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景

作品数:21 被引量:333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土壤
  • 7篇团聚体
  • 6篇有机碳
  • 6篇灌溉
  • 4篇耕作
  • 4篇负压
  • 4篇负压灌溉
  • 4篇保护性耕作
  • 3篇调节系统
  • 3篇玉米
  • 3篇渗液
  • 3篇水位
  • 3篇水位差
  • 3篇土壤团聚体
  • 3篇利用效率
  • 3篇黄瓜
  • 2篇氮利用
  • 2篇氮利用效率
  • 2篇水肥
  • 2篇水分

机构

  • 21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 3篇河北地质大学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 2篇山西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1篇李景
  • 19篇武雪萍
  • 12篇李生平
  • 9篇吴会军
  • 8篇蔡典雄
  • 8篇梁国鹏
  • 6篇高丽丽
  • 6篇王相玲
  • 3篇龙怀玉
  • 2篇杨毅宇
  • 1篇席吉龙
  • 1篇张建诚
  • 1篇李倩
  • 1篇王雪
  • 1篇张淑香
  • 1篇王小彬
  • 1篇郝佳丽
  • 1篇李永山
  • 1篇李晓秀
  • 1篇张继宗

传媒

  • 4篇植物营养与肥...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土壤与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新型无能耗负压调节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无能耗负压调节系统。包括:负压灌溉渗液器、导水管、储液器、导气管及负压调节器,其中,导水管的一端接入到负压灌溉渗液器中,另一端通过储液器侧壁的导液孔接入至储液器内;负压灌溉渗液器倾斜放置;储液器中容置...
武雪萍李生平王相玲李景王碧胜
文献传递
长期免耕和深松提高了土壤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及全氮含量被引量:23
2021年
【目的】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团聚体和密度联合分级方法,旨在揭示长期耕作对表层土壤团聚体内密度颗粒组分SOC及TN的影响,为深入理解黄土高原农田土壤碳氮提升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长期试验位于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地区,开始于1999年,共设4个处理:少耕无覆盖(RT)、免耕覆盖(NT)、深松覆盖(SM)和传统翻耕(CT)。于2013年7月采集0—10 cm土层样品,首先通过干筛法筛分>2、1—2、0.25—1和<0.25 mm粒级团聚体,之后利用颗粒密度分组,将团聚体有机质分为轻组有机质(LF)、粗颗粒有机质(cPOM)、细颗粒有机质(fPOM)和矿质结合有机质(m-SOM)。【结果】(1)15年保护性耕作(包括NT和SM处理)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的SOC和TN含量,与CT相比,NT和SM处理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22.9%和21.8%,TN含量分别提高了35.2%和42.3%。不进行秸秆覆盖的少耕处理(RT)对SOC和TN无显著影响。(2)不同耕作措施改变了团聚体质量组成及其内部SOC和TN含量。NT和SM处理显著提高了1—2 mm和0.25—1 mm粒级的干筛大团聚体含量,相对地,降低了>2 mm和<0.25 mm粒级团聚体的含量。NT和SM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团聚体的SOC和TN含量,与CT相比,团聚体SOC平均提高了8.5%和9.5%,尤其对>1 mm粒级团聚体SOC含量提高幅度最大;团聚体TN平均提高了12.2%和24.1%,尤其对<0.25 mm微团聚体TN含量提高幅度最大。(3)fPOM和m-SOM组分对团聚体SOC和TN的贡献最大,对SOC的贡献率分别为27.3%—45.1%和25.0%—52.6%;对TN的贡献率分别为23.5%—34.7%和42.2%—64.3%。不同有机质组分对耕作的响应不同,cPOM和fPOM组分最为敏感。与CT相比,NT和SM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所有粒级团聚体的cPOM和fPOM的SOC和TN含量,尤其对>2 mm团聚体cPOM和<2 mm团聚体fPOM的SOC和TN含量提升幅度最大。【结论】长期免耕和深松提高了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尤其提高了
李景李景吴会军王碧胜姚宇卿吕军杰
关键词:长期耕作团聚体有机碳
长期耕作对豫西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是土壤有机碳转化的重要场所.土壤微生物是土壤养分转化与循环的驱动力,是团聚体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生物因素.本文为探讨土壤固碳机理,优化黄土高原坡耕地区农田耕作管理措施,实现土壤固碳减排、培肥...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
一种土壤有机碳分组研究中聚钨酸钠的回收和再生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土壤有机碳分组研究中聚钨酸钠的回收和再生系统,包括横截面呈“W”型漏斗和圆筒状的过滤器,过滤器包括滤筒和在所述滤筒内设置的滤芯,所述滤芯由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不透水层、第一活性炭层、阳离子交换树脂层、阴...
吴会军李景
文献传递
一种无能耗负压调节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无能耗负压调节系统。包括:负压灌溉渗液器、导水管、储液器、导气管及负压调节器,其中,导水管的一端接入到负压灌溉渗液器中,另一端通过储液器侧壁的导液孔接入至储液器内;负压灌溉渗液器倾斜放置;储液器中容置...
武雪萍李生平王相玲李景王碧胜
文献传递
