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培高

作品数:19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中庸
  • 12篇《中庸》
  • 5篇内圣
  • 5篇内圣外王
  • 5篇外王
  • 3篇政治
  • 3篇政治理论
  • 3篇政治理论课
  • 3篇思想政治
  • 3篇思想政治理论
  • 3篇思想政治理论...
  • 3篇理论课
  • 3篇考试
  • 3篇考试方式
  • 3篇考试方式改革
  • 3篇高校
  • 3篇高校思想
  • 3篇高校思想政治
  • 3篇高校思想政治...
  • 2篇道德

机构

  • 19篇西南石油大学
  • 4篇四川大学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衢州学院

作者

  • 19篇张培高
  • 2篇李世伟
  • 1篇陈莉
  • 1篇蒋朝莉
  • 1篇张小飞
  • 1篇吴祖刚
  • 1篇王晓萍
  • 1篇詹石窗
  • 1篇张华英
  • 1篇张爱萍
  • 1篇徐明玉
  • 1篇李蒙
  • 1篇杨莉

传媒

  • 2篇哲学研究
  • 2篇中州学刊
  • 2篇中国哲学史
  • 2篇宗教学研究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兰州学刊
  • 1篇社科纵横
  • 1篇中共宁波市委...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四川省高等教...
  • 1篇四川省高教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庸》“诚”的多重意义之解析被引量:3
2013年
"诚"是儒家哲学的重要概念。迄今为止,对"诚"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些解释截然相反。实际上,《中庸》之"诚"至少有四种含义:一,实在;二,一般道德上或心理意义上的"虔诚";三,道德本体的"诚";四,道德或精神境界。在理解《中庸》的"诚"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偏重任何一方,都是不全面的。但在这四者之中,有主次之分,占主导地位的是作为道德本体意义的"诚"。
张培高
关键词:《中庸》天道人道道德本体论
郑玄、孔颖达与朱熹对《中庸》诠释的异同被引量:2
2016年
朱子对《中庸》的解释受到郑玄、孔颖达的影响,但与之相比有四个方面的明显不同:其一、理论建构模式的不同。郑玄、孔颖达的理论建构模式是宇宙生成论,而朱子则是本体宇宙论。其二、对"性"的解释不同。既存在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论与性二元论的差异,又存在对人性与物性看法的不同。其三、对"内圣外王"的解释不同。虽然郑玄、孔颖达也认为君主和士人必须做到由内圣到外王,但他们不仅侧重强调了外王的一面,而且侧重强调了内圣外王的主体主要为君主。朱子则不同,不仅侧重强调内圣的一面,而且认为内圣外王的主体主要是士人,这是宋代士人"担当"精神的体现。其四、对道统的强调不同。虽说郑玄、孔颖达"以昭明圣祖之德"的解释也有道统的意思在,但这一意识不是很明显。朱子则明确建构了一个由尧舜禹开始直至二程的道统谱序,并认为这一道统能够对抗佛老。总之,朱子与郑玄、孔颖达对《中庸》解释的差异,其实就是汉唐经学背景下与宋学背景下对《中庸》解释的差异。
张培高吴祖刚
关键词:《中庸》孔颖达内圣外王
《中庸》作者考辨被引量:1
2016年
考辨《中庸》的作者,首先要厘清《史记》之《中庸》、《子思》之《中庸》与《礼记》之《中庸》的关系。其实《史记》之《中庸》、《子思》之《中庸》与《礼记》之《中庸》不是一回事,《礼》之《中庸》只是《史记》之《中庸》或《汉志》之《子思》的一篇而已。要证明今本《中庸》的作者,可以从"检讨主张《中庸》非子思所作的立论根据"、"辨析《礼记》与《古记》的关系"、"分析《中庸》与《孟子》的关系"等方面分析。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都可以确定《礼记·中庸》为子思所作。
张培高
关键词:《中庸》《礼记》子思
范仲淹的《中庸》诠释及其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进入北宋后,面对佛教的挑战,宋儒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柳开、种放等士人继承韩愈的路线,欧阳修则从"礼义"上辟佛。与之不同,范仲淹继承了李翱的思路,通过发挥《中庸》的"内圣外王"思想对佛教加以批判。更进一步,范仲淹以此建构了以"道"为核心的儒学理论,并要求士人把此"道"内化为意识。这一思想的实质在于"内圣外王"既是行为,更是理念,这就为士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价值规范。在范仲淹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士人对《中庸》进行诠释,进而逐渐形成了《四书》学。
