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封海清

作品数:11 被引量:115H指数:6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文化
  • 5篇西南联大
  • 5篇联大
  • 3篇文化选择
  • 3篇民族
  • 3篇教育
  • 2篇院校
  • 2篇战时
  • 2篇人文
  • 2篇人文主义
  • 2篇主义
  • 2篇民族文化
  • 2篇抗战
  • 2篇抗战时期
  • 2篇高等教育
  • 1篇大学精神
  • 1篇大学文化
  • 1篇新建本科
  • 1篇新建本科院校
  • 1篇学科史

机构

  • 6篇云南师范大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昆明师范高等...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广州理工学院

作者

  • 11篇封海清
  • 1篇丁红卫
  • 1篇张应强
  • 1篇黄海涛

传媒

  • 2篇学术探索
  • 1篇江苏高教
  • 1篇高等教育研究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高校教育管理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4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南联大对抗战时期国民精神的引领被引量:2
2021年
西南联大通过在抗战前期树立和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培育和增强国民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感,在抗战后期对国民进行现代政治意识启蒙,实现了抗战时期对国民的精神引领,由此奠定其作为精神灯塔的地位。西南联大的实践证明,大学不仅要做出杰出的学术贡献,而且要担当造就公民心灵、引领社会精神发展的责任,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
封海清丁红卫
关键词: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之时,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在文化上坚持民族文化主体地位、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实现本土化而不至于被西方文化霸权推入西化的单一化文化轨道?对这一关系中国文化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的思考,是本文研...
封海清
关键词:西南联大人文主义教育大学精神高等教育史
学术共同体:西南联大民族学学人群的形成及其学科史意义
2023年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大量院校内迁,原本因理念不同而区域分隔的民族学学人在内外部因素作用下,逐渐凝聚在一起,西南联大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以边疆人文研究室、文学院、社会学系为基点,在共同学术志趣、学缘关系等因素的凝聚下,西南联大形成了实质上的民族学学术共同体,并且凭借学界地位、学人关系以及在地因素等,围绕西南联大形成了非正式的民族学学人群。在共同学术追求之下兼容不同治学理念而形成的西南联大民族学学术共同体,对中国民族学研究对象定型、理念体系建构、学科精神形成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推动民族学本土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学科史意义。
杨柄封海清
关键词:西南联大学术共同体民族学学科史
全球化还是本土化:高等教育坚持民族文化主体地位的思考被引量:10
2005年
在全球化下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造成第三世界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疏离直至消解。民族文化的消解,意味着一个民族在文化意义上的消亡。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高等教育突出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实现现代文化的本土化,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民族认同感的培养,以防止文化帝国主义借全球化名义进行西方文化扩张和文化殖民;另一方面也是坚持全球化下文化多元化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应着力传承和创造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在继承中国丰富的传统教育思想资源和总结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实践经验基础上重新建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使中国高等教育成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而不是西方的附庸。
封海清
关键词:本土化文化帝国主义民族文化
抗战时期迁滇高校进出考
2020年
抗战时期在高校内迁浪潮中,究竟有几所高校迁入云南?迁滇高校为何于1940年下半年又集中离滇别迁?通过对民国档案及相关高校校史的搜寻、考辨,确定抗战时期先后迁入云南的高校有9所,纠正了已有研究的错漏之处。在发掘档案的基础上,揭示了日军占据越南,对云南形成东、南两面夹击的态势及密集的空袭轰炸是迁滇高校离滇别迁的主要原因,而一些高校的内部矛盾冲突也是造成其再迁的重要原因。迁滇高校的迁入迁出,不仅反映了抗战时期战争格局的变化,而且也透露出学校内部派系角逐及其背后的国民党派系斗争的痕迹,折射了当时大学与政府政治关系的复杂多变。
封海清
关键词:抗战高校内迁
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转变被引量:36
2006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败落及中国学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深入,使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在20世纪20~30年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近代以来的文化自卑转向文化自觉——即文化的自知、自省和自我超越的意识。主要表现在对民族文化的价值重估与主体地位的坚持,在文化“会通观”指导下构建现代中国文化的实践探索等方面。其结果是奠定了现代中国文化的基础。
封海清
关键词:文化自觉西方文化民族文化
论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被引量:10
2005年
文化选择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西南联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创造的奇迹,从文化的视角进行剖析,就在于它通过正确的文化选择,创造了一种为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所认同,以中国文化为本位、融合中西教育思想的教育范式。这种教育范式体现了先进性与适切性的统一。
封海清
关键词:西南联大文化选择适切性
论西南联大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被引量:22
2004年
西南联大的管理者将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主义管理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中西融合独具特色的人文主义管理思想。西南联大以人格的完善为教育目的,实施通才教育的人才培养观,以"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和学生自治为核心的民主管理思想,充分体现了西南联大中西合璧的人文主义教育管理思想特色。
封海清黄海涛
关键词:西南联大人文主义民主管理自治教育
政治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民族院校培养民族人才特定办学功能的历史演进与形成依据
2022年
民族院校因其区别于其他普通院校的“政治”与“民族”属性,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特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为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服务。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民族院校从创立之初即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首要重任,并经历了政治干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再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不同主导目的时期。民族院校培养民族人才特定功能的对象观、去向观、类型观在历史演进中具有不同的变迁特征,在其转型之余甚至引发了社会对这一功能是否独特的质疑。社会环境作用机制与高等教育内在逻辑的博弈,要求民族院校培养民族人才特定功能需在变迁中寻找新的平衡,从而不断满足社会与民族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杨柄封海清庄玉
关键词:民族院校民族人才办学功能历史演进
大学文化选择论略被引量:22
2006年
大学教育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文化影响是经过选择、符合主流文化需要同时又具有文化批判性的文化。大学的文化选择是由大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化功能决定的。大学文化选择不同于一般社会文化选择之处,不仅在于其选择内容的高深性、先进性,而且在于其选择机制上的批判性、双向性和更新机制。通过大学文化选择主体———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相互作用,大学文化选择形成了推进文化进化、规范社会价值体系,对受教者进行文化模塑、提高受教育者文化选择能力及创造大学文化、孕育大学文化精神的功能。
封海清张应强
关键词:文化选择文化批判主流文化社会价值体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