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翔

作品数:45 被引量:424H指数:12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政治法律
  • 4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政府
  • 10篇政治
  • 8篇民主
  • 7篇逻辑
  • 6篇协商
  • 6篇协商民主
  • 5篇主义
  • 4篇地方政府
  • 4篇政府职能
  • 4篇政府职能转变
  • 4篇社会
  • 3篇行政
  • 3篇压力型体制
  • 3篇政党
  • 3篇制度逻辑
  • 3篇市场经济
  • 3篇文化
  • 2篇动员
  • 2篇意识形态
  • 2篇娱乐化

机构

  • 44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中南大学
  • 2篇华侨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国家行政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闽江师范高等...
  • 1篇中共上海市委...

作者

  • 44篇张翔
  • 3篇吴晓林
  • 1篇李宗建
  • 1篇蔡华杰
  • 1篇张婧婧
  • 1篇唐雅君
  • 1篇陈婧
  • 1篇宋雄伟
  • 1篇刘苏
  • 1篇邓聪慧

传媒

  • 6篇公共管理学报
  • 4篇中国行政管理
  • 2篇天津行政学院...
  • 2篇社会主义研究
  • 2篇沈阳大学学报...
  • 1篇新视野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学海
  • 1篇领导科学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探索
  • 1篇经济社会体制...
  • 1篇天府新论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国家行政学院...
  • 1篇社区
  • 1篇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22
  • 9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0
  • 2篇2009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动员激活常规”:新型举国体制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被引量:9
2020年
在“赶超型现代化”的历史情境中,中国共产党依靠以动员式治理为关键机制的举国体制在国家重点项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以常规式治理机制为主的稳态行政管理体制,从而使举国体制面临由传统形态向新型形态的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新型举国体制需要有效处理动员式治理与常规式治理之间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新型举国体制通过“动员激活常规”的机制在国家常态治理领域发挥作用,从而有效地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F省的“银团合作”项目,可以有效验证和展示这种机制。这种“激活”机制背后的制度逻辑是举国体制在“现代化”与市场化的交织情境中的制度再生产过程。
张翔刘苏
关键词:市场经济
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2020年
面向“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其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社会建设中的充分体现,决定社会建设的目标导向,而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则是实现这一目标导向的重要基础。
张翔
关键词:五中全会
网络空间中政治亚文化的结构转型与治理逻辑被引量:2
2017年
在网络空间中,"网络化"推动政治亚文化的结构转型,其结果是在"异质文化"中生成"非理性文化"。从现象层面分析,非理性文化是网络空间政治亚文化与社会空间政治亚文化对于政治主流文化存在不同反应的结果。从逻辑层面分析,网络空间中非理性政治亚文化的生成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第一,网络规范相对于社会规范的异化;第二,网络社会化对现实社会化的异化;第三,网络文化生产结构对社会文化生产结构的异化。在上述三方面的作用下,非理性政治亚文化存在"减压"与"颠覆"两种可能性。网络空间中非理性政治亚文化的治理需要突破以"管控"为主导的逻辑,而从主体、衔接与生产三个层面建构以"治理"为导向的逻辑。在新的治理逻辑中,实现政治主流文化与不同形态政治亚文化相互适应、相互理解与相互建构。
张翔
关键词: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政治亚文化
共识中的差异:国内协商民主研究的理论格局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近年来,国内对协商民主的研究在取得了部分共识之外,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性。在研究取向方面出现了"以协商为工具"和"以协商为目的"的"道术分野";在研究内容上,则在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关系方面出现"优先论与互补论"、在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关系方面出现契合论、差异论、优势论、在协商民主发展路线方面出现嵌入论和载体论等差异。这些差异与对协商民主全面拥抱、对协商民主本土实践辩证批判、对协商民主理论辩证批判等差异化的研究视角密切关联。总体而言,国内协商民主研究总体还处于"第一代"水平,存在拿来就用和全盘肯定的逻辑误区。此外,协商民主的经验研究偏少,也大大限制了国内相关研究的水平。有必要扩大协商民主研究的层次和类型,推动协商民主向复杂性和适应性的高水平迈进。
