤中石油、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以及pH;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种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以石油为唯一碳源,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并对所筛选的高效石油降解菌进行16S rDNA鉴定。陕北4个县区石油污染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0.57,6.63,4.34,8.91 mg/kg,有机质含量增加了2~21倍。石油污染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降低,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主要菌门,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为丰度最高菌属。以石油为唯一碳源,分离得到8株石油降解菌,其中菌株OS33和菌株OS62-1在5 d内的石油降解率分别为80.51%和81.60%,经鉴定OS33为迪茨氏菌(Dietzia sp.),OS62-1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石油污染发生后,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筛选的8株石油降解菌中OS62-1石油降解率最高,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陕北地区石油降解菌菌种资源库。
柳晓东余天飞艾加敏李静张宝宝姜影影邓振山
关键词:石油污染土壤降解红球菌
白刺花根瘤菌与非根瘤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互作模式的转变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除根瘤菌外,豆科植物根瘤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非根瘤菌,它们存在的意义及其潜在的生态学功能还不清楚,尤其是它们与根瘤菌间的互作机制更需揭示。【方法】以从陕北旱区野生白刺花根瘤中分离得到的根瘤菌和非根瘤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培养、二分隔平板实验和单独培养的方法,于正常培养条件下从白刺花根瘤中筛选出有互作效应的菌株,测定其对p H和Na Cl的耐受性以及对各种氮源的利用情况,并通过根瘤菌的菌落直径、生长曲线和多糖产量来表征其互作效应,进一步探明互作菌株在盐碱和营养胁迫条件下互作效应转变的机制。【结果】在盐碱胁迫下,非根瘤菌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 BT-147和Priestia aryabhattai BT-59对Rhizobium azibense BT-170互作效果由正常培养条件下的抑制转变为促生,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R.azibense BT-170菌落直径分别增加了0.803 mm和1.034 mm。Bacillus siamensis BT-9-1在正常培养条件下抑制Mesorhizobium metallidurans YC-39的生长,而在盐碱胁迫下表现为促生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M.metallidurans YC-39菌落直径增加了1.019 mm,多糖产量由1.088μg/m L增加到2.555μg/m L。在以谷氨酸作为唯一氮源时,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 BT-147和Priestia aryabhattai BT-59对R.azibense BT-170的互作效果转变为促生作用,R.azibense BT-170试验组与对照组菌落直径差分别达到1.348 mm和2.196 mm,其多糖产量从对照组的0.559μg/m L分别增加到0.821μg/m L和3.341μg/m L。【结论】在盐碱和氮源的胁迫下,非根瘤菌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 BT-147和Priestia aryabhattai BT-59对R.azibense BT-170互作效果由正常培养条件下的抑制转变为促生,并显著提高了R.azibense BT-170多糖的产量(P<0.05),不同培养条件下根瘤菌与非根瘤菌互作模式的转变,提高了根瘤菌的抗逆性,扩大了根瘤菌可利用氮源的范围,揭示了非根瘤菌在根瘤微生态中所发挥的作�
艾加敏李静任明霞余天飞郑超超柳晓东姜影影赵瑞华邓振山
关键词:根瘤菌胞外多糖
白刺花根瘤中分离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促生效应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除根瘤菌外,豆科植物的根瘤中还广泛存在大量的非根瘤菌。与植物其他组织中的内生细菌相比,对根瘤中非根瘤菌的物种多样性尚缺乏系统研究,它们存在的意义及其生态学作用更需深入研究和探讨。【方法】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野生豆科固氮灌木白刺花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培养法对白刺花根瘤中根瘤菌和非根瘤菌的物种多样性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评价菌株的促生特性,并验证其对小麦的促生效果。【结果】从陕北6个不同县区的白刺花根瘤中共筛选获得320株内生细菌,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将它们鉴定为4门7纲17目35科55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8.44%)、芽孢杆菌属(Bacillus,17.81%)和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11.56%)是白刺花根瘤中的优势菌属。回接试验表明,中慢生根瘤菌属菌株和苍白杆菌属菌株HL-2均能与宿主植物白刺花共生形成根瘤。对宝塔区的192株白刺花根瘤内生细菌进行促生特性研究,结果显示115株细菌具有固氮能力,20株细菌具有较好的溶磷能力,78株具有分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的能力,18株分泌铁载体。从中选取了4株优良菌株,通过单菌及多菌混合接种,测定它们对盆栽种植的小麦农艺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处理组HIJ对小麦的株高和鲜重分别提高了49.65%和140.00%,处理组HK对小麦的根长提高了45.84%,处理组IK对小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提高了25.48%。【结论】白刺花根瘤中具有物种多样的非根瘤菌。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明此类微生物资源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丰富内生细菌资源库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也为它们在陕北干旱区生态恢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任明霞李静艾加敏柳晓东姜影影邓振山
关键词:白刺花根瘤根瘤菌物种多样性
东亚钳蝎对小菜蛾的捕食效应被引量:3
2013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东亚钳蝎对小菜蛾的捕食效应。结果表明,东亚钳蝎对小菜蛾3~4龄幼虫及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 功能反应模型Ⅱ型,对幼虫和成虫的瞬间攻击力分别为0.661和0.687,最大捕食量则分别为36.36头和125头。东亚钳蝎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捕食作用率相应降低。猎物和天敌相互干扰会降低东亚钳蝎对3~4龄小菜蛾幼虫的寻找效应,但对其捕食量影响不大。在小菜蛾幼虫和成虫的混合种群中东亚钳蝎偏嗜小菜蛾成虫。
徐世才廖良坤潘小花李静
关键词:东亚钳蝎小菜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