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淑芬

作品数:12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铁道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细胞
  • 5篇胸腺
  • 5篇细胞化学
  • 5篇小鼠
  • 5篇小鼠胸腺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3篇组织化学
  • 3篇外周
  • 3篇外周血
  • 3篇淋巴
  • 3篇免疫
  • 3篇化学观察
  • 3篇白细胞
  • 2篇蛋白
  • 2篇电镜
  • 2篇电镜观察
  • 2篇血淋巴细胞
  • 2篇人体发育
  • 2篇外周血淋巴细...

机构

  • 12篇南京铁道医学...

作者

  • 12篇缪继武
  • 12篇尹兰珍
  • 12篇徐淑芬
  • 12篇邢剑敏
  • 5篇李燕
  • 2篇宋继志
  • 2篇徐百泉
  • 1篇洪大蓉
  • 1篇金立强

传媒

  • 3篇南京铁道医学...
  • 2篇解剖学报
  • 2篇解剖学杂志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铁道医学
  • 1篇上海免疫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年份

  • 2篇1992
  • 4篇1991
  • 3篇1990
  • 1篇1989
  • 1篇1987
  • 1篇198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鼠胸腺哺育细胞的表皮角蛋白免疫细胞化学定位
1990年
应用表皮角蛋白(EK)抗体,对小鼠胸腺哺育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用间接免疫荧光和PAP染色技术,观察到小鼠胸腺哺育细胞的胞质内均呈EK阳性反应。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胸腺哺育细胞具有上皮细胞的特征,而不是巨噬细胞。
缪继武徐淑芬邢剑敏尹兰珍
关键词:角蛋白免疫细胞化学定位
人胎儿胸腺哺育细胞的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被引量:3
1989年
本研究用组织化学法、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了人胎儿胸腺哺育细胞(thymic nurse cell,TNC)。结果表明,TNC 的 ANAE、AcP、AIP、ATPase、5′-Nase 和 PAS 均呈阴性反应,TNC胞质内含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其中少数淋巴细胞的 ANAE、AcP、AIP 和 ATPase 呈阳性反应。TNC 内的淋巴细胞 ANAE 阳性率为26.8%。TNC 外的淋巴细胞 ANAE 阳性率为51.3%,两者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u=11.23)。扫描电镜观察,TNC 为球形,细胞表面较光滑,有少量短微绒毛。1μm 半薄切片显示,胸腺皮质内可见 TNC 样细胞,细胞界限清楚,核圆或椭圆形,染色淡。胞质中可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透射电镜观察,TNC 胞质内可见张力丝,表明这些细胞具有上皮细胞特征。TNC 胞质内的淋巴细胞可见正常的线粒体、游离核糖体等细胞器。本文对上述结果与胸腺巨噬细胞作了比较和讨论。
缪继武邢剑敏宋继志尹兰珍洪大蓉徐淑芬
关键词:组织化学电镜胎儿
P388白血病小鼠胸腺哺育细胞的电镜观察
1991年
作者研究了P_(388)白血病小鼠胸腺哺育细胞(thymic nurse cell,TNC)的超微结构,发现接种P_(388)白血病细胞3d后的患鼠TNC胞质内高尔基氏器,粗面内质网均较正常鼠发达,线粒体大重增加,囊泡也较丰富,在一些囊泡内可见C型病毒颗粒。以上结果表明接种P_(388)白血病细胞3d后的(C_(57)×DBA/2)F_1小鼠TNC分泌功能增强,同时也是白血病病毒出现的最早场所。
缪继武邢剑敏宋继志徐淑芬李燕金立强尹兰珍
关键词:白血病电镜观察
小鼠胸腺哺育细胞的表皮角蛋白免疫细胞化学定位
1990年
近年来,胸腺基质与淋巴细胞的直接接触,对T淋巴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引起重视。1980年Wekerle等首先从小鼠胸腺经胰蛋白酶反复消化后的悬液中,分离出一种体积较大并具有Ia抗原的细胞,胞质中既有张力丝,又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故属淋巴上皮细胞复合体,又称为胸腺哺育细胞(TNC),对此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加以证实。本文用人表皮角蛋白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PAP法染色,对小鼠TNC作免疫细胞化学定位观察,拟进一步验证TNC具有上皮细胞的特征。
缪继武徐淑芬邢剑敏尹兰珍
关键词:角蛋白免疫定位
南京地区人体发育各阶段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的变化
1990年
