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盛君

作品数:16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中医
  • 3篇归经
  • 2篇医方
  • 2篇医史
  • 2篇医史文献
  • 2篇医学衷中参西
  • 2篇中医方药
  • 2篇中医医史
  • 2篇中医医史文献
  • 2篇中医医史文献...
  • 2篇中医医史文献...
  • 2篇衷中参西
  • 2篇方剂
  • 2篇方药
  • 2篇《医学衷中参...
  • 2篇层次分析
  • 2篇层次分析法
  • 1篇新教
  • 1篇学科
  • 1篇血管

机构

  • 16篇河北医科大学
  • 8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河北中医学院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沧州市中心医...

作者

  • 16篇张盛君
  • 12篇李渡华
  • 9篇于丽
  • 8篇刘龙
  • 6篇李渡斌
  • 6篇支政
  • 6篇李芳
  • 5篇袁同山
  • 5篇顾作林
  • 4篇韩云鹏
  • 2篇侯仙明
  • 2篇刘东艳
  • 2篇王进
  • 1篇刘姣
  • 1篇张美玉
  • 1篇贾云芳
  • 1篇刘丽红
  • 1篇徐伟超
  • 1篇李际君
  • 1篇邓国兴

传媒

  • 3篇数学的实践与...
  • 2篇河北中医药学...
  • 1篇中医文献杂志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医史杂志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世界中西医结...
  • 1篇2008中国...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3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潜阳通络方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大鼠血压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潜阳通络方的降压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加灌附子汤制备肝阳上亢大鼠模型,观察潜阳通络方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大鼠血压、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潜阳通络方能明显降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大鼠的血压(P<0.01),升高血清中NO(P<0.05),降低血浆中ET(P<0.01)和AngⅡ(P<0.05)。结论潜阳通络方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而产生较好的降压疗效。
徐树楠侯仙明刘丽红徐伟超张美玉张盛君
关键词: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内皮素
中医方药量化研究中“相对药量”数学模型体系再探被引量:7
2013年
研究了初探建立的"相对药量"量化模型体系中关键的三个问题:"三段式"模式的不合理性及转化成"一段式"模式的问题;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模型下,常用量范围两个端点处无差异性问题;不同药物在不同的常用量范围、相同的常用量范围端点处无差异性问题.并给出新的量化模型体系,说明新模型体系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顾作林李芳袁同山李韬博李渡斌支政于丽刘龙张盛君韩云鹏李渡华
关键词:数学模型微分方程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机遇被引量:3
2009年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有课程分化、机构整合、学科系统三个方面机遇: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从课程整合到机构整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交叉复合发展到中医医史文献课程分化重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的形成,多学科知识系统的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更新到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形态发展的必然。
李渡华于丽张弘张盛君刘龙
关键词:中医医史文献学科
基于突变理论的中药“相对峰值”概念的提出及其模型建立被引量:4
2015年
提出"相对峰值"这一中药数理新概念,并建立其数学模型.根据中医药理论,应用突变理论.得出F=M((27m^2)/(8M^2))^(1/3)+6M.相对峰值"概念的建立,不但能认识中药药效多了一个新的支撑点,而且运用突变理论进行中药量效系统研究,在方法学上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其结果不仅对医师临床用药有指导作用,还进一步完善了"相对药量"模型,体现了中药用药量范围的多样性、多变性和中药药效研究的复杂性、理论性,对于中医药理论在用药量、归经等方面的研究,尤其对中药药效量化研究和实践起到重要影响并发挥异乎寻常的作用.
顾作林李芳刘东艳袁同山李韬博李渡斌支政于丽刘龙张盛君韩云鹏李渡华
关键词:突变理论势函数
中医方药量化研究中方剂“归经强度”层次分析法模型和应用被引量:16
2013年
初步探讨中医方药归经量化研究中方剂的"归经强度"模型和应用.根据中药归经理论,运用(量化)层次分析法进行研究,以四君子汤为例,给出中医方药归经量化中方剂"归经权重"和"归经强度"的计算模型.方剂归经强度模型能较准确的计算方剂的归经强度,不但创新了量化层次分析法而且实现了中医方剂"归经强度"差异性量化分析和合理性应用.
李芳顾作林袁同山李韬博于丽李渡斌刘龙支政张盛君韩云鹏李渡华
关键词:方剂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与机遇
本文主要从社会、知识、实践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三个方面机遇:认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从课程整合到机构整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交叉...
李渡华于丽张盛君
关键词:中医医史文献学科
文献传递
《伤寒论》太阳病常用方归经量化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太阳病常用方归经量化特点、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归经量化模型体系为支撑,应用中医方剂归经量化计算机辨析系统,对太阳病常用方进行归经量化辨析。结果:将《伤寒论》太阳病常用方按照第一归经、功效及类方分类进行归经量化研究,初步探析了《伤寒论》太阳病常用方归经思想及其应用特点,并验证了中医方药归经量化辨析系统与传统太阳病方药归经认识基本吻合。结论:本研究通过纵向和横向分析太阳病常用方归经顺序差异、强度大小,实现了太阳病单经归经量化辨析。
李芳顾作林袁同山刘东艳王进李渡斌支政刘龙张盛君韩云鹏李渡华
关键词:伤寒论太阳病
张锡纯中西汇通思想应用特点研究
目的:立足中西汇通,中西医理论的结合,通过对张氏中西医汇通思想及临床方药体系进行整理,探讨中西药应用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特点,为现代临床中西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方法: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1]的中...
张盛君
关键词:中西医治疗
文献传递
方剂归经量化研究方法初探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研究方剂的归经效用,建立方剂归经量化数学模型,探索一种方剂归经定量研究的方法。方法以药物归经学说为理论依据,结合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及向量理论,构建方剂"归经强度"数学模型。结果利用计算机自动化处理,对"逍遥散"等传统方剂进行归经分析,这种方法较准确地量化描述方剂的归经强度。结论方剂归经强度模型实现了方剂"归经强度"的差异性量化分析,阐释了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可为系统研究方剂归经与病症对应规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李芳顾作林袁同山于丽李渡斌刘龙支政张盛君李渡华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向量分析数学建模
近代中西医汇通与中医科学化的现代启示被引量:4
2015年
近代中西医汇通与中医科学化所凸显的东西方文化及其传统差异、中西医认识及其范式差异、中医药发展及其特色问题,启示我们深入认识近代中西医汇通与中医科学化所具有的深刻的中华医学特色、文化传统和哲学渊源。汇通要衷中、科学化并非全盘西化,现代化更不必以西方文化、西医科学为依归。没有哲学深度,就不能真正理解历史;没有历史底蕴,就不能深刻认识现在;没有文化传统,就不能全面把握未来。中华文化传统、东方哲学睿智、中医药特色,才是最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东方精神家园和生活智慧、生命真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李渡华王进李韬博李静雯赵润生李芳刘龙支政张盛君李渡斌
关键词: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