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先玉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六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咽部
  • 1篇影像学诊断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淋巴瘤
  • 1篇诊断与鉴别诊...
  • 1篇脂肪栓塞
  • 1篇脂肪栓塞综合...
  • 1篇输尿管
  • 1篇输尿管病变
  • 1篇栓塞
  • 1篇栓塞综合征
  • 1篇体层摄影

机构

  • 5篇宁波市第六医...
  • 3篇南昌大学第一...

作者

  • 6篇李先玉
  • 3篇陈桂美
  • 2篇李飞鹏
  • 1篇王华
  • 1篇潘云萍
  • 1篇华群

传媒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医正骨
  • 1篇江西医药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浙江创伤外科
  • 1篇求医问药(下...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骶尾部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的MRI和CT影像特点比较
2018年
目的:分析、比较骶尾部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的MRI和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住院治疗的3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骶尾部脊索瘤和骨巨细胞瘤患者的MRI和CT影像资料。脊索瘤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53.5±9.8)岁;骨巨细胞瘤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32.1±10.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骶尾部包块、疼痛及双下肢麻木、排便障碍等。病程2个月至5年,中位数16个月。分析、比较2种肿瘤的MRI和CT影像特点。结果:34例患者均行CT、MRI平扫,行CT增强扫描25例,行MRI增强扫描18例。脊索瘤大小7.5 cm×6.3 cm至4.6 cm×3.9 cm,骨巨细胞瘤大小8.1 cm×4.5 cm至4.7 cm×3.8 cm;19例脊索瘤中侵入盆腔或臀部18例;骨巨细胞瘤主要位于骶骨内,15例骨巨细胞瘤侵入盆腔或臀部3例。脊索瘤主要位于S3椎体及以下的骶骨中线位置,骨巨细胞瘤多位于S2椎体及以上偏离中线位置;骨巨细胞瘤多累及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CT影像上脊索瘤多见不规则残留骨或钙化影,而骨巨细胞瘤多见不完整骨壳。MRI上脊索瘤病灶内可见低信号分隔或"反引号"征,而骨巨细胞瘤均无这2种征象。T2加权像上脊索瘤多见高信号影,骨巨细胞瘤多见等信号影;而T1加权像上,两者均多见等信号影。MRI增强扫描,脊索瘤多呈轻中度持续延迟强化,低信号分隔延迟强化会出现蜂窝征;而骨巨细胞瘤多呈显著快进快出强化。结论:除发病年龄有差异外,在MRI和CT影像上,脊索瘤多位于S3椎体及以下的骶骨中线位置,多有不规则残留骨或钙化,病灶内低信号分隔和"反引号"征是其特征表现;骨巨细胞瘤多位于S2椎体及以上偏离骶骨中线位置,骨破坏多表现为不完整骨壳,多累及骶髂关节。
李先玉
关键词:脊椎肿瘤骶骨脊索瘤骨巨细胞瘤
创伤性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肺部CT表现和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肺部CT表现特点及分型,以提高对FES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FES的CT检查资料,对其肺部CT表现特点进行归纳,并据此进行分型。结果 69例FES中,肺泡型28例,间质型9例,混合型32例。结论 FES肺部CT表现具有多样性和相对特征性,CT检查可为FES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信息,有利于临床采取正确治疗。
华群王华潘云萍李飞鹏李先玉
关键词:脂肪栓塞综合征CT检查
MRI在腕关节类风湿骨性病变诊断的价值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 探究MRI定量参数分析在腕关节类风湿骨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40例腕关节类风湿骨性病变患者以及同期的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腕关节MRI检查,观察其MRI表现,并对其进行MRI定量参数分析。 结果 40例腕关节类风湿骨性病变患者的MRI扫描结果显示,双侧腕关节共发现异常126处:其中滑膜增厚48处(37例),骨质或软骨侵蚀性破坏42处(26例),骨髓水肿36处(19例)。腕关节类风湿骨性病变患者在滑膜炎、骨侵蚀、骨髓水肿上的MRI定量评分以及MRI定量评分总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RI能够清晰显示腕关节类风湿骨性病变的病理性改变,借助MRI定量参数分析能够准确、客观地对腕关节类风湿骨性病变的严重程度作出量化评价。
李先玉李飞鹏
关键词:腕关节病变
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鼻咽部纤维血管瘤(nasopharyngeal fibroangioma)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临床资料、CT及MRI表现,分析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光整与否、侵犯范围、密度或信号、强化方式、骨质变化及邻近结构的改变。结果鼻咽部纤维血管瘤以浸润性生长特点为主,可引起邻近骨质的压迫塑形或骨质吸收破坏改变。CT平扫以等或稍低密度为主,MRI以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为主;增强扫描瘤体多表现为显著均匀性强化。MRI显示瘤体内可见点条状血管流空信号影,形成典型的"椒盐征"。结论 CT结合MRI对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定位及预后评估有重大指导意义。
陈桂美李先玉
关键词:纤维血管瘤鼻咽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输尿管病变的应用
201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输尿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8例输尿管病变行多层螺旋CT增强以及延时扫描,利用多层螺旋CT的后处理技术对扫描资料进行重建后处理。结果:多层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后处理图像清晰显示了输尿管病变的部位、形态及其空间关系。98例病例中,输尿管先天性变异及畸形21例,输尿管结石29例,结核11例,炎性狭窄13例,输尿管癌肿15例,输尿管外压性病变9例。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显示输尿管病变,其后处理技术快捷简便,多方位的尿路立体成像,可为输尿管疾病的诊断可提供更多的信息。
陈桂美李先玉
关键词:输尿管后处理X线计算机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1例骨原发性淋巴瘤(男13例,女8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信号、边界、强化方式及邻近结构的改变。结果单骨发病者17例,多骨发病者4例。PBL主要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虫噬样或大片状溶骨性骨质破坏,可见骨皮质中断或不连续,其边缘可见小片状残骨,但残骨均不超过骨皮质中断范围。部分可合并骨膜反应及病理性骨折。CT以低或稍低密度为主,MRI上T_1WI以等T_1、T_2WI上以等或稍长T_2信号为主,信号多均匀。增强扫描以中度均匀强化为主。结论 PBL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早期确诊对其术前定位及术后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陈桂美李先玉
关键词:淋巴瘤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