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成

作品数:50 被引量:190H指数:8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6篇直肠
  • 15篇血性
  • 13篇休克
  • 13篇失血
  • 13篇失血性
  • 13篇失血性休克
  • 11篇手术
  • 11篇肿瘤
  • 9篇切除
  • 9篇肠肿瘤
  • 8篇直肠肿瘤
  • 8篇腹腔
  • 7篇蛋白
  • 7篇直肠癌
  • 7篇手术系统
  • 7篇机器人手术
  • 7篇腹腔镜
  • 7篇肠癌
  • 6篇结肠
  • 5篇镜检

机构

  • 48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合肥市第二人...
  • 1篇锦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9篇张成
  • 46篇张雪峰
  • 27篇高广荣
  • 23篇蒋会勇
  • 17篇李瑾
  • 16篇吕赤
  • 15篇李达
  • 10篇吕晨光
  • 9篇单永琪
  • 7篇王大全
  • 6篇张宝磊
  • 5篇余莉
  • 5篇刘晓丹
  • 5篇林家嘉
  • 4篇李谨
  • 3篇吴国强
  • 3篇谢名双
  • 3篇张忻平
  • 3篇张智丽
  • 3篇郭一君

传媒

  • 7篇创伤与急危重...
  • 5篇中国普外基础...
  • 4篇中华临床医师...
  • 3篇中国普通外科...
  • 3篇腹腔镜外科杂...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沈阳部队医药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年份

