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秀芬

作品数:86 被引量:574H指数:14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1篇农业科学
  • 20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22篇气候
  • 15篇大豆
  • 14篇玉米
  • 12篇气候变化
  • 12篇干旱
  • 11篇作物
  • 9篇水稻
  • 9篇冷害
  • 8篇降水
  • 7篇土壤
  • 6篇低温冷害
  • 6篇生育
  • 6篇水分
  • 6篇气象
  • 5篇生长季
  • 5篇生育期
  • 5篇气候生产潜力
  • 5篇气温
  • 5篇寒地
  • 4篇玉米产量

机构

  • 84篇黑龙江省气象...
  • 28篇中国气象局
  • 23篇黑龙江省气象
  • 11篇吉林省气象局
  • 6篇中国气象局沈...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宁夏大学
  • 2篇宁夏回族自治...
  • 2篇吉林省气象服...
  • 2篇学研究院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哈尔滨理工大...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哈尔滨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吉林省气候中...
  • 1篇通河县气象局

作者

  • 86篇李秀芬
  • 39篇姜丽霞
  • 39篇王萍
  • 24篇朱海霞
  • 21篇赵慧颖
  • 21篇宫丽娟
  • 13篇李秀芬
  • 12篇闫平
  • 11篇杜春英
  • 10篇吕佳佳
  • 9篇马树庆
  • 9篇王秋京
  • 9篇李帅
  • 8篇王铭
  • 8篇韩俊杰
  • 8篇朱海霞
  • 7篇王晾晾
  • 7篇纪仰慧
  • 7篇季生太
  • 7篇王育光