黄瓜光合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采用新型负压灌溉系统,研究不同系统供水负压控制下的土壤含水量对黄瓜叶片碳同化和蒸腾耗水协同作用的影响,旨在分析与确定黄瓜适宜土壤含水量范围,为黄瓜的节水生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遮雨网室盆栽试验,设4个系统供水负压水平(W1:0,W2:-5 k Pa,W3:-10 k Pa,W4:-15 k Pa),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对黄瓜光合特征、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同一系统供水负压下,黄瓜整个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基本保持稳定,W1、W2、W3和W4处理下控制的土壤相对含水量(RSWC)分别为(103.8±1.2)%、(88.7±3.7)%、(77.4±4.5)%和(61.8±3.2)%。RSWC在61.8%-88.7%范围,黄瓜叶片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日均值均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而下降。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LWUE在同一生育时期的日均值与土壤相对含水量(RSWC)均呈极显著抛物线型关系(P<0.01),且不同生育时期Pn和LWUE的最高值对应的RSWC不相同。黄瓜植株干物质量和产量均以W2(RSWC为88.7%)处理最高,黄瓜经济水分利用效率以W3(RSWC为77.4%)处理最高。【结论】负压灌溉条件下,达到黄瓜叶片碳同化和蒸腾耗水之间协同平衡关系的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开花期RSWC为70%—93%、盛瓜期RSWC为78%—103%、末瓜期RSWC为73%—104%。在此范围内,黄瓜能够获得较大的叶面积、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从而获得较高的干物质量和黄瓜产量。
李生平武雪萍高丽丽龙怀玉李景王碧胜党建友裴雪霞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黄瓜水分胁迫光合作用水分利用效率
一种田间灌溉试验小区防测渗隔离板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田间灌溉用防测渗隔离板,属于防测渗隔离板领域。一种田间灌溉用防测渗隔离板,包括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相连,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的连接处内侧设有第一稳固板,所述第一隔离...
武雪萍吴会军李生平王碧胜李景卢晶晶
文献传递
15年保护性耕作对黄土坡耕地区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的影响被引量:23
2015年
【目的】保护性耕作是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的重要措施。论文旨在揭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表层(0—10 cm)有机碳含量及储量的影响,探讨不同级别团聚体的固碳特征,为阐明土壤固碳机理和筛选黄土坡耕地区农田土壤增碳耕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试验位于黄土高原坡耕地区,开始于1999年,共设4个处理:少耕(RT)、免耕覆盖(NT)、深松覆盖(SM)和传统翻耕(CT)。利用15年长期试验的作物产量和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数据分析农田碳投入和土壤固碳量;通过湿筛法筛分>2、1—2、0.25—1、0.053—0.25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分析不同团聚体的固碳特征。【结果】15年长期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0—10 cm表层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同传统翻耕处理相比,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2.9%和21.8%,有机碳储量分别提高了21.8%和16.7%,固碳速率分别为0.09和0.06 t C·hm-2·a-1。微团聚体(<0.25 mm)存储了大部分的有机碳,占总团聚体有机碳储量的65%,但其有机碳含量较低。大团聚体(>0.25 mm)有机碳含量较高,约为微团聚体的3—8倍,且对不同耕作措施反应敏感,可作为评价长期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指标。土壤固碳量随着累积碳投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要维持土壤有机碳储量稳定,每年最低需投入外源碳2.4 t C·hm-2。【结论】长期保护性耕作(包括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提高了黄土坡耕地区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是有利于该地区土壤增碳的管理措施。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王碧胜梁国鹏姚宇卿吕军杰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团聚体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51
2015年
