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梁
-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桂林奥陶纪地层的划分被引量:2
- 2001年
- 文章根据 1∶5万和 1∶2 0万区域地质调查所获丰富资料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按国际地层委员会 1997年提出的奥陶系划分方案 ,对桂林奥陶系作了重新划分 ,上奥陶统之底界与传统的“中奥陶统”底界相当 ;中奥陶统底界从传统的“下奥陶统”内通过 ;下奥陶统底界从白洞组之底上提至“黄隘组”
- 李镇梁廖忠直刘融涛
- 关键词:笔石岩石地层
- 广西桂林垌村上泥盆统碳同位素正偏移与全球一致性的记录被引量:8
- 2003年
- 目前的研究显示,欧、美等大陆晚泥盆世地层中普遍存在碳同位素δ13C的正偏移,这种偏移已被推测为全球海洋有机碳埋藏速率快速增加的结果,并与晚泥盆世弗拉阶(Frasnian)-法门阶(Famennian)之交发生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简称F-F事件)密切相关.华南上泥盆统是研究F-F事件理想地层之一,其中是否存在δ13C正偏移,直接关系到全球范围内是否存在与F-F事件有关的有机碳埋藏增强的问题.对广西桂林垌村具有生物地层控制的晚泥盆世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δ13C在F-F转换时期总体呈逐步增加趋势,这种趋势由两次明显的δ13C正偏移组成:第1次正偏移出现在linguiformis带的底界,δ13C增加幅度达1.5‰;第2次正偏移出现在triangularis/linguiformis带(F-F)的界线,增幅达2.1‰.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同位素记录对比发现,在生物地层时限上,垌村剖面第1次出现的δ13C正偏移较晚,而发生在F-F界线的第2次正偏移,无论在生物地层上还是在变化幅度上都是基本一致的,支持F-F时期全球性的有机碳埋藏增强的观点.
- 许冰顾兆炎刘强王成源李镇梁
- 关键词:上泥盆统碳同位素生物地层
- 桂北中、晚泥盆世生物群及年代地层划分被引量:1
- 2004年
- 桂北地区中、晚泥盆世地层化石丰富,经系统工作,建立了较系统的可与区域乃至世界对比的牙形刺、竹节石、介形类、珊瑚、腕足类生物带,为年代地层划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李镇梁
- 关键词:年代地层牙形刺生物群生物带
- 桂北泥盆纪末至早石炭世生物群及年代地层划分被引量:5
- 2002年
- 文章根据近年桂北地区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成果 ,对泥盆纪末至早石炭世生物群作了较系统的总结 ,划分了若干可与区域乃至世界对比的生物 (组合 )带 :有孔虫 12个 ,珊瑚 11个 ,腕足类 6个 ,牙形刺 5个 ,菊石、介形类各 2个 ;
- 李镇梁徐杰邦李英华刘融涛蔡宁廖开立石显雄
- 关键词:早石炭世生物带年代地层腕足类牙形刺
- 广西上泥盆统F—F界线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被引量:5
- 2004年
- 发生在晚泥盆世弗拉期(Frasnian)—法门期(Famennian)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简称F—F事件)是古生代以来五大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之一,其原因仍含糊不清。碳同位素研究显示,伴随F—F事件全球碳循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对中国南方F—F事件地层碳同位素变化特征的认识不够,缺乏系统的研究。对广西桂林杨堤上泥盆统灰岩剖面的碳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上泥盆统存在两次碳同位素正偏移,分别出现在下rhenana带和F—F的界线,其中,出现在F—F界线的碳同位素正偏移与广西垌村以及欧美和非洲等地的上泥盆统F—F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记录一致,且具有相近的变化幅度。进一步对广西桂林附近的杨堤和垌村剖面F—F界线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模式的分析发现,这次正偏移可能是由多次次级变化组成,与F—F事件中生物的灭绝步骤相似。
- 许冰顾兆炎胡滨李镇梁
- 关键词:碳同位素组成古生代生物灭绝事件上泥盆统晚泥盆世
- 广西泥盆纪至早石炭世地层的平行不整合被引量:7
- 2005年
- 广西泥盆纪至早石炭世地层内各阶之间,除“柳江运动”形成的石炭系与泥盆系的平行不整合外,过去一直认为是连续沉积整合接触的。文章以大量资料,从宏观特征、地层(生物带)的缺失,结合地层层序、沉积环境(相)的变化,首次论证了诸多平行不整合的存在,并给予了命名。
- 李镇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