作者检测了431例南京地区人体发育各阶段(生后1天—90岁)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总数及分类百分率。结果:白细胞总数1天组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老年组最低。淋巴细胞总数30天组显著高于1天组,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老年组最低。中性粒细胞1天组最高,30天组显著下降;以后呈波浪状增加。淋巴细胞1天组最低,30天组最高;以后呈波浪状下降。
徐淑芬邢剑敏缪继武尹兰珍董争红朱洁琦徐百泉
关键词:人体发育白细胞分类特异性免疫功能
P388白血病小鼠胸腺哺育细胞的细胞化学观察
1992年
采用ANAE、ACP、β-Gase和PAS细胞化学方法,对接种P388白血病细胞后3天和9天患鼠的胸腺哺育细胞(Thymic nurse cell,TNC)、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腹水细胞进行了观察,并与对照组加以比较。结果表明,3天组患鼠TNC对三种酶均呈局部阳性反应;TNC内的淋巴细胞(TNC—L)ACF和β-Gase阳性率显著增加,而ANAE阳性率则显著下降;外周血未见异常;患鼠无腹水。9天组患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淋巴细胞三种酶和PAS的阳性率均显著增高;患鼠腹水明显,其大部分腹水细胞三种酶呈弥漫性强阳性反应,PAS也为强阳性反应;但很难分离到TNC。外周血淋巴细胞和9天组患鼠腹水细胞POX呈阴性反应。对上述结果作了讨论。
缪继武邢剑敏李燕尹兰珍秦达惠徐淑芬
关键词:细胞化学
接种白血病病毒后小鼠胸腺和淋巴结的组织结构及组织化学观察
1991年
对接种白血病病毒后30d、75d 小鼠胸腺和淋巴结的组织结构及酸性非特异性酯酶(ANAE)、酸性磷酸酶(AcP)、β~葡糖苷酸酶(β—Gase)反应类型进行了观察,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30天组胸腺和淋巴结的组织结构未见异常,胸腺皮质的胸腺细胞酶反应阳性率均显著增高;胸腺髓质的胸腺细胞及淋巴结的淋巴细胞酶反应阳性率均无有意义的变化。75天组胸腺和淋巴结均可见较多白血病细胞浸润及变性坏死的病灶区,胸腺细胞及淋巴结各区的淋巴细胞三种酶反应阳性率均显著增高。
徐淑芬邢剑敏缪继武尹兰珍李燕
关键词:胸腺淋巴结组织化学白血病小鼠
接种白血病病毒后小鼠胸腺哺育细胞的细胞化学观察
1991年
为探讨胸腺哺育细胞(thymic nurse cell,TNC)与白血病发病的关系,我们用瑞氏染色和 ANAE、ACP、β-Gase 细胞化学方法,对接种白血病病毒 30d、75d 及正常组小鼠的外周血及 TNC 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显示,30d 组外周血无明显改变,也未出现白血病发病征兆,但在 TNC 内可见体积较大的幼稚淋巴细胞,核仁大而清楚,与白血病细胞特征类似。TNC 胞质内三种细胞化学反应有局部性增强。TNC 内的淋巴细胞(TNC—L)ACP、β-Gase 阳性率显著增加;而 ANAE 则下降,结果显示幼稚淋巴细胞增加。75d 组,虽具有典型白血病体征,却很难分离到 TNC。本实验结果表明,在白血病发病过程中,TNC 首先出现改变。
李燕缪继武邢剑敏尹兰珍徐淑芬
关键词:白血病细胞化学
青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酸性α-醋酸萘酯酶反应类型及其正常值的探讨兼测气温对反应类型的影响被引量:2
1986年
用酸性α-醋酸萘酯酶(Acid α-naphtylacetateesterase-ANAE)反应检测58例青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总阳性率为76.0%,并按5种类型统计分析,其中1—3个园点状颗粒型为47.8%,4个以上园点状颗粒型为17.1%,散在细小颗粒型为2.7%,单核样弥散型为5.6%,大小不等颗粒型为2.3%。同时观察了32名同一群体在气温差别较大的生活条件下对ANAE反应类型的影响,未见有意义的差异。术文与生后1天和30天新生儿以及临产妇外周血淋巴细胞ANAE反应类型作了比较,发现本分型能较好地反映淋巴细胞ANAE反应类型的动态变化。
邢剑敏缪继武尹兰珍徐淑芬董争红
关键词:颗粒型淋巴细胞白细胞正常值气温
接种白血病细胞后小鼠胸腺哺育细胞和免疫器官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的变化
1992年
按种P_(388)白血病患鼠腹水后第3d,小鼠胸腺哺育细胞内的淋巴细胞,酸性磷酸酶和β-葡萄糖苷酸酶阳性率显著增加,而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则下降。胸腺内胸腺细胞上述3种酶细胞化学反应阳性率均显著增加,但胸腺组织结构未见异常。淋巴结和脾脏亦未见异常变化。接种后第9d,患鼠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均见白血病细胞浸润、出血和细胞变性等病变,正常结构被破坏,其中淋巴细胞3种酶细胞化学反应的阳性率均显著增加。此时很难从胸腺分离出胸腺哺育细胞。本文结果提示,胸腺和胸腺哺育细胞与这种白血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邢剑敏缪继武徐淑芬尹兰珍秦达惠李燕
关键词:胸腺细胞化学白血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