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锐

作品数:33 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20篇细胞
  • 13篇干细胞
  • 8篇免疫
  • 8篇分化
  • 6篇体外定向
  • 6篇体外定向诱导
  • 6篇间充质干细胞
  • 6篇充质干细胞
  • 5篇诱导分化
  • 5篇骨髓间充质
  • 5篇骨髓间充质干...
  • 5篇肝细胞
  • 5篇病毒载体
  • 4篇胰岛
  • 4篇祖细胞
  • 4篇免疫磁珠
  • 4篇免疫磁珠分离
  • 4篇磁珠
  • 3篇定向诱导分化
  • 3篇胰岛细胞

机构

  • 33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第30...

作者

  • 33篇张锐
  • 32篇裴雪涛
  • 20篇南雪
  • 18篇李艳华
  • 16篇白慈贤
  • 15篇王韫芳
  • 11篇岳文
  • 11篇陈琳
  • 10篇闫舫
  • 9篇王冬梅
  • 7篇冯凯
  • 6篇高艳红
  • 5篇吕洋
  • 4篇袁红丰
  • 4篇何丽娟
  • 4篇施双双
  • 3篇姚海雷
  • 2篇任祥亮
  • 2篇周军年
  • 2篇初飞

传媒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生物化学与生...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第10届全国...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第12届全国...
  • 1篇第九届全国实...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6
  • 8篇2005
  • 4篇2004
  • 5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7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胶原三维培养系统的建立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胶原的三维培养系统。方法 采用贴壁法对(5.8±3.4)×105个原代大鼠骨髓MSCs进行分离培养,通过传代次数的增加对其进行纯化扩增,然后以鼠尾胶原为成份构建胶原膜,用扫描电镜和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MSCs在胶原膜上的增殖状况。结果MSCs在体外扩增16代后共可获得(4.0±3.3)×1012个细胞,扩增(6.8±1.0)×106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大鼠MSCs与鼠尾I型胶原有良好的亲和性;MTT结果显示,接种胶原膜后MSCs增殖特性与接种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增殖曲线显示MSCs最适接种密度为2×104/cm2。结论大鼠MSCs接种后在胶原膜上增殖状况良好,此三维培养系统适于植入皮肤受损动物模型。
高艳红王冬梅白慈贤张锐陈琳裴雪涛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质
一种分离巨核系祖细胞的方法
本发明包括利用系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混合物(包括CD2,CD3,CD14,CD16,CD19,CD24,CD56,CD66b,CD41及Glycophorin A)及免疫磁珠分离体系先去除已确定分化方向的细胞,再利用IL-...
裴雪涛冯凯王冬梅李梁杨雷南雪白慈贤张锐
文献传递
诱导脐带血来源的CD34+细胞重编程获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 cells)
<正>目的:目前已经利用转录因子的表达使得人类各种成体细胞(表皮成纤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肝细胞、外周血细胞等)重编程形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 cells),然而对脐带血来源的细胞的诱导仍在研究
姚海雷张文成王思涵李保伟张锐习佳飞周军年吕洋曾泉施双双何丽娟南雪李艳华岳文裴雪涛
文献传递
一种新的造血干/祖细胞的富集方法及其体外定向诱导分化
本发明包括利用脐带血中含有细胞成分的不同的理化性质,利用B淋巴细胞与尼龙棉吸附及单核/巨噬细胞与塑料制品吸附的特点,采用两步法负性富集的方法获得富集的人造血干/祖细胞,既克服了传统的免疫磁珠分离体系价格昂贵及含有磁珠的缺...
裴雪涛冯凯南雪白慈贤张锐
文献传递
一种饱和胺类化合物在制备治疗缺血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饱和胺类化合物的新用途,即其在制备治疗缺血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实验证明,该化合物三(2-(二甲氨基)乙基)胺(代号TA01)能够通过动员骨髓中的内皮祖细胞,有效的参与修复下肢缺血性疾病。本发明将在治疗缺血...
裴雪涛陈海旭李艳华师伟任祥亮张静张锐
一种人工皮肤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的名称为一种人工皮肤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低免疫排斥反应的人工皮肤及其制造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人工皮肤,它是由下述方法得到的:1)将I型动物胶原制备成胶原膜;...
裴雪涛高艳红陈琳白慈贤张锐
文献传递
