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
- 作品数:10 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市环境保护局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南京市市区交通噪声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介绍了南京市市区交通噪声变化趋势以及2013年南京市市区交通噪声现状和监测点位的分布,汇总整理了1981年以来南京市市区交通噪声、车流量和机动车总量数据,分析了交通噪声变化趋势以及降低交通噪声所采取的对策。
- 金鑫陆芝伟谢馨张群
- 关键词:交通噪声车流量
- 南京地区空气NO_2与O_3污染分析被引量:7
- 2007年
- 根据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气国控点监测的空气质量数据,统计并分析了NO2和O3的污染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南京市环境空气NO2污染逐年增加,2006年O3质量浓度增大并且最大值的出现时间提前。O3与NO2呈现负相关性,验证了NO2是生成O3的重要前体污染物。建议南京市要加强O3污染的环境监测,建立预警机制,降低NO2的排放量,防止光化学烟雾的发生。
- 张予燕张群薛光璞
- 关键词:二氧化氮臭氧污染环境空气
- 南京市酸雨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4
- 2009年
- 以南京市2004年-2008年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降水pH值、酸雨出现频率、阴阳离子组成进行了分段统计分析,探讨了南京市酸雨类型、变化规律及与气象环境关系,认为全市酸雨污染呈现减轻趋势,酸雨类型主要为硫酸型,酸雨污染秋季较严重,春季次之,冬、夏季相对较轻,其中9月份酸雨强度最强。降水中主要阳离子为Ca2+和NH4+,阴离子则以SO42-为主。相对湿度与降水pH值呈负相关;风速与降水pH值呈显著的正相关。
- 张群郁晶喻义勇
- 关键词:酸雨
- 南京市大气气溶胶颗粒物污染特点被引量:9
- 2009年
- 介绍了南京市气溶胶PM2.5和不同粒径气溶胶样品的采集,分析了PM10和PM2.5的污染状况、比例关系,以及不同粒径气溶颗粒物的污染特点。
- 张予燕黄辉军刘红年张群
- 关键词:气溶胶大气颗粒物PM2.5
- 重点工业区污染源对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
- 张予燕蒋维楣刘红年芮冬梅陆晓波刘军王学远蒋得海张群张伟欧阳琰傅寅杭维琦
- 该项目调查分析了南京市SO2、Nox、PM10、H2S等污染物(1KM×1KM)的面源和点源的分布状况及其污染和变化规律,研究了重点工业区污染物对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利用多重嵌套数值预报模式计算重点工业区污染物浓度...
- 关键词:
- 关键词:工业区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物
- 南京市大气降水对空气质量影响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本文对南京市2013年的降水监测数据和空气自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初步得出南京市大气降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非降雨日空气中的SO2、NO2、PM10和PM2.5平均浓度比降雨日的要高,降水对SO2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对PM2.5和PM10,对NO2的影响最小。降水较少时,降水对空气中的颗粒物净化作用不大,甚至可能导致颗粒物的吸湿增长,反而使颗粒物浓度升高。南京市PM2.5的主要水溶性离子和降水中的离子成分基本一致,降水对PM2.5中的水溶性离子也有一定的削减作用,其中对SO4^2-、NO^3-、NH4^+、Cl^-和K^+的削减效率尤为明显,其削减比例均在30%-50%之间。
- 杨雪张群
- 关键词:大气降水空气质量
- 酚类化合物在水环境中的生物降解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为了解酚类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以苯酚、间硝基酚、邻氯酚和间苯二酚为实验对象,通过静态降解实验,研究了它们在水环境中的降解情况以及温度、pH和溶解氧等对降解的影响,计算了生物降解速率常数。结果表明:降解四种受试物的微生物适宜在中温、pH为中性、有氧条件下生长,其降解顺序为:间苯二酚>苯酚>邻氯酚>间硝基酚,并对它们之间的降解机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 闻欣薛光璞张群孙哲
- 关键词:水环境酚类化合物生物降解
- 南京市近十年降尘趋势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基于南京市积累的近十年降尘监测数据,按年度、季度和月度分析降尘的时间趋势变化,结果为全市降尘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城区降尘污染明显高于郊区县;全市降尘量季度分布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春季的4月降尘量达到最高。按行政区、功能区分析降尘的空间分布变化,结果为各降尘功能区以交通区污染最重,道路尘、建筑尘和机动车尾气尘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点。
- 郁晶张群喻义勇徐荣
- 关键词:降尘扬尘
- 浅析南京市大气降尘规律被引量:9
- 2009年
- 探讨了2004年-2006年南京市大气降尘的年变化规律和月变化规律,并通过对降尘的加密监测,得出不同功能区分布,降尘量也不同,摸清城区降尘规律。同时统计出2004年-2006年PM10的变化趋势,通过比较分析,找出降尘与PM10的相关规律基本一致,得出降尘是受局地源和外来源及气象条件的影响,要降低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必须首先降低降尘的浓度。因此建议将降尘监测纳入到加强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的管理机制中,对区县政府实行降尘考核,以此切实控制扬尘污染,加大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创建生态城市、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做出贡献。
- 张群傅寅张予燕闻欣
- 关键词:环境空气降尘可吸入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