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钦明

作品数:9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课题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折
  • 2篇多平面
  • 2篇多平面重建
  • 2篇血管
  • 2篇软骨
  • 2篇锁定钢板
  • 2篇锁定钢板治疗
  • 2篇肱骨
  • 2篇肱骨近端
  • 2篇肱骨近端骨折
  • 2篇骶骨
  • 2篇骶骨骨折
  • 2篇骶神经
  • 2篇细胞
  • 2篇疗效
  • 2篇疗效分析
  • 2篇螺旋CT多平...
  • 2篇近端
  • 2篇近端骨折
  • 2篇基质

机构

  • 9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沈阳市第四人...
  • 1篇沈阳医学院奉...

作者

  • 9篇杨军
  • 9篇张钦明
  • 6篇周振东
  • 5篇李建军
  • 3篇顾海伦
  • 2篇顾始伟
  • 1篇郑刚
  • 1篇娄德全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胶原在创伤关节软骨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14
2011年
背景: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胶原参与关节软骨组织机体生理重建及病理破坏。目的:观察膝关节骨软骨缺损及表面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关节软骨组织中胶原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变化。方法: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骨软骨缺损组在双膝关节制作骨软骨缺损模型,表面缺损组在双膝关节制作表面软骨缺损,对照组双膝关节制作关节囊切开。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股骨髁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软骨缺损组术后4周缺损中有少量新生组织生成,8及12周可见到纤维组织填充,修复组织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关节软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增高。表面缺损组表面软骨缺损4及8周未见修复迹象,12周可见微量纤维组织填充,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术后表面缺损组关节软骨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增高。对照组关节软骨组织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基质金属蛋白酶3低表达,无形态学异常改变。说明机械性损伤可以导致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成分发生改变,丧失其原有的生物学特性而退变,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损伤后的软骨组织中表达增高,使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增加,是导致关节软骨退变的重要因素。
杨军娄德全周振东张钦明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胶原关节软骨退变关节软骨缺损骨关节炎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治疗决策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中的诊断及手术指导意义.方法 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对10例合并骶神经损伤的骶骨骨折患者采用显示骶神经根管全长的骶骨双斜位MPR技术,观察骶神经根管骨折情况以及骨块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30~5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30 d.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重物砸伤3例,挤压伤1例.将所有患者进行双斜位(45°斜冠状位和30°斜矢状位)MPR检查后可清晰的显示骶神经根管的骨折情况,并进行临床验证.结果 根据临床表现、美国国立脊髓损伤学会和国际截瘫学会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进行临床诊断:S1神经根损伤6例,S2神经根损伤2例,S1、S2神经根均损伤2例,经双斜位MPR检查后发现S1神经根管有骨折块进入3例,S2神经根管1例,S1、S2神经根管均有骨折块进入2例,此6例患者经手术证实(术中所见S1、S2神经被骨折块压迫),去除压迫后症状明显缓解,平均12周症状消失;而其余4例患者(S1神经损伤3例,S2神经损伤1例)经双斜位MPR检查后未发现骨折块进入骶神经根管(考虑单纯神经挫伤),予保守治疗平均13周症状消失.结论 骶骨双斜位MPR技术对于骶神经损伤性质的判定、定位诊断以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作为骶骨骨折的常规检查.
杨军郑刚周振东张传辉张钦明
关键词:骨折骶骨神经病学检查X线计算机
动态压力促进骨基质支架中微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将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种植于体外制备的猪脱钙骨基质支架中,予适当压力干预,观察动态压力对EPCs形成血管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差速贴壁筛选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用条件培养液从原代开始诱导培养,诱导其形成EPCs,并对诱导细胞进行免疫荧光鉴定.取猪脊柱椎体松质骨,通过组织固定、脱脂、脱钙等步骤制备脱钙骨基质支架.取第三代EPCs种植在脱钙骨基质支架,将细胞一支架复合物分为两组,压力组给予动态压力,对照组直接培养,观察两组支架上的细胞血管形成能力.RT-PCR检测EPCs分化相关因子vWF和Flk-1的mRNA表达.结果 两组HE染色和荧光染色可见血管束形成,且压力组细胞血管束形成明显多于对照组.RT-PCR检测vWF和Flk-1 mRNA的表达情况,压力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给予适当压力干预后脱钙骨基质与EPCs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能明显促进移植骨的血管化,在修复骨缺损方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杨军周振东李建军张钦明
关键词:新生血管化生理
经三角肌入路MIPPO技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观察采用三角肌入路MIPPO技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三角肌入路MIPPO技术锁定钢板治疗28例肱骨近端骨折。结果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2.5周。随访X线显示骨折解剖复位22例,接近解剖复位6例。功能评定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1例,良5例,满意2例。结论采用肱骨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在MIPPO技术下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保证骨折复位前提下最小限度切开关节囊,采用正确的复位技术,修复损伤肩袖,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杨军张钦明顾海伦李建军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MIPPO技术锁定钢板
