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娜

作品数:10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淀粉
  • 4篇玉米
  • 4篇玉米淀粉
  • 4篇酸浆
  • 4篇米淀粉
  • 3篇杏仁油
  • 3篇仁油
  • 3篇发酵
  • 3篇扁杏
  • 3篇L-半胱氨酸
  • 3篇大扁杏
  • 2篇絮凝
  • 2篇絮凝活性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雄穗
  • 1篇饮品
  • 1篇营养饮品
  • 1篇玉米面条
  • 1篇玉米雄穗

机构

  • 10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辽宁医学院
  • 1篇沈阳工学院
  • 1篇沈阳产品质量...
  • 1篇锦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李晓娜
  • 5篇李新华
  • 3篇杨强
  • 2篇张莉力
  • 1篇张春红
  • 1篇刘洪河
  • 1篇张佰清
  • 1篇郑煜焱
  • 1篇马涛
  • 1篇姜振海
  • 1篇金嫘
  • 1篇穆静
  • 1篇李洪正
  • 1篇史巨增
  • 1篇贾宁
  • 1篇包天才
  • 1篇李东光
  • 1篇谢宏

传媒

  • 3篇食品科学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09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雄穗穗颈长QTL初步定位
玉米雄穗是玉米的一个重要器官,与产量密切相关。通常玉米雄穗产生的花粉量要远远多于授粉所需量,导致大量能量丢失;同时雌雄穗间对光合产物有竞争关系,雄穗过大会消耗更多能量。去雄不但能减少养分消耗,还可以有效防止母本散粉,提高...
李晓娜
关键词:玉米通径分析
文献传递
红薯汁营养饮品研制技术
李新华包天才张佰清贾宁谢宏郑煜焱李东光刘洪河金嫘李晓娜张春红马涛史巨增李洪正姜振海
在红薯淀粉提取的过程中实现红薯细胞的破碎,得到淀粉与细胞液混合的红薯淀粉浆。通过在红薯淀粉浆液中接种能利用红薯细胞液中可溶性糖自然发酵的菌种,发酵产酸沉降淀粉,获得基本澄清的含有可溶性红薯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多...
关键词:
关键词:红薯
大扁杏杏仁油的提取工艺、理化及抗氧化性质的研究
李晓娜
关键词:大扁杏杏仁油萃取抗氧化
植物乳杆菌改性玉米粉制作玉米面条的工艺及品质分析被引量:16
2019年
以植物乳杆菌发酵改性玉米粉为原料,在谷朊粉添加量、沙蒿胶添加量、黄原胶添加量3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通过对玉米面条穿刺功的测定与感官评价,确定发酵玉米粉制作玉米面条的最佳工艺配方。经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的分析,发酵改性玉米面条的最佳配方为:谷朊粉添加量6%,沙蒿胶添加量1.2%,黄原胶添加量0.6%。此工艺条件下所制得的发酵改性玉米面条最佳蒸煮时间为7 min,吸水率为159%,吸光度为0.119,有较低的浑浊度。而未改性玉米粉在此条件下无法和成面团。
李晓娜亓鑫赵卉李定邦杨强
关键词:植物乳杆菌玉米面条感官评价蒸煮品质
微波辅助提取大扁杏杏仁油实验方法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为确定微波辅助提取大扁杏杏仁油的最佳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影响杏仁油得率的因素做了研究,确定了微波辅助提取杏仁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微波的提取功率为500W,提取时间为20min,料液比为1:7,粒径为30目,杏仁油得率为50.25%;各因素对大扁杏杏仁油得率的影响次序为:粒径>功率>时间>料液比。
李晓娜李新华
关键词:大扁杏杏仁油微波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大扁杏杏仁油工艺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从大扁杏杏仁中提取杏仁油。确定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杏仁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0℃,粒径40目,萃取时间2.5h。此条件下杏仁油得率为49.85%。各因素对大扁杏杏仁油得率的影响次序为:萃取压力>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粒径。
李新华李晓娜
关键词:大扁杏杏仁油超临界CO2萃取