传媒

  • 1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0篇中国农业气象
  • 9篇黑龙江气象
  • 7篇大豆科学
  • 5篇自然灾害学报
  • 5篇气象与环境学...
  • 4篇气象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东北农业科学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Agricu...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哈尔滨理工大...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0篇2021
  • 7篇2020
  • 14篇2019
  • 8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3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24
2010年
[目的]了解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为农业灌溉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和辽宁)177个站1971~2008年主要作物生育期(4~9月)的降水为资料,运用小网格插值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生长季降水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东北地区生长季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水倾向率为-8.6 mm/10a),1971~1980年是少雨期,1981~1990年是相对多雨期,1991~2008年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但这种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并不一致,总体表现在降水量相对少的地区稍有增加趋势,而降水量相对大的地区则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结论]由于生长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的地区为东北的主要产粮带,因此,由此引发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李秀芬李帅纪瑞鹏郭春明姜丽霞
近50年黑龙江省水分盈亏状况变化特征研究(英文)
2013年
利用黑龙江省1961~2010年65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结合统计和GIS软件,分析了全年及温度生长期降水、潜在蒸散及水分盈亏情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黑龙江省全年和温度生长期内的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全年和温度生长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相同,年潜在蒸散量总体呈减少趋势,而温度生长期内的潜在蒸散量多呈增加趋势,总体上表现为水分亏缺状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水分亏缺尤为严重。
李秀芬姜丽霞王晾晾李帅
关键词:水分盈亏
基于气候生产潜力的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空间优化被引量:6
2021年
为定量评估黑龙江省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明晰大豆增产潜力,优化大豆种植空间。选取黑龙江省1971—2019年6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和对应产量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大豆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辐射、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对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估算大豆增产潜力。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大豆增产潜力进行分区,引导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空间优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平均值分别为7 121.0,4 677.1和3 074.3 kg·hm^(-2);光合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6.4 kg·hm^(-2)·10a^(-1),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表现为极显著的上升趋势,分别为152.3和102.8 kg·hm^(-2)·10a^(-1);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空间上表现为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高值区集中在松嫩平原东部;气候要素变化对大豆气候生产潜力影响不同,气温变化对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正效应,辐射和降水变化对大豆气候生产潜力影响空间差异显著,辐射变化对平原地区大豆气候生产潜力为负效应,降水变化对对黑龙江省两大平原表现为正效应;根据气候生产潜力将黑龙江省划分为5个种植潜力区,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西部为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的优势和较优潜力区,可适当增加种植规模。
宫丽娟姜蓝齐李秀芬王萍张志国
关键词:大豆气候生产潜力气温降水
近308年来大兴安岭北部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6
2017年
揭示大兴安岭北部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影响机理,对于维持东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标准树轮年表反演气象资料与研究区13个气象站观测数据组成的1707—2014年气象资料序列,利用Miami模型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兴安岭北部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707年以来,气温、降水、蒸散和标准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均表现极显著增加趋势,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变化率为1.79 kg hm^(-2)a^(-1),20世纪气候倾向率最大为10.14kg hm^(-2)a^(-1),温度气候生产潜力(WT)与降水气候生产潜力(WR)的比值21世纪最大,水热配比状态最好;4种气候生产潜力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但变化一致性较好,主周期均为215—219a;大兴安岭北部W呈现一致的正变化趋势,高值、次高值、低值中心分别在根河、塔河、鄂伦春偏南地区,振幅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W与年气温、降水量、蒸散量正相关显著,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年降水量和蒸散量均增加10 mm,W变化率依次为453.71、74.40、219.01 kg/hm^2,且气温是影响W的主要因子;未来"暖湿型"气候对森林植被生长有利,而"冷干型"气候对森林植被生长不利,气候生产潜力增加(减少)幅度均为10.9%—21.7%。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区域尺度内研究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提供基础方法,而且对进一步估算森林碳汇、即将实施的碳交易及中国北部边疆生态安全研究和生态功能规划制定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赵慧颖田宝星宫丽娟曲辉辉季生太李秀芬张兴林
关键词: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气候变化
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雷击火发生的时空分布被引量:39
2010年
森林火灾是森林植被区最为重要的扰动因子,而雷击火是森林火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兴安岭地区频繁的森林火灾己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沉重压力和巨大威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SPSS统计软件和m atlab等工具,分析了1966-2006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雷击火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上述41年间,该地区共发生森林雷击火560起,6月份是雷击火的高发期,而一天中15,16时又是雷击火的高发时段,且雷击火的发生存在着24 a的显著周期震荡和12 a,2 a的次显著周期震荡。同时,雷击火火场质心呈显著的带状分布,并有向东南偏移的趋势。此项研究可为大兴安岭林区科学有效地开展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参考。
杜春英李帅刘丹李秀芬于成龙
关键词:雷击森林火灾
近50年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玉米增产贡献的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使用黑龙江省1961—2008年22个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和玉米主产县的产量资料,确立基准时段,建立气温影响系数,分析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玉米单产增加/减少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近50年来,气候变暖总体上对黑龙江省玉米单产增加趋势有利。以1961—1969年为基准时段,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分别为16.8%、16.0%、20.9%和23.9%;以1970—1983年为基准时段,相对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分别为3.6%、9.2%和11.2%。
李秀芬陈莉姜丽霞
关键词:气候变暖玉米单产
黑龙江省大豆不同生育阶段干旱时空特征被引量:10
2020年
干旱是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利用1981-2017年黑龙江省3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土壤水分资料和26个站大豆生育期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2018年发布的气象行业大豆干旱等级中大豆干旱指标,分析黑龙江省5个区域大豆各生育期干旱发生频率、强度和干旱风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黑龙江大豆干旱风险进行评估与分区。结果表明:大豆轻旱发生频率高于重旱和特旱,西区为干旱多发区域,中区次之,其他区域相对少发;中区干旱发生强度最高,西区次之,北区最低,东区、北区和中区大豆三真叶至鼓粒期干旱发生强度高于前期和后期,而西区和南区在大豆鼓粒至成熟期干旱发生强度高于前期;西区干旱风险最高,中区次之,北区最低,大豆开花-结荚期干旱风险最高,播种-出苗期最低,干旱中等以上风险区域集中在松嫩平原西部和三江平原西南部,其他大部地区为次低或低风险区。
宫丽娟李秀芬李秀芬王萍田宝星赵慧颖
关键词:大豆干旱
水分胁迫对春大豆出苗和幼苗长势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为探究春大豆播种至幼苗期干旱对大豆出苗速度、出苗率和幼苗长势的影响及春旱指标,以指导春旱评估和抗旱灌溉,于2017和2018年在吉林省中部开展田间土壤水分控制试验。通过防雨棚和人工喷水控制土壤水分,设置7个土壤水分处理和1个自然雨养处理,观测土壤湿度、出苗期、出苗率、株高、叶龄和生物量等。采用回归方法分析土壤湿度对出苗期、出苗率及幼苗长势的影响,据此建立大豆春旱评估指标。结果表明:大豆出苗期、出苗率、苗期株高、叶龄和生物量与播耕层土壤水分关系密切,在试验处理范围内(土壤湿度24%以下),土壤湿度每下降1%,出苗期延迟1~2 d,出苗率下降1.6%,相对叶龄、株高和地上生物量分别下降6.1%、5.4%、10.2%;土壤湿度20%~23%适宜大豆出苗,21%~24%适宜幼苗生长;大豆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的土壤湿度指标依次为0~10 cm土壤湿度16%~17%、14%~15%、12%~13%和12%以下,0~20 cm土壤湿度依次在17%~18%、15%~16%、13%~14%和13%以下。
李秀芬李秀芬马树庆于海徐丽萍陈凤涛张洪伟翟墨
关键词:春大豆土壤水分胁迫苗情
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主栽作物稳产类型区划被引量:10
2019年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利用黑龙江省1949~2012年产量资料,对单产稳产类型进行区划。利用WOFOST作物模型,结合RCP4.5未来情景资料模拟2017~2060年黑龙江省水稻、玉米、大豆的产量,对未来情景黑龙江省主栽作物进行单产稳产类型区划。结果表明:1949~2012年研究区域水稻单产的变异系数为0.44~0.78,玉米单产的变异系数为0.56~0.77,大豆单产的变异系数为0.26~0.58。未来情景下研究区域三大主栽作物高产稳产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高产不稳产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低产稳产区分布在北部和东部,低产不稳产区分布在北部和中部。
王萍李秀芬姜丽霞朱海霞宫丽娟姜蓝齐赵慧颖
关键词:气候变化区划
基于WOFOST模型的内蒙古河套灌区玉米低温冷害评价被引量:11
2016年
利用内蒙古河套灌区玉米生长发育观测资料,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WOFOST模型进行本地化及适应性检验;利用研究区内12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分区作物参数,模拟玉米生长发育过程,确定抽雄期延迟日数、灌浆指数为玉米低温冷害指标,贮存器官干物重波动百分率为减产情况评价指标,对历史低温冷害年及减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地化的WOFOST模型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以用于该地区玉米生长的模拟;WOFOS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玉米发育程度对低温冷害的响应,以抽雄期延迟日数和灌浆指数为冷害指标评估的历史冷害发生状况基本符合实际情况,1961-2010年研究区12个站点共发生不同程度低温冷害260站次,其中重度冷害占37.3%,轻中度占62.7%,在发生严重冷害的年份中,84.7%的年份表现为减产的趋势。本文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玉米低温冷害评价的生物学意义更加明确,本地化的WOFOST模型可以在河套灌区玉米低温冷害监测、评估等业务中应用。
李秀芬马树庆赵慧颖王萍姜丽霞朱海霞
关键词:玉米WOFOST模型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