一种饱和胺类化合物在制备治疗缺血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饱和胺类化合物的新用途,即其在制备治疗缺血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实验证明,该化合物三(2-(二甲氨基)乙基)胺(代号TA01)能够通过动员骨髓中的内皮祖细胞,有效的参与修复下肢缺血性疾病。本发明将在治疗缺血...
裴雪涛李艳华陈海旭师伟任祥亮张静张锐姚海雷何丽娟
文献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皮肤损伤促愈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7
2003年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对大鼠皮肤损伤所发挥的促愈作用 ,从而为临床皮肤损伤修复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 方法 体外培养扩增雄性Wistar大鼠的骨髓MSCs,选择雌性Wistar大鼠 30只制作皮肤损伤模型 ,并随机分为MSCs -胶原膜组 (接种细胞胶原膜组 ,A组 )、单纯胶原膜组 (B组 )和自然愈合组 (对照组 ,C组 ) ,每组 10只。采用创面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并结合原位杂交方法判定创面愈合过程中是否存在植入细胞。 结果 伤后 7,14d ,3组中任何两组之间创口收缩率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其顺序为A组 >B组 >C组 ;组织学检查显示 ,A组肉芽组织含量明显多于B、C组 ;电镜检查显示 ,A组受损皮肤接近正常 ;原位杂交结果表明 ,移植后 7,2 1,2 7d ,A组均可检测到雌性Wistar大鼠受损皮肤真皮层有雄性大鼠sry基因的表达。 结论 MSCs可对皮肤损伤发挥明显的促愈作用。
高艳红孙圣坤白慈贤张锐陈琳裴雪涛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皮肤损伤伤口愈合
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对人胰岛素基因转录调控作用的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为了研究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NRSF)调控神经元及胰岛细胞中神经特异性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寻找胰岛细胞中可能存在的其他NRSF调控基因.先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筛选及序列比对发现,人胰岛素核心启动子区有一段与NRSE相似的序列,提示,它可能受NRSF调控.构建了含NRS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将其稳定转染于INS-1细胞.构建了3种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含有人胰岛素启动子-荧光素酶(hInsP-LUC)的慢病毒载体,pGL3-Basic载体和含有2拷贝NRSE样基序-荧光素酶(NRSE-LUC)的报告载体.利用稳定转染及瞬时转染实验观察NRSF对报告载体中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利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实验观察NRSE样基序与NRSF蛋白的结合情况,并通过竞争结合实验、引入特异性抗体实验证实探针与蛋白质结合的特异性.RT-PCR检测证实,感染空病毒的INS-1细胞不表达NRSF,感染含目的基因慢病毒的INS-1细胞能表达NRSF.将含有hInsP-LUC的慢病毒载体稳定转染于上述2种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NRSF的过表达能明显降低胰岛素启动子的活性.瞬时转染hInsP-LUC报告系统于上述2种细胞,结果也显示NRSF能明显抑制胰岛素启动子-荧光素酶的活性.将含有NRSE-LUC的报告载体瞬时转染于上述2种细胞,结果表明过表达NRSF的INS-1细胞组的荧光素酶相对值比对照组有明显下降.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实验进一步证实,此NRSE样序列可以与NRSF蛋白特异结合,这种特异结合可以被标准的NRSE序列所竞争.结果表明,人胰岛素启动子中含有NRSE样序列,该序列通过与NRSF蛋白结合从而抑制人胰岛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这一研究工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NRSF在胰岛细胞中的调控作用.
刘庆斌李艳华杨印祥袁红丰张锐秦立蓬吕洋张赛男孙迪金陈琳白慈贤南雪王韫芳裴雪涛
关键词:胰岛素启动子
诱导干细胞向胰岛样细胞分化的方法及胰岛样细胞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体外诱导干细胞向胰岛样细胞定向分化的方法及胰岛样细胞的用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外获得大量胰岛样细胞的方法,并将诱导分化的胰岛样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用于胰岛细胞移植、微囊化干细胞...
裴雪涛张锐李艳华王韫芳闫舫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