张培高
关键词:《中庸》范仲淹内圣外王明体达用
伏羲、神农、黄帝纳入儒家道统谱系的由来、变迁及其原因
2017年
在先秦,以尧舜为首的道统谱系始于孔子,为子思、孟子所继承,而以伏羲为首的谱系始于《易传》,为荀子所继承。虽然这两种谱系在历史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主张后者的儒士占绝大多数。从董仲舒至孔颖达期间的儒士,虽然他们所建构的道统谱系并不完全一致,然而他们的谱系则与孔子、子思和孟子有较大不同,皆由尧舜往上进一步追溯。面对佛教的挑战,韩愈、柳开基本上继承了思孟学派的观点并皆以道统继承者自居。然而朱熹则吸收了李翱、张载、二程等人的思想,在《〈大学〉、〈中庸〉章句序》中把道统谱系溯及伏羲、神农、黄帝并把子思、孟子作为道统的重要传承者。显然,这是对思孟学派道统谱系的发展,以此回应佛教的挑战,而且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学,从而使这一谱系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稳定模式。
张培高
关键词:伏羲神农黄帝道统思孟学派
《中庸》的“性”是“善”的吗?——与《性自命出》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对比发现,《中庸》与《性自命出》有许多共同点,在"性"的解释方面也是如此。它们对"性"都作"可善可不善"解,且都肯定有向善发展的可能。但两者也有不同,笔者认为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庸》讲"诚",而《性自命出》则无。虽然说《性自命出》讲信("信,情之方也"),且"诚"也有"诚信"之意,但"诚"在《中庸》中不仅仅是"诚信",更主要是上升到一种本体的高度。整体观之,《性自命出》还没有达到如此的高度。如果说《性自命出》也是子思所作,那么《性自命出》是早于《中庸》的作品。
张培高
关键词:《中庸》《性自命出》
论王安石对《中庸》的诠释——兼论与二程诠释的异同被引量:4
2016年
王安石不仅较早地对《中庸》作过诠释,而且他的诠释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王安石的《中庸》诠释,不仅扩大了《中庸》的影响,而且在促使士人更加重视"性命之学"探讨的同时,还进一步促使士人形成和加固了内圣外王的价值观(或担当精神),这在较大程度上回应了佛老的挑战。在内圣外王、性情关系等方面,虽然王安石与二程对《中庸》的诠释有一致之处,但从整体上看,相对来说,王的诠释存在"支离"之弊,而二程的诠释则更为圆融,故王的《中庸》诠释被洛学所超越是宋代《中庸》学发展之必然。
张培高詹石窗
关键词:《中庸》内圣外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再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跟其他思政课一样,遇到了很大的难题——明确的教学目标与不太理想的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通过尝试推行免试机制、采用综合型的考试形式和评价体系、科学地设计考试内容等手段,或许能够...
李世伟张培高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方式改革
扬雄教育思想发微
2012年
扬雄,西汉大儒,一生著作颇丰。扬雄以儒家正统传说为思想归向,强调自己以孔子为师,"治己以仲尼",但他并不因此认为孔子是不可超越的,相反,他主张学习是无止境的,儒家学说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正是由此,扬雄对孔门十哲的评价是贬大于褒,把他们湮没不闻的原因归结为只"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
张培高张爱萍
关键词:扬雄
论智圆对《中庸》的诠释被引量:4
2014年
智圆把"中道"作为平衡三教的方法论原则,所以可以说他是宋代佛教徒中主张三教合一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不能说在他的思想中,三教是平行的。实际上,智圆之所以抬出《中庸》,并以"中庸"作为调和儒释紧张关系的手段,其初衷是要在儒释关系有所缓和的氛围中论证佛教比儒、道更高,从而为佛教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智圆进而把佛教所讲的"性命之学"作为统括儒、道的依据,并认为佛教所讲的"道"比儒、道两家更为完善,更有助于"治天下"。
张培高
关键词:《中庸》中道儒释三教关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