吴晓林张翔
关键词:协商民主选举民主
压力型体制的“减压阀”效应:一个有组织的政策企业家行动--基于对2019年A省伏季休渔期政策执行过程的观察被引量:6
2021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职责的整体性扩大,压力型体制开始面临“政策压力—执行能力”之间的矛盾。通过对A省伏季休渔期政策执行过程观察发现,地方政府通过有组织的政策企业家行动,形成一个以减压为目标的组织形态,并通过“减压阀”的作用平衡政策压力与执行能力之间的矛盾。压力型体制中的这个“减压阀”是地方上下级政府在组织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机制性效应。这个联动减压的过程由责任分成、资源共享和目标共识三个环节构成。压力型体制中的“减压阀”效应,缓解了“政策压力—执行能力”之间的矛盾,维系了压力型体制的持续运转,也进一步解释了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持续稳定性。
张翔陈婧
关键词:压力型体制减压阀
“内向型协商”:对基层政府行政协商的一种阐释——以T社区的“民意表达工作室”为例被引量:6
2015年
近年来,社会民众利益表达的集中式爆发与地方政府固有的吸纳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为此,地方政府尝试在基层通过行政协商的机制建设激活体制,强化体制在社会变迁中的适应能力。其中,S街道T社区的"民意表达工作室"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T社区的"民意表达工作室"将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工作室、政协委员工作室"合三为一",在体制内部形成了一个具有实体性、整合性与协商性的民意表达机构。通过分析其运行机制,发现"民意表达工作室"只是"内向型协商",即政府施政与决策是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处理能力为重心,而非以社会诉求的强度与合理程度为重心。因此,政府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为"内向型协商"向"外向型协商"转变提供支持。
张翔
关键词:协商民主基层政府
泛娱乐化·草根晋级·符号扩张——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中国原创网络视频研究
本文通过梳理原创网络视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明确界定原创网络视频内涵和外延的起点上,从宏观传播现象、中观文化资本、微观符号策略的三个层面对原创网络视频的发展进行了由表及里的深入剖析,提出了其发展过程中...
张翔
关键词:泛娱乐化山寨
马克思对拉萨尔“铁的工资规律”的批判及其理论价值——基于《哥达纲领批判》
2021年
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观点首次出现于其写给全德工人联合会的《公开答复》中,这一观点几乎全盘接受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中的错误思想,将工人的工资与人口数量的增减绑定在一起,把贫困归咎于人口法则。因而,拉萨尔派在《哥达纲领》中提出要通过废除“铁的工资规律”来实现社会平等,马克思借助《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主义者进行了全面批判,与拉萨尔关于“铁的工资规律”的错误观点划清了界限,重申了工资的本质,捍卫了剩余价值理论,同时痛斥了拉萨尔主义者的思想倒退,阐明了获取社会平等的真正途径。
张翔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
再论地方政府的政策变通执行:意义结构、组织逻辑与行动策略被引量:11
2021年
在压力型体制下,地方政府的政策变通并非所谓的"非预期结果"。通过对压力型体制"双重制度逻辑"的剖析,可以发现,政策变通是地方政府平衡压力有效性与组织稳定性的一种制度结果,它以一种"片面有效性"重构了政策变通的意义。这一意义维度通过联责组织的组织形态,成为地方各级政府的"共识",即地方上下级政府在组织互动过程中,围绕政策变通的"底线"与边界形成了统一认知。在意义结构与组织逻辑的共同作用下,地方政府通过政策目标的"结构性分解"、组织激励的"多赛道重构"、治理资源的"差序化调适"等集体性政策企业家行动,使"政策变通"成为地方政府的一种策略选择。
张翔陈婧
关键词:地方政府压力型体制
基层懒政何以持续:基于制度逻辑的理论反思被引量:3
2021年
“懒政”现象一直是基层治理中难以根治的治理顽疾,并逐渐呈现出从主观意愿转向结构性问题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懒政”现象的“新旧合流”及其互嵌运作中所体现的制度韧性。从组织学角度分析,在较高的问责压力下,基层政府客观能力不足与制度层面的激励缺陷相结合,使基层政府的“懒政”现象具有了局部合理性。这是造成“懒政”现象存在制度韧性的关键原因。从制度逻辑的角度分析,问责机制的“双重矛盾”支撑了局部合理性,从而构成了基层“懒政”现象的制度逻辑。
张翔梁丹玲
关键词:懒政基层政府压力型体制问责机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