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宝余

作品数:24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音乐
  • 3篇诗学
  • 3篇陶渊明
  • 3篇文学
  • 2篇雕龙
  • 2篇文心
  • 2篇文心雕龙
  • 2篇文学新变
  • 2篇《诗》
  • 2篇《诗》学
  • 2篇《文心雕龙》
  • 1篇代文
  • 1篇等级秩序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动因
  • 1篇行政区
  • 1篇行政区划
  • 1篇玄理
  • 1篇玄学
  • 1篇玄言

机构

  • 11篇上海师范大学
  • 6篇全南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8篇徐宝余

传媒

  • 3篇上海师范大学...
  • 2篇中文自学指导
  • 1篇文学遗产
  • 1篇浙江学刊
  • 1篇文献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天中学刊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韵文学刊
  • 1篇长江学术
  • 1篇文学与文化
  • 1篇2006年中...
  • 1篇中国李白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钟嵘诗学的《诗》学母体及其转化——从《诗》六义到诗三义被引量:2
2013年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诗三义的概念,其与《毛诗序》的《诗》六义之间貌似存在着意义关联,然在本质上却并不相同。《诗》六义的提出乃基于诗教说的前提,从六诗到六义,说明了《诗》学阐释由诗教立场而经学立场的发展变化。而钟嵘对于诗三义的揭示与阐释,虽然与《毛诗序》的《诗》六义之间存在着语词、语义上的关联,然而其去经学化的立场却是十分显著的。钟嵘追溯诗歌源流上至风雅,看似是宗经思想的支配,然而究其原因,一方面缘于齐梁人的《诗》源共识,一方面宗经实为一种表象,钟嵘恰恰是在经学的语汇范畴中寻求到了诗学领域内的突破。与汉唐经学思想笼罩下的经典诗学相比,钟嵘诗三义的揭橥在六朝诗学史上的价值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徐宝余
关键词:《诗品》经学
陶渊明斜川之游释证被引量:6
2007年
陶渊明在五十之年与二三邻曲作斜川之游,其影响在当时并不显赫,然关于此次斜川游的始末,及其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构成了长期以来人们所论述的话题。通过对陶渊明诗文的梳理及其与当时人物交往状况的分析,我们提出:游斜川一方面源于普遍的半百人生的岁月之慨,一方面也是在思想立场上对庐山慧远等人声势浩大的石门之游做出回应;修斜川之事、仿斜川之游、写斜川之诗,在精神上与渊明达成共鸣的同时,“斜川游”现象已经演化为后世文人雅化生活的一个构成部分。
徐宝余
关键词:陶渊明心理动因哲学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的韩国唐诗学——以申纬为中心
2023年
申纬是李氏朝鲜后期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他的诗歌深受中国诗歌的影响,早年诗路略显狭窄,18岁后因受李匡吕的影响而广泛学习六朝唐宋的诗作,44岁后因入燕京,受翁方纲父子影响,诗学再次发生转向,提出“由苏入杜”的主张。尽管他的诗作总体呈现出宋型诗歌的面貌,但他受唐诗的影响还是比较深刻。他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唐诗元素,笔下也有不少是纯粹的唐风诗。他晚年编选的三部唐诗选,特别是《七律彀》和《唐诗画意》,在唐诗选本上具有独特的诗学价值。他的诗学理念,特别是论诗诗,也深受唐诗的影响,或是在唐诗学的背景下才得以展开。
徐宝余
关键词:唐诗学唐诗选本论诗诗
中古音乐新声与文学新变
本文对中古音乐新声与文学新变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音乐新声的特点、中古音乐新声的观念演化、音乐新声与文学新变的互动、音乐新声对文学新变的反制作用等进行了阐述。
徐宝余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学新变
文献传递
论两宋词对杭州诗性文化形象的建构被引量:6
2006年
徐宝余
关键词:城市文化形象诗性宋词行政区划实体性
梁武帝“不知四声”辨被引量:5
2008年
梁武帝并非不知四声,而是主观上排抑四声。有关文献关于梁武帝不知四声的记载是不可靠的。梁武帝排抑四声,与沈约有关。萧、沈之间,既存在着音乐、文学上的观念差异和文坛宗主的地位之争,也存在着由政权更迭而带来的心理猜忌。永明声律论在梁初三十年左右之所以未能大行其道,与武帝排抑四声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徐宝余
关键词:声律论
古典文学中的从情与忍情
2006年
古典文学存在着“从情—忍情”这样一种抒写模式。从情使得文学朝向情感抒写方向突张,而忍情则使奔突的情感得以回旋。文学正是在“从情—忍情”这一结构中,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依托。当这一结构处在平衡状态时,文学既能显示出她所葆有的礼乐醇雅,又能透露出她所苞育的情感芬芳。“从情—忍情”这一结构的拈出,使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古典文学情感抒写的复杂历程,对于当下文学创作也不无参考价值。
徐宝余
音乐观念的政教承载与文学承继——以“亡国之音”的观念生成与历史演变为中心
2012年
"亡国之音",作为儒家音乐理论中的一个否定性术语,体现了儒家对于音乐的伦理道德的审视。这一审视,随着礼乐文化由政治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附着到了人德、政德、文德等诸多方面。由乐衰而国亡,这在儒家理论中向来受到充分的重视,并在乐论、史论、政论等领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诗乐、诗教的早期形态也使得后来的文学批评承继了"亡国之音"的意义内涵,并且随着这一术语在文学领域内的实际运用,其性质由倡导风雅正变的政教批判用语,而转化为抒写悲情乃至家国沦亡之痛的一种文学表达。"亡国之音"由乐教领域内的否定性术语渐渐蜕变为文学领域内的肯定性术语。
徐宝余
关键词:亡国之音政教乐论诗论
从“诗声俱郑”到“诗声俱正”——论刘勰《文心雕龙》的乐府文学观被引量:2
2014年
刘勰《文心雕龙》于诗歌分列有《明诗》、《乐府》二篇,《明诗》篇偏于褒赞,《乐府》篇重在批评,两者之间形成了明显的观点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乐府歌诗作为礼乐文明的一部分,传统儒家的礼乐观必然会对其起到规范作用,这导致了刘勰对汉代而下的乐府多所批评,诗声俱正的立场跃然而出;二,刘勰前后两篇意旨的不同,或许与《文心雕龙》的篇章结构安排有关,两者可能存在着结构与观点上的互补关系;三,汉魏以来的朝廷制乐和文人乐府创作这两者都存在着兼采新声的现象,特别是宋齐以来以休、鲍为主的创作风气,使得刘勰在《乐府》篇中于历代乐府多所贬斥,"诗声俱郑"的批评矛头直指当下,从音乐与文学双重层面对齐梁之际的文学生产提出批评。
徐宝余
关键词:《文心雕龙》乐府明诗
先秦儒礼的衍生机制
2005年
先秦儒礼在经历近千年的社会变幻中,不断地进行着适应性的调整与变化。儒礼的每一次调整与变化都朝着现实实用性迈进。由天子而诸侯国君而士君子而庶人,其立足点的退让实际展现的却是儒礼的积极的现实投向。孔、孟、荀的礼论衍生、递进的轨迹昭示当下的现代法建设的道途。
徐宝余
关键词:先秦儒学思想等级秩序礼乐制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