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
- 作品数:48 被引量:550H指数:14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 “动员激活常规”:新型举国体制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被引量:12
- 2020年
- 在“赶超型现代化”的历史情境中,中国共产党依靠以动员式治理为关键机制的举国体制在国家重点项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以常规式治理机制为主的稳态行政管理体制,从而使举国体制面临由传统形态向新型形态的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新型举国体制需要有效处理动员式治理与常规式治理之间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新型举国体制通过“动员激活常规”的机制在国家常态治理领域发挥作用,从而有效地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F省的“银团合作”项目,可以有效验证和展示这种机制。这种“激活”机制背后的制度逻辑是举国体制在“现代化”与市场化的交织情境中的制度再生产过程。
- 张翔刘苏
- 关键词:市场经济
- 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 2020年
- 面向“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其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社会建设中的充分体现,决定社会建设的目标导向,而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则是实现这一目标导向的重要基础。
- 张翔
- 关键词:五中全会
- 网络空间中政治亚文化的结构转型与治理逻辑被引量:2
- 2017年
- 在网络空间中,"网络化"推动政治亚文化的结构转型,其结果是在"异质文化"中生成"非理性文化"。从现象层面分析,非理性文化是网络空间政治亚文化与社会空间政治亚文化对于政治主流文化存在不同反应的结果。从逻辑层面分析,网络空间中非理性政治亚文化的生成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第一,网络规范相对于社会规范的异化;第二,网络社会化对现实社会化的异化;第三,网络文化生产结构对社会文化生产结构的异化。在上述三方面的作用下,非理性政治亚文化存在"减压"与"颠覆"两种可能性。网络空间中非理性政治亚文化的治理需要突破以"管控"为主导的逻辑,而从主体、衔接与生产三个层面建构以"治理"为导向的逻辑。在新的治理逻辑中,实现政治主流文化与不同形态政治亚文化相互适应、相互理解与相互建构。
- 张翔
- 关键词: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政治亚文化
- “复式转型”:地方政府大数据治理改革的逻辑分析被引量:44
- 2018年
- 地方政府的大数据治理改革内嵌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总情境中。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面临着"增量压力"与"提质压力"并存的"双重压力"。由于"双重压力"的作用,地方政府的大数据治理改革呈现出"复式转型"的逻辑特点,即地方政府是同时从"存量数据治理"与"增量数据治理"两个不同维度推进大数据治理改革。在"复式转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数据管理水平难以支撑大数据治理改革的适应性困境逐渐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三个基本矛盾:一是数据共享与数据安全之间的矛盾,二是数据所有权与数据使用权之间的矛盾,三是数据公共性与部门利益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地方政府的大数据治理改革需要抓住提高"数据管理水平"为基础与建设"数据交易平台"两个改革支点,分层次地展开改革。
- 张翔
- 关键词:地方政府数据管理政府改革
- 国家治理的复杂性:逻辑维度与中国叙事——基于“情境-理论-工具”的分析框架被引量:16
- 2019年
- 在理论界不断以"简约"为原则寻求"共性式"国家治理统一范式时,现实景象却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一国的历史、制度、文化和个体行为都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治理的不同图景。本文试图从制度复杂性的角度入手为分析国家治理复杂性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情境-理论-工具"分析框架,并以这一分析框架研究中国国家治理的要素。在中国情境下,"超大国家-革命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情境交织,"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理论叙事复杂性,以及"中国治理"的工具复杂性是理解治理复杂性的三个重要维度。
- 宋雄伟张翔张婧婧
- 关键词:治理逻辑
- 大数据治理改革的制度逻辑:基于“项目—技术”互动的视角被引量:9
- 2021年
- 在中国,大数据治理改革是大数据技术的技术属性和行政体制的行政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项目—技术"互动的视角,可以发现,大数据治理改革是一个以项目制为中心的制度变迁过程。项目制在对行政组织进行改造的基础上约束了大数据技术的技术属性,从而使大数据技术由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资源。与此同时,针对项目制运转中的非预期结果,大数据治理改革通过激励机制、容错机制与试点机制进行机制调适,缓解了大数据技术对于行政体制构成的挑战。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解释中国行政体制的制度再生产能力与"稳定之谜"。
- 张翔
-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项目制
- 政治共识:中国公民文化建设的症结被引量:2
- 2009年
- 阐述了公民文化的背景,认为当前制约中国政治共识的因素有三:经济共享的分化对政治共识的掣肘,历史革命因素强化对政治共识的牵制,儒家理想主义的内在冲突对政治共识的阻碍。在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转变的过程中,政治共识是一个为公民文化研究者所忽视的症结。只有在中国社会发扬和谐文化,培育社会共同生活的平台,塑造公共理性,才能构筑出普遍而深厚的政治共识,进而为中国公民文化建设摆脱困境提供基础。
- 张翔
- 关键词:政治共识公民文化
- 从严控到统筹:以编制管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新思路
- 2018年
- 编制是党和政府重要的执政资源。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改革中坚持了长期以来以“精简”为主要原则的改革思路。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化,编制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逐渐显性化,编制结构不合理与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之间的矛盾突出。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
- 张翔
-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编制管理执政资源领导职数行政成本
- 共识中的差异:国内协商民主研究的理论格局分析被引量:11
- 2014年
- 近年来,国内对协商民主的研究在取得了部分共识之外,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性。在研究取向方面出现了"以协商为工具"和"以协商为目的"的"道术分野";在研究内容上,则在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关系方面出现"优先论与互补论"、在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关系方面出现契合论、差异论、优势论、在协商民主发展路线方面出现嵌入论和载体论等差异。这些差异与对协商民主全面拥抱、对协商民主本土实践辩证批判、对协商民主理论辩证批判等差异化的研究视角密切关联。总体而言,国内协商民主研究总体还处于"第一代"水平,存在拿来就用和全盘肯定的逻辑误区。此外,协商民主的经验研究偏少,也大大限制了国内相关研究的水平。有必要扩大协商民主研究的层次和类型,推动协商民主向复杂性和适应性的高水平迈进。
- 吴晓林张翔
- 关键词:协商民主选举民主
- 压力型体制的“减压阀”效应:一个有组织的政策企业家行动--基于对2019年A省伏季休渔期政策执行过程的观察被引量:9
- 2021年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职责的整体性扩大,压力型体制开始面临“政策压力—执行能力”之间的矛盾。通过对A省伏季休渔期政策执行过程观察发现,地方政府通过有组织的政策企业家行动,形成一个以减压为目标的组织形态,并通过“减压阀”的作用平衡政策压力与执行能力之间的矛盾。压力型体制中的这个“减压阀”是地方上下级政府在组织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机制性效应。这个联动减压的过程由责任分成、资源共享和目标共识三个环节构成。压力型体制中的“减压阀”效应,缓解了“政策压力—执行能力”之间的矛盾,维系了压力型体制的持续运转,也进一步解释了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持续稳定性。
- 张翔陈婧
- 关键词:压力型体制减压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