L-半胱氨酸与发酵酸浆协同分离玉米淀粉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2015年
研究L-半胱氨酸与具有絮凝活性的发酵酸浆协同分离玉米淀粉(starch isolated by L-cysteine and fermented acid liquid,LFS)的结构以及直链淀粉含量、凝沉性、透明度、质构特性等理化性质。同时测定了SO2和发酵酸浆分离玉米淀粉(starch isolated by SO2 and fermented acid liquid,SFS)和商业玉米淀粉(commercial starch,CS)的结构和理化性质,比较不同分离方法对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LFS产生了许多分子间的羟基,SFS中的部分C—O伸缩振动的结构遭到破坏;LFS的直链淀粉含量低于SFS和CS;LFS的沉降体积小于CS;LFS的冻融稳定性好、透明度最高,有较好的弹性与内聚性。
李晓娜张莉力杨强李新华
关键词:L-半胱氨酸酸浆玉米淀粉理化性质
L-半胱氨酸与发酵酸浆协同作用优化玉米湿磨工艺被引量:7
2014年
为了改进玉米湿磨工艺,采用L-半胱氨酸替代传统浸泡工艺中的SO2,降低传统玉米淀粉生产过程中由SO2浸泡引起的环境污染。在具有絮凝活性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发酵液制成的玉米酸浆中加入L-半胱氨酸,浸泡玉米碎粒,浸泡一定时间后加水磨浆,过筛除去纤维等杂质,淀粉在具有絮凝活性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的作用下迅速沉降。通过改变酸浆的用量、L-半胱氨酸用量、浸泡温度、浸泡pH值、浸泡时间和菌种接入量,考察各因素对浸泡液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增量和淀粉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确定最佳湿磨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泡时间48 h、L-半胱氨酸质量浓度1.5 g/100 mL、浸泡pH 7、自然发酵酸浆用量比(m(玉米粒质量)∶V(酸浆体积))1∶4、浸泡温度30℃,此条件下淀粉提取率的最大值为93.21%。
李晓娜张莉力穆静李新华
关键词:酸浆L-半胱氨酸玉米淀粉
不同发酵条件对玉米酸浆絮凝淀粉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为将具有絮凝淀粉活性的酸浆应用在玉米淀粉生产中,试验采用从自然发酵甘薯酸浆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对淀粉颗粒具有絮凝活性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 paracasei L1)接种在玉米浆中发酵制成玉米酸浆,研究不同氮源与碳源、不同接种量、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pH值等条件对玉米酸浆絮凝淀粉活性的影响。试验采用不同发酵条件制备玉米酸浆,以5%的比例将玉米酸浆加入到玉米淀粉浆(5%,w/v)中,静置3min,采用碘显色法测定上清液液面下20mL处的淀粉含量,上清液中玉米淀粉含量越低则表明玉米酸浆的絮凝活性越好。结果表明:当酵母浸粉为氮源,乳糖为碳源时,玉米酸浆沉降淀粉的能力较强,酵母浸粉的最佳用量为3.0%,乳糖为2%,继续增加酵母浸粉及乳糖的添加量,絮凝活性反而降低;当接种量为10%时,玉米酸浆的絮凝活性最好。玉米酸浆培养36h时,玉米酸浆的凝絮活性较高,为0.10mg·mL^-1;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玉米酸浆的絮凝活性先升高后降低,30℃时玉米酸浆的絮凝活性最大;酸浆絮凝活性在pH值5.5~6.0时较好,随着pH值的升高,絮凝活性降低;玉米粒浸泡时间24h时,玉米酸浆絮凝淀粉的能力较强;玉米以1:3的比例加水磨浆时,玉米酸浆絮凝活性最好。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发酵条件对玉米酸浆絮凝淀粉活性的影响较大,玉米酸浆的最佳培养方法为玉米粒浸泡24h,以1∶3的比例加水磨浆过滤后,加入3.0%酵母浸粉、2%乳糖,接种10%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发酵液,调整pH值5.5~6.0,30℃培养36h。
杨强张莉力闫荣李晓娜
关键词:玉米淀粉絮凝活性
玉米酸浆和L-半胱氨酸分离玉米淀粉与蛋白质的机理和工艺研究
传统的玉米淀粉工业生产中采用0.2%的SO2水溶液浸泡玉米,SO2能打破玉米淀粉外层蛋白质的二硫键,破坏蛋白质的网状结构,释放玉米淀粉。在浸泡的过程中加入0.5%的乳酸可以促进玉米吸水膨胀与蛋白质的溶出。但SO2工艺浸泡...
李晓娜
关键词:玉米淀粉酸浆絮凝活性L-半胱氨酸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