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彬

作品数:17 被引量:251H指数:11
供职机构:华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CT
  • 5篇胰腺
  • 5篇螺旋CT
  • 5篇成像
  • 4篇肿瘤
  • 4篇细胞
  • 4篇细胞癌
  • 4篇肝细胞
  • 4篇肝细胞癌
  • 3篇血管
  • 3篇影像
  • 2篇动脉
  • 2篇胰腺癌
  • 2篇影像学
  • 2篇影像学评价
  • 2篇造影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性
  • 2篇腺癌
  • 2篇螺旋CT扫描

机构

  • 11篇华西医科大学...
  • 4篇都江堰市人民...
  • 4篇华西医科大学...
  • 2篇河南省人民医...
  • 2篇江门市中心医...
  • 1篇汕头大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7篇宋彬
  • 7篇周翔平
  • 5篇刘荣波
  • 5篇闵鹏秋
  • 5篇闵鹏秋
  • 4篇陈宪
  • 4篇严志汉
  • 3篇徐隽
  • 3篇黄娟
  • 3篇周翔平
  • 3篇许崇永
  • 3篇陈卫霞
  • 2篇罗学毛
  • 2篇葛英辉
  • 2篇汤积耀
  • 2篇杨恒选
  • 2篇陈宪
  • 2篇何之彦
  • 2篇缪竞陶
  • 2篇龙晚生

传媒

  • 7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国外医学(临...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年份