经三角肌入路MIPPO技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采用肱骨近端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在MIPPO技术下运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10年6月采用MIPPO技术,运用锁定钢板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8例肱骨近端患者...
杨军顾海伦李建军张钦明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MIPPO技术锁定钢板
文献传递
动态压力联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转染促进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初步探讨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HIF-1α促进ADSCs成软骨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观察动态压力联合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转染对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HIF-1表达的影响.采用I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纯化、扩增兔ADSCs.构建稳定表达pcDNA3.1-IGF-1的细胞株,以5×107/ml的密度接种于壳聚糖/明胶复合支架材料上,分组培养:A组(空白对照组)接种未转染基因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B组(IGF-1组)接种稳定转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C组(压力组)与D组(压力+IGF-1组)分别为A、B组的细胞/支架复合物于压力型生物反应器中动态培养(2%at 0.1Hz),连续培养7 d.进行形态学观察,MrTT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并应用Di1荧光标记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分布情况.比较组织工程软骨中糖胺聚糖(GAG)含量和相关基因(IGF-1,HIF-1α,Ⅱ型胶原和Sox-9)相对表达的差异.结果 形态学观察,MTr,Dil荧光标记,GAG含量测定以及实时聚合酶链反应结果均显示A组<C组<B组<D组.实验证实单纯基因转染组的HIF-1α、Sox-9等基因表达水平和GAG含最明显高于单纯压力组,而二者联合培养则能够获得更为显著的效果,其结果远大于二者简单的加合.结论 三维立体培养条件下,动态压力与IGF-1基因转染联合作用明显促进细胞自身分泌内源性IGF-1 IGF-1与动态压力刺激均明显上调兔ADSCs HIF-1α的表达水平,并且二者存在协同作用.HIF-1α表达上调对促进兔ADSCs成软骨分化、增殖以及分泌细胞外基质均具有重要作用.
杨军张传辉李建军周振东张钦明
关键词:软骨干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骨肉瘤组织VEGF与CD15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细胞黏附分子CD15的表达及其与骨肉瘤的分级、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38例骨肉瘤组织中VEGF和CD15的表达水平,并结合骨肉瘤的生物学行为及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同时设10例骨软骨瘤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骨软骨瘤组织中VEGF的阳性率为20.0%(2/10),CD15呈阴性表达。骨肉瘤组织中VEGF和CD15的表达率分别是76.3%(29/38)和65.8%(25/38)。VEGF与病理分级无关,P=0.391;CD15与病理分级有关,P=0.028。VEGF和CD15都与转移有关,r值分别为0.612 2、0.695 7。CD15和(或)VEGF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P=0.001。CD15和VEGF均阳性表达者生存率最低,而二者均阴性表达者生存率最高。结论:VEGF和CD15是骨肉瘤转移和预后不良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两者在骨肉瘤的发生和转移方面具有相互协同作用。临床上,检测VEGF和CD15的表达对骨肉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杨军顾始伟张钦明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黏附分子骨肉瘤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4月~2009年4月,对本院10例合并骶神经损伤的骶骨骨折患者采用显示骶神经根管全长的骶骨双斜位MPR技术,观察骶神经根管骨折情况以及骨折块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30~5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30d。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重物砸伤3例,挤压伤1例。所有患者进行双斜位(45°斜冠状位和30°斜矢状位)MPR检查后可清晰的显示骶神经根管的骨折情况,并进行临床验证。结果:根据临床表现、美国国立脊髓损伤学会和国际截瘫学会1990年推荐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进行临床诊断:S1神经根损伤6例,S2神经根损伤2例,S1、S2神经根均损伤2例。经双斜位MPR检查后发现S1神经根管有骨折块进入3例,S2神经根管1例有骨折块进入,S1、S2神经根管均有骨折块进入2例,此6例患者经手术证实(术中见S1、S2神经被骨折块压迫),去除压迫后症状明显缓解,平均12周症状消失;其余4例患者(S1神经损伤3例,S2神经损伤1例)经双斜位MPR检查后未发现骨折块进入骶神经根管(考虑单纯神经挫伤),予保守治疗,平均13周症状消失。结论:骶骨双斜位MPR技术可作为骶骨骨折患者的常规检查,对于明确骶神经损伤的原因有重要意义,并可作为判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影像学依据。
杨军郑刚周振东张传辉张钦明
关键词:骨折骶骨
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并发症与预防被引量:1
2011年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2月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68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6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5.6个月。优良率82.0%。早期并发症中术后切口脂肪液化4例;表浅感染1例;在获随访的病例中坐骨神经损伤15例。晚期并发症中异位骨化3例;骨性关节炎2例;股骨头坏死1例;1例术后骨不连,二期行植骨术;10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行溶栓治疗。认为手术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首选方法,手术医生应根据术前骨折分型,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和时机;提高手术技巧和关节面的复位质量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术后早期、有效、合理的功能锻炼和干预措施是防治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杨军张传辉李建军顾海伦周振东张钦明顾始伟
关键词:髋臼骨折外科手术切开复位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