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曲凯

作品数:34 被引量:154H指数:7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1篇血管
  • 10篇血管减压
  • 10篇血管减压术
  • 10篇微血管
  • 10篇微血管减压
  • 10篇微血管减压术
  • 10篇减压术
  • 8篇静脉
  • 7篇手术
  • 6篇神经痛
  • 6篇经痛
  • 5篇三叉神经
  • 5篇三叉神经痛
  • 5篇外科
  • 4篇动脉瘤
  • 4篇血管造影
  • 4篇造影
  • 4篇解剖学
  • 4篇痉挛
  • 3篇神经外科

机构

  • 34篇大连大学附属...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白城中医院

作者

  • 34篇曲凯
  • 26篇常庆勇
  • 26篇高宝山
  • 19篇金点石
  • 18篇张继志
  • 16篇钱盛伟
  • 14篇黄坤
  • 10篇段云平
  • 7篇丛建军
  • 7篇邓东风
  • 5篇周敬斌
  • 3篇郭旭东
  • 3篇李亮
  • 3篇王焱华
  • 3篇孙小鹏
  • 2篇张天喜
  • 2篇张学基
  • 2篇颜抒阳
  • 2篇黄昆
  • 2篇白新学

传媒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4篇中国医药
  • 4篇中外医疗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解剖科学进展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7
  • 8篇2006
  • 1篇2005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破裂脑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MMP、TIMP基因表达的研究
金点石邓东风高宝山常庆勇周敬斌谷新医丛建军张继志黄坤曲凯任刚李亮张学基
本课题为自选课题。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且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的首位原因。尽管目前有很多先进治疗手段,脑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仍达到50%。临床上众多颅内动脉瘤患者通常...
关键词:
关键词:脑动脉瘤基因表达预后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岩静脉的处理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岩静脉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该院自2010年7月—2012年5月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9例,按术中是否电凝切断岩静脉和(或)其属支分为A、B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31例(72.09%),严重不良反应发生2例(4.65%),术后症状消失43例(100%)。B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22例(61.11%),严重不良反应发生0例(0%),术后症状消失36例(100%),两组病例手术后结果均十分满意。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过程中当岩静脉和(或)其属支作为路障血管甚至责任血管时,可以电凝切断之,有利于术野暴露,降低手术难度,减低手术风险。
王焱华高宝山郭旭东曲凯段云平
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岩静脉
三叉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学及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复合体的解剖结构,总结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技术要点,为三叉神经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对小脑脑桥角区行显微解剖研究;回顾性分析200例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资料。结果尸头解剖:在20侧中7侧三叉神经有血管接触或压迫,其中小脑上动脉4侧(20.0%)、小脑前下动脉1侧(5.0%)及岩静脉1侧(5.0%);手术资料: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责任血管绝大多数位于桥小脑角区,主要有小脑上动脉135例(67.5%),小脑前下动脉18例(9.0%),岩静脉11例(5.5%)等。结论三叉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尤其桥小脑角区的充分暴露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成功的关键。
张涛高宝山邓东风段云平常庆勇张继志曲凯王木春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痛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及相关解剖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面神经桥脑小脑池段及其毗邻神经血管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总结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技术要点,以期提高手术效果。方法显微解剖9例18侧成人尸头标本,对面神经桥脑小脑池段及其毗邻神经血管等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回顾性分析128例面神经MVD手术资料。结果尸头解剖:面神经桥脑小脑池段与毗邻血管发生压迫或接触6侧(6/18),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ICA)4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1侧,椎动脉(VA)1侧;手术资料: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几乎均位于桥脑延髓沟,其中AICA78例(60.94%);PICA38例(29.67%);椎-基底动脉4例(3.13%);多支血管8例(6.25%)。结论对桥脑延髓沟的充分探查以及对责任血管的合理处理是面神经MVD术成功的关键。
张学基高宝山段云平邓东风常庆勇张继志金点石曲凯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半侧面肌痉挛
神经外科领域的静脉血栓栓塞症被引量:7
2006年