【目的】通过研究保护性耕作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有机碳(SOC)、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分析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机制,为旱作农田耕作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2003~2013年连续1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传统耕作(CT)、少耕(RT)和免耕(NT)3种耕作措施,分析土壤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土壤0-20 cm含水量、作物耗水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年际变化和耕作处理间的差异,并对玉米产量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保护性耕作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少耕、免耕处理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11年平均值较传统耕作分别提高了11.2%和3.4%;至2013年少耕、免耕2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增加了5.53和3.29 g/kg;土壤0-20 cm有机碳储量净增加速率分别为C 0.365和0.754t/(hm2·a)。2)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少耕产量最高,增产效果最好2003~2013年均产量为5.83t/hm^2,较传统耕作提高了14.7%;免耕次之,年均产量为5.39 t/hm^2,较传统耕作增产6.1%。3)各耕作处理玉米产量与土壤0-20 cm土层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方程关系,与作物耗水量之间具有显著的乘幂方程关系。4)保护性耕作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减少玉米生育期内的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免耕土壤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最高2003-2013年平均含水量为15.2%,较传统耕作和少耕提高了1.90和1.66个百分点,且生育期耗水量最少2003~2013年均耗水量为403.5 mm,较传统耕作和少耕减少了16.1 mm和7.6 mm;少耕、免耕的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耕作分别提高了16.1%和10.2%,降水利用效率较传统耕作提高13.9%和5.8%。【结论】长期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水分、减少作物耗水量,从而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3种耕作措施中以少耕效果最好,免耕次之在旱作农田推广少、免
王碧胜蔡典雄武雪萍李景梁国鹏于维水王相玲杨毅宇王小彬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有机碳玉米产量水分利用
长期保护性耕作可提高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和根际土壤酶活性被引量:31
2018年
【目的】研究不同长期耕作措施对作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碳氮元素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碳氮元素与碳氮转化相关酶之间的相互联系,对认识土壤酶响应土壤碳氮变化的机制和选择合理有效的耕作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长期耕作试验始于1999年,位于河南孟津县,属于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土层深厚(50—100 m),土壤类型是壤质黄绵土。试验处理有草地(GL)、传统耕作(CT)、免耕覆盖(NT)、深松覆盖(SM),于2016年采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0—20 cm、20—40 cm,分析了土壤总碳、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以及β-葡萄糖苷酶(BG)、β-纤维二糖苷酶(CBH)、β-木糖苷酶(BXYL)、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的活性,并进行了土壤碳氮元素含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和深松显著提高了根际和非根际0—20 cm土壤的总碳、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显著降低了非根际20—40 cm土壤的总碳、有机碳和总氮含量。草地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总碳、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显著提高了非根际0—20 cm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了非根际土壤的总碳含量和非根际20—40 cm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深松显著降低了作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C/N,免耕和草地处理显著降低了作物非根际20—40 cm土壤中的C/N,但草地处理显著提高了作物非根际0—20 cm土壤C/N。2)与传统耕作相比,草地、免耕和深松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草地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的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免耕和深松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的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3)碳氮转化相关酶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除β-纤维二糖苷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之间)。碳氮转化相关酶与土壤总碳、总氮和有机碳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除
宋霄君吴会军武雪萍李倩李倩李生平李生平梁国鹏李景张孟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酶活性根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