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肿瘤
  • 3篇介入
  • 2篇实验性肺癌
  • 2篇热凝
  • 2篇热凝治疗
  • 2篇微波
  • 2篇微波热凝
  • 2篇微波热凝治疗
  • 2篇腺肿瘤
  • 2篇疗法
  • 2篇经皮介入
  • 2篇肺癌
  • 2篇安全性评价
  • 2篇CT导引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溶解

机构

  • 8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浦东新区人民...

作者

  • 8篇康德强
  • 3篇胡海洋
  • 3篇韩志刚
  • 3篇李强
  • 2篇田建明
  • 1篇陈炜
  • 1篇余猛进
  • 1篇李晓明
  • 1篇王蓓
  • 1篇白青科
  • 1篇石正蒙
  • 1篇赵振国
  • 1篇相成
  • 1篇董爱生
  • 1篇弓静
  • 1篇关建中
  • 1篇卫波
  • 1篇张静
  • 1篇袁小东
  • 1篇张峰

传媒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癌症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09
  • 4篇2007
  • 3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125Ⅰ粒子植入联合PEI治疗肝恶性肿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经皮乙醇注射(PEI)疗法对兔VX2移植型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取健康新西兰兔40只制备成VX2肝转移癌模型,随机分成4组:A组给予0.7mCi粒子治疗(12只);B组0.7...
康德强
文献传递
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兔VX2肝转移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兔 VX2肝转移癌的疗效及其病理基础,确定治疗高度恶性肿瘤的粒子选用标准和最佳治疗方案,为125I粒子临床应用中合理化治疗方案的取得提供理论依据。
康德强
文献传递
经皮介入微波热凝治疗实验性VX2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被引量:10
2007年
背景与目的:经皮微波热凝治疗(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PMCT)是一种重要的实体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本研究评价新型国产微波肿瘤治疗仪及气冷循环微波刀经皮穿刺介入治疗肺VX2移植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用组织块悬液注射法在30只新西兰大白兔中建立实验性VX2肺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A组(40W×120s)、B组(80W×60s)。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并按预设参数进行微波热凝治疗;对照组予以假性治疗。观察实验兔术后一般状况,定期CT检查观察肿瘤进展情况,在治疗后第0、1、7天每组随机解剖1只实验兔观察局部组织学改变。结果:肿瘤细胞种植成功率100%。肺癌模型制作成功率为86.7%(26/30)。对照组、治疗A组和B组的生存期分别为(39.7±5.3)天、(62.2±4.4)天和(61.7±4.5)天(P<0.01)。气胸的发生情况分别为33.3%(2/6)、55.6%(5/9)和33.3%(3/9)(P>0.10)。结论:PMCT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可为肺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胡海洋李强韩志刚康德强
关键词:微波VX2肿瘤动物实验肺肿瘤微创手术治疗
经皮微波热凝治疗实验性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我们采用新型国产ECO-100双源微波肿瘤治疗仪和气冷循环微波刀经皮微波热凝治疗(PMCT)兔肺内VX2移植肿瘤,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探索其规范化的操作规程。随机将制作成功的模型分为3 组,对照组6只兔、治疗组(A组和...
胡海洋李强韩志刚康德强
文献传递
CT导引下 ^(125)Ⅰ粒子置入治疗兔VX_2肝转移癌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 CT 导引下瘤体内^(125)Ⅰ粒子置入治疗兔 VX_2肝转移癌的疗效及其病理改变,为^(125)Ⅰ粒子临床应用中合理化治疗方案的取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兔32只制备成 VX_2肝转移癌模型,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每组8只,依据术前治疗计划系统(TPS)设计在 CT 引导下置入不同活度粒子,分别为:37.0、25.9和14.8 m Bq,对照组置入粒子空壳。观察置入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各组肿瘤的大小、活性、影像和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自然生存期(88±12)d 明显高于对照组(22±7)d。