  • 4篇2017
  • 4篇2016
  • 9篇2015
  • 6篇2014
  • 11篇2013
  • 9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09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技术在结直肠癌患者切口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技术在结直肠癌患者切口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沈阳军区总医院研究生培养基地普通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400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200例,采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技术,对照组200例,未采用该技木。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手术切口相关指标及术后切口恢复指标等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基线情况一致。术后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切口愈合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没有发生切口感染,对照组6例发生切口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例出现了切口液化,对照组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就开腹手术切口而言,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技术可为患者带来更小的切口感染率,更短的住院时间,且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刘伟强单永琪高广荣李达张成张雪峰
关键词:引流术负压封闭技术结直肠肿瘤脂肪液化
手助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短期临床效果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urgery,HALS)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短期临床效果,并与开腹手术、传统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assisted surgery,LAS)进行对比。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HALS组(n=40)、LAS组(n=47)及常规开腹组(n=25),对比3组患者短期临床效果。结果:HALS组中3例中转开腹,1例因肿瘤大且盆腔狭窄,2例因肿瘤局部侵犯较严重;LAS组中2例因肿瘤较晚中转开腹;余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HALS组较LAS组短、较开腹组稍长。切口长度HALS组较LAS组长、较开腹组短。HALS组与LAS组相比,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ALS组较开腹组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但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LS与LAS结直肠癌根治术较开腹手术均具有安全可行、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HALS较LAS操作难度低,更适合初学者。
蒋会勇吕赤李谨张成张雪峰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手助腹腔镜检查剖腹术
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直肠癌前切除术11例体会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总结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笔者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期间应用腹腔镜联合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实施了直肠癌前切除术11例。均采用4孔法;先行腹腔镜探查,确定具有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可行性后,再在腹腔镜引导下放置戳卡,摆放体位,经腹壁悬吊乙状结肠及子宫;镜下分离解剖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直肠的离断及吻合转在腹腔镜下完成。回顾性分析该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手术体会。结果 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10~330 min,平均288.6 min;术中出血量20~100 ml,平均40 ml;清扫淋巴结数量12~21枚/例,平均13.9枚/例;术后排气时间18~26 h,平均22 h;术后住院时间7~16 d,平均11.5 d;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示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残留。结论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实施直肠癌前切除术安全可行,其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
李瑾张成蒋会勇吕赤吕晨光郭一君高广荣张雪峰
关键词:直肠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前切除术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通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PKB)信号转导通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渥曼青霉素组,每组10只。...
张成张雪峰蒋会勇金红旭李瑾
关键词:肺损伤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青年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析青年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本院手术治疗的653例胃癌患者资料,比较青年胃癌患者与老年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两组相比,青年组胃癌患者以女性多见,易累及全胃,BorrmannⅢ、Ⅳ型和印戒细胞癌的比例更高,分化程度更低,浸润程度更深,易出现腹痛,具有遗传因素(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9.1%和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TNM分期和手术方式是影响青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青年胃癌以高度恶性弥漫性为主,与遗传关系密切,易误诊漏诊,确诊时多为进展期,故应注重其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及相关治疗是提高其预后的关键。
叶春吴国强李瑾蒋会勇张成张雪峰
关键词:胃癌青年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结肠损伤外科治疗进展被引量:4
2016年
美国内战期间,结肠损伤士兵大多数死于感染和败血症。一战期间,结肠损伤的治疗多行Ⅰ期修补,但病死率高达60%~75%。二战期间,结肠损伤多以肠管外置或近端造15作为首选治疗,同时随着抗生素的应用,手术技术、器械的进步以及运送伤员时间的加快,结肠损伤的病死率下降到30%。
张雪峰吕赤高广荣李达张成
关键词:结肠创伤外科
手术机器人行直肠前切除并经肛门拖出直肠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手术机器人行直肠前切除经肛门拖出直肠标本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于2012年7~12月间16例直肠肿瘤病人采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行直肠前切除并经肛门拖出直肠标本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中男9例,女7例。13例为直肠癌,2例为直肠绒毛管状腺瘤,1例为直肠神经内分泌瘤。年龄46—84岁,体重指数(BMI)18.8~28.8。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0~610min,平均(220.4±24.5)min,术中出血量均在50mL以下,术后排气时间18—74h,平均(27.3±7.5)h,术后住院时间5~10d,平均(6.2±2.1)d,每例获取淋巴结2~39枚,平均(18.2±7.6)枚。TNM分期:Ⅰ期2例,Ⅱ期7例,Ⅲ期4例。所有标本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例无局部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切除直肠并经肛门拖出直肠标本的手术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张雪峰吕赤张成蒋会勇高广荣李达何淼吕晨光李瑾
关键词:直肠肿瘤外科手术
大网膜内巨大副脾1例报道被引量:3
2017年
病例资料患者,女,22岁。因“左上腹部不适伴大便次数增多3个月”来我院就诊。患者3个月前开始出现左上腹部不适,同时伴有大便次数增多,3~4次/d,为黄色软便,但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及腹泻,亦无畏寒及发热,未做治疗。
张成高广荣张雪峰
关键词:网膜内上腹部不适大便次数病例资料
环境低温对失血性休克猪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环境低温对失血性休克猪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巴马香猪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室温(22℃)休克组、低温(-10℃)休克组和保温休克组(室温下观察,并维持肺动脉温度为38.5~39.5℃),每组8只。休克组动物放血(40%血容量)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记录建模前(0min)至建模后4h内不同时间点实验猪的核心体温(肺动脉温度、直肠温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血红蛋白(Hb)、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计算氧摄取率(O2ER)、氧供指数(DO2I)和氧耗指数(VO2I)。结果保温休克组实验期间共有4只动物死亡,其余3组动物均存活(P<0.05)。与保温休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室温休克组、低温休克组核心体温明显下降(P<0.05),从休克后120min开始低温休克组核心体温下降更明显,与室温休克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休克组和低温休克组在血流动力学、氧动力学及预后方面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保温休克组的心率及氧耗指数明显高于低温休克组和室温休克组(P<0.05),其余指标与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环境下失血性休克猪的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指标并未出现恶化趋势,麻醉引起的诱导性低温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张雪峰张成高广荣蒋会勇吕晨光张宝磊谢名双张智丽余筣
关键词:休克出血性血液动力学现象血气分析
异氟烷麻醉对失血性休克血液循环和氧代谢的影响
2012年
目的研究异氟烷麻醉对失血性休克(HS)血液循环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巴马小型猪16只,随机分为两组(n=8):清醒对照组(C组)和麻醉实验组(A组)。两组猪分别于清醒和异氟烷麻醉两种状态下在15min内按全身血容量的40%(即按30mL/kg计算)匀速放血制备休克模型,监测放血前和放血后4h内不同时间点的肺动脉温度(T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心输出量(CO)、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mvO2)及血气指标;计算每搏输出量(SV)、体循环阻力(SVR)、氧摄取量(Ca—vO2)、氧供(DO2)、氧耗(VO2)和氧摄取率(O2ER);记录每头猪的生存时间。结果HS发生后,C组和A组HR分别增快至(193±19)次/min和(126±16)次/min,其后c组逐渐下降,A组变化较小;C组MAP和CO下降后回升较快、幅度较大,于HS90min分别回升至80mmHg和1.5L/min以上,而A组回升不明显;但两组SVR增加较一致,且A组MPAP降低后回升较明显。HS导致两组DO2和VO2均分别降低至200mL/min和150mL/min以下,但A组下降并维持在更低水平,其O2ER、Ca—vO2和乳酸(LA)依然较低,SmvO:较高;两组猪在4h内均存活。结论异氟烷麻醉下,HS机体血流动力学应激代偿反应明显减弱,心血管系统受抑明显,氧供减少,但氧耗降低更显著,氧动力学失衡明显减轻。
余莉张铁铮张雪峰张成
关键词:异氟烷失血性休克血液循环氧代谢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