肺栓塞症(FTE)和深部静脉血栓症(DVT)近年来有增高的倾向,其原因尚不明确。在美国发病率为270-400人/100万人。一般认为东方人本病发病率较低,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但近10年其发病增加了约3倍。所以.对PTE及DVT作为重症合并症不断增加的倾向要给予足够的认识。我们报道10例临床病例,对神经外科领域的FTE及DVT的特征进行探讨。
钱盛伟高宝山金点石常庆勇张继志黄坤曲凯
关键词:神经外科静脉血栓肺栓塞
高血压性壳核出血CT分类与意识水平和预后的临床关系
2009年
目的通过对49例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的意识水平和CT分类的研究,分析此二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意识水平和CT分类的不同类型对49例患者分别采用钻孔抽吸术、小骨窗开颅或颞顶开颅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等手术方法。对患者病后3个月内生活自理情况进行判定。结果49例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中,1、2级病死率为8.3%(1/12),3级病死率为15%(3/20),4级病死率为28.5%(4/14),5级病死率为66.7%(2/3);术后判定良好20例(40.8%),轻残13例(26.5%),重残6例(12.3%),死亡10例(20.4%)。结论术前意识状态对判断预后有重大意义,CT分类和手术治疗与长期预后有直接相关性。
钱盛伟高宝山常庆勇张继志金点石黄坤曲凯
关键词:壳核出血CT分类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蒙古沙土鼠实验性上矢状窦闭塞模型中的表达
2007年
高宝山杨华东金点石常庆勇钱盛伟张继志黄坤曲凯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9蒙古沙土鼠局灶性脑缺血脑静脉血栓形成脑静脉闭塞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显微解剖学与临床治疗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面神经根部的显微解剖,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提供相关资料,结合临床,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将10例20侧尸头(男性5例,女性5例)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方法进行显微解剖,分别对桥小脑角区面神经根上部及前下部毗邻关系进行观察、测量;收集自2008年7月—2012年8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208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就诊时间及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和B组,分别观察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尸头解剖:面神经根部受临近血管压迫或接触时全部位于面神经根前下部,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占71.43%(5/7),小脑后下动脉占14.29%(1/7),椎动脉占14.29%(1/7)。临床资料:A组治愈率为92.77%(77/83),有效率为96.39%(80/83),B组治愈率为91.20%(114/125),有效率为96.00%(120/125)。主要并发症发生率,A组听力减退发生率为7.23%(6/83),术侧听力完全丧失(经营养神经及高压氧等治疗术后半年未恢复)发生率为1.20%(1/83),迟发性面瘫发生率为8.43%(7/83),B组听力减退发生率为0.80%(1/125),术侧听力完全丧失发生率为0.00%(0/125),迟发性面瘫发生率为1.60%(2/12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为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熟练掌握桥小脑角区面神经根部的显微解剖。
王焱华曲凯常庆勇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面肌痉挛桥小脑角区面神经根显微解剖学
大脑深静脉系统的影像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大脑深静脉系统的解剖特点及代偿功能,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常规CT和/或MRl检查已排除累及静脉系统疾病的60例受检者分别进行脑CT静脉血管成像(CTV)、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大脑深静脉和静脉窦的显示、构成、走形、引流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①两侧大脑内静脉无明显差异,大多呈相互平行的关系,但并非恒定,由前向后的走行过程中存在变异(前部呈上下位,向后渐移行呈平行关系),其间未见吻合支,最终均汇入Galen静脉。②基底静脉系变异较多,90%(104侧)汇人大脑大静脉;10%(12侧)汇人大脑内静脉的末端。(3)Galen均表现为单干型,变异较少,走行较直,根据MRV图像可分为5种类型:I型,由左右大脑内静脉和左右基底静脉构成;Ⅱ型,由左右大脑内静脉和单支基底静脉构成;Ⅲ型,由左右大脑内静脉构成;IV型,由单支大脑内静脉和左右基底静脉构成;V型,由单支大脑内静脉和单支基底静脉构成。④按照上矢状窦、直窦和双侧横窦的吻合关系以及横窦引流优势,可将窦汇区的解剖形态根据CIV图像分为4型,横窦引流优势表现为右侧为主38例,左侧为主10例,基本相等12例。结论大脑深静脉系统的解剖结构复杂且变异较多,CTV、MRV、DSA是显示大脑深静脉系统及静脉窦的有效方法,各有优劣,有助于判断代偿通道,对于临床诊断和手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颜抒阳高宝山邓东风张继志曲凯周敬斌
关键词:脑静脉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发病在6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选择性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组(联合组)共35例;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动脉组),30例.动脉组用微导管超选择病变动脉,尿激酶用量50万~150万U.联合组先静脉滴注尿激酶0.5万~1.0万U/kg,再动脉给尿激酶,总量不超过150万U.术前及术后6 h、24 h、7 d、30 d、90 d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24 h、30 d后ESS评分联合组为83±24、88±26;动脉组为77±29、81±24.治疗后总再通率:联合组为42.8%,动脉组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起病6 h内,动静脉联合溶栓与动脉溶栓治疗相比,总再通率增加.
金点石高宝山钱盛伟常庆勇张继志黄坤曲凯
关键词:卒中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