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37.0 mBq 组(0.06±0.02)cm^3、25.9 mBq 组(0.21±0.05)cm^3、14.8 mBq 组(1.74±1.22)cm^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 LSD 两两比较表明37.0 mBq 与25.9 mBq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P>0.05),但均低于14.8 mBq组(t 值分别为2.59、2.24,P值均<0.05)。治疗后增强 MR 扫描显示37.0 mBq 组强化消失5例,25.9 mBq 组强化消失4例,而14.8 mBq 组强化消失仅1例。病理检查37.0 mBq 组及25.9 mBq 组大部分瘤巢缩小至消失,疗效优于14.8 mBq 组,但在放射粒子对正常肝组织影响方面37.0 mBq 组较其他治疗组严重。结论短期疗效证明,25.9 mBq 的^(125)Ⅰ粒子可对高增殖活性的肝恶性肿瘤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并且对正常肝组织的损伤程度较小。
康德强田建明张峰相成董爱生关建中
关键词:放射学介入性
MRI对前列腺癌局部分期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系统评价、汇总MRI对前列腺癌局部分期的诊断价值,分析场强、扫描序列、成像线圈等技术参数对分期准确性的影响,分析论著发表时间、样本含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rostatic neoplasms”、“staging”等为检索词在PubMed、MEDLINE中检索自1985年以来公开发表的关于人类前列腺癌MR分期的英文文献。对满足Meta分析要求的文献进行汇总,对场强、扫描序列、成像线圈等技术参数进行亚组分析,对文献发表时间、样本含量与分期准确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直肠内线圈相对体线圈有较高的分期准确性,其汇总敏感性、特异性、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SROC)分别为0.74(0.70-0.77)、0.74(0.69-0.78)、0.81(0.77-0.86)。快速成像序列相对普通成像序列有较高的分期准确性,其汇总敏感性、特异性、AUCSROC分别为0.78(0.75-0.80)、0.80(0.76-0.83)、0.83(0.79-0.86)。直肠内线圈联合快速成像序列对前列腺癌的局部分期准确性最高,其汇总敏感性、特异性、AUCSROC分别为0.82(0.79-0.85)、0.85(0.80-0.90)、0.91(0.87-0.95)。MR场强的高低对前列腺癌的分期准确性无影响。论著发表时间和分期准确性呈正相关,单篇论著的样本含量和分期准确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快速成像序列、直肠内线圈会提高MRI对前列腺癌局部分期的准确性,两者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癌的分期准确性更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或阅片经验的积累,MRI对前列腺癌分期的准确性有所提高。
袁小东田建明张静陈炜康德强李晓明弓静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前列腺肿瘤META分析
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量化指标评估急性脑缺血溶栓预后
2009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量化指标对急性脑缺血溶栓治疗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112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在溶栓前进行磁共振(MR)检查,包括常规序列及DWI序列。对其中46例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作为治疗组;48例不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其余3例带有金属假牙及填充物患者MR图像质量不满意;15例诊断为TIA发作,进行保守治疗。测量所得DWI图像显示的梗死体积、梗死部位、梗死边缘及进展区弥散系数(ADC)值,将梗死体积与ADC值指标量化后与溶栓预后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可能的评估价值。结果:对照组与溶栓组中的DWI各区域的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0.07、0.46、0.71、0.34)。溶栓组DWI所测量的梗死体积与临床NIHSS评分、住院天数、预后以及颅内出血(ICH)密切相关(P=0.009、0.034、0.048、0.015)。梗死体积越大,NIHSS评分越高、并发出血的可能性也越大。结论:DWI测量脑梗死范围大小可能有助于评价急性脑缺血溶栓治疗预后,ADC值可能评估价值不大。
卫波余猛进石正蒙赵振国白青科王蓓康德强
关键词:脑缺血弥散加权成像血栓溶解疗法
经皮介入微波热凝治疗实验性肺癌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本文探讨了新型国产微波肿瘤治疗仪及气冷循环微波刀介入治疗兔肺VX2移植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研究了其规范化的操作规程,为PMCT应用于人肺部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实验性数据。
胡海洋李强韩志刚康德强
关键词:肺腺肿瘤微波疗法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