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针灸
  • 3篇针灸疗法
  • 3篇灸疗
  • 3篇灸疗法
  • 1篇俞穴
  • 1篇原穴
  • 1篇输穴
  • 1篇特定穴
  • 1篇膈俞
  • 1篇五输
  • 1篇五输穴
  • 1篇灵枢
  • 1篇难经
  • 1篇化瘀
  • 1篇活血
  • 1篇活血化瘀
  • 1篇活血化瘀作用
  • 1篇交会穴
  • 1篇《灵枢》
  • 1篇《难经》

机构

  • 5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5篇何丽丽
  • 5篇陈思宇
  • 5篇黄建军
  • 5篇徐杉
  • 5篇金末淑
  • 2篇钟煜朝

传媒

  • 4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年份

  • 3篇2009
  • 2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八脉交会穴研究现状被引量:12
2009年
八脉交会穴最早见于金元时期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是窦氏得于他人之手,原称“交经八穴”和“流注八穴”,因窦氏对保存和推广八穴起了很大的作用,故又称为“窦氏八穴”、“窦氏八法”。八脉交会穴是指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列缺、后溪、照海、申脉,它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都位于腕踝部的上下。窦氏在《标幽赋》中提到,“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法”就是指八穴,而“主客”是指其配伍应用。明代医家徐凤在《针灸大全》最早将其定名为“八脉交会穴”,并在“主穴”的基础上增添了“应穴”,
何丽丽陈思宇徐杉金末淑黄建军
关键词:八脉交会穴针灸疗法
五输穴现代研究概况被引量:6
2008年
五输穴理论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针对不同病症选用五输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
陈思宇金末淑徐杉何丽丽黄建军
关键词:五输穴《灵枢》《难经》
原穴的现代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8年
原穴是特定穴之一,为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可用以诊断脏腑及十二经的病变,治疗相关脏腑病症,判断疾病预后。本篇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5—2007年12年来的文献整理,分别从理论、临床、实验方面对原穴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其历史沿革变异甚多,呈百家争鸣之势;对五脏的诊断和治疗作用是确切的,但对六腑的治疗作用还有争议;在疾病的预后判断方面,原穴具有积极意义,不容争议;近代对作用机理的研究,所涉及的方面很多,有待商榷。
徐杉陈思宇金末淑何丽丽钟煜朝黄建军
关键词:原穴特定穴
背俞穴研究进展被引量:39
2009年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背俞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
金末淑陈思宇徐杉何丽丽黄建军
关键词:背俞穴针灸疗法
膈俞活血化瘀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9年
膈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腧穴,是八会穴之"血会",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与血相关病症的治疗。瘀血是血的病理表现之一,为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而停滞体内,或血液运行受阻,瘀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1]。中医认为,瘀血内积,使气血运行不畅,造成机体某一部分的气血不通。
徐杉黄建军钟煜朝金末淑陈思宇何丽丽
关键词:膈俞针灸疗法活血化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