  • 4篇2001
  • 5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胰腺炎CT征象与预后评估相关性研究的进展被引量:13
1993年
本文综述了有关CT扫描早期判断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性及评估预后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各类CT检查方法(平扫、增强扫描以及平扫加增强扫描)所显示的胰腺本身改变,胰周和腹膜后间隙受累以及其他相关征象在早期评估急性胰腺炎预后方面的价值与限度,并讨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宋彬闵鹏秋
关键词:胰腺炎CT预后
胰腺癌术前分期的影像学评价被引量:2
2000年
准确的术前分期是决定胰腺癌治疗方案和改善其预后的关键之一。术前分期的影像方法主要有血管遣影、CT、MRI和内窥镜超声。各种方法均有利弊,与其它方法相比螺旋CT不仅敏感度高,而且特异度也高,是术前分期最准确而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
严志汉宋彬
关键词:胰腺癌术前分期影像学评价
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可切除性的评价被引量:19
2000年
目的 评价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可切除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42例拟诊胰腺癌随后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出前瞻性的诊断和可切除性的评估。病理结果 :胰腺癌 3 3例 ,非胰腺癌 9例。CT双期延迟扫描时间分别为 2 5s和 60s。并将CT判断的结果与手术结果作对比。结果  42例中 ,螺旋CT正确诊断 3 9例 ( 93 % )。螺旋CT判断可切除性的敏感性为 89% ,特异性为92 % ,准确性为 91%。 10例肝转移癌 ,CT诊断 8例 ( 80 % ) ;9例腹膜癌变 ,CT诊断 5例 ( 5 6% ) ;关于胰周血管是否受侵 ,2 1例中CT判断正确 19例 ( 91% )。结论 螺旋CT不仅诊断胰腺癌的准确性高 ,而且判断其可切除性的准确性也高 ,因而是诊断和术前评估胰腺癌最全面而准确的影像学手段之一。螺旋CT双期薄层扫描判断胰周血管是否受侵的准确性较高 ,从而提高了可切除性判断的准确性 。
严志汉周翔平宋彬刘荣波许崇永黄娟李昌宪侯彩芳
关键词:螺旋CT胰腺癌可切除性
肝细胞癌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被引量:64
2001年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所获部分参数和形态学表现特征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 2 6例 ,全肝平扫后选择靶平面行同层动态扫描和门脉期全肝扫描 ,评价癌灶形态表现特征、时间 密度曲线 (T DC)走势 ,并计算癌灶强化峰值 (PV)和强化比值 (CER)。组织切片经Ⅷ因子相关抗原 (F8R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免疫组化染色 ,分析癌组织微血管数 (MVC)和癌细胞VEGF表达阳性率。将CT形态表现和所获部分参数与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癌灶PV 7 9~ 75 2HU ,CER 3 8%~ 36 0 % ;MVC 6~ 91,VEGF阳性率 32 %~78%。癌灶PV、CER与MVC呈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 0 5 0 8、0 42 3,P值分别 <0 0 1、0 0 5 ) ,癌灶PV、CER与VEGF阳性率无显著相关性 (r分别为 0 2 5 6、0 34 7,P值均 >0 0 5 ) ;肿瘤新生血管分布影响T DC走势 ,肿瘤血管是否丰富及其组织结构特点影响肿瘤强化特征。结论 根据肝细胞癌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部分参数及T DC走势和增强大体形态表现 ,可推测癌组织MVC和肿瘤新生血管分布特征 ,并可反映肿瘤血管是否丰富及肿瘤组织结构特点。
陈卫霞闵鹏秋宋彬肖邦良刘燕王文冬陈宪徐剑英
关键词:肝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微血管数CT
胰头静脉弓的CT研究——正常表现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8
1997年
目的:研究胰头静脉弓的CT表现,获得有关血管直径的正常值,探讨相关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129例连续性无中上腹区域恶性肿瘤及炎性病变的CT增强扫描病例,观察胰头静脉弓各属支走行及CT表现,测定血管直径。结果:胰头静脉弓属支包括胰十二指肠上后及上前静脉、胃结肠干、结肠右上静脉和胃网膜右静脉等,CT显示率分别为63.7%、77.5%、69.8%、70.5%和34.9%;血管直径均值分别为2.28、2.31、4.85、3.01和3.88mm。结论:正常人中上腹CT增强扫描常可清楚显示胰头静脉弓属支。对此静脉弓的认识有助于胰腺癌的术前分期及正确评估门脉系统血液动力学改变。
宋彬闵鹏秋周翔平杨恒选徐隽缪竞陶廖正银陈宪
关键词:胰腺CT
螺旋CT扫描及其在肝、胰影像诊断中的应用
1997年
螺旋 CT(Spiral or helicalCT)也称容积式螺旋 CT(Volumetricspiral CT),是 CT 检查技术近年来令人瞩目的一项重要发展成果。螺旋 CT 主要由旋转式扫描架、高热容量 X 线球管、可进动检查床、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工作站构成。螺旋 CT 采用滑环(Slip-ring)技术取代了传统的电缆线,使扫描架能够围绕着正在进行水平方向匀速前进的检查床进行连续的旋转,实现了对受检人体的螺旋式扫描。以这种螺旋方式扫描所产生的图像是连续的,而常规 CT 所产生的是间断的单层层面。螺旋 CT 较常规 CT 具有以下优势:1.实现了从单层扫描到容积式扫描的飞跃,可获得容积数据;2.大大缩短了扫描时间,甚至可达亚秒(0.5~0.75秒)扫描。病人一次屏气(15~20秒)即可完成检查,可避免因病人呼吸、体位活动而产生的运动伪影和掉层现象;3.快速的扫描使螺旋 CT 可在靶器官出现峰值强化时采集数据,从而有效地增加了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密度差,能显著提高早期细小病灶的检出率;4.可对容积数据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如任一层面、任一层厚度的轴位图像重建、二维图像重建或三维立体图像重建等;5.利用强大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可模拟内窥镜的检查过程,再结合彩色编码技术,达到与内镜检查相近的效果,称之为螺旋 CT 仿真内镜技术(Virtual en-doscopy)。该项技术已运用于人体各种内腔的显示,如消化道、气道、血管、胆道等。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供(Dual bloodsupply)。肝脏的良、恶性病变具有不同的血供特点,因此螺旋 CT 在肝脏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很有特色,且甚富成效,也最能体现其优越性。运用螺旋 CT 对肝脏进行双期、三期或多期(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和延迟期)扫描,能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并增加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的密度差,从而大大提高了肝内小病灶�
宋彬闵鹏秋
冠状动脉钙化:病理生理机制、影像学评价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6
2000年
本文总结了目前有关冠脉钙化病理生理机制的新观点和冠脉钙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发作之间的相关关系及临床意义,比较了各种用于冠脉钙化检测的影像学手段的优、缺点,着重探讨了电子束CT(EBCT)在冠脉钙化评价中的应用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宋彬徐隽
关键词:冠状动脉钙化电子束影像学评价CT病理生理
肝细胞癌胆管内生长的MRI、CT表现及病理基础被引量:12
1998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胆管内生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表现。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本病18例,其中MRI检查17例,CT增强扫描11例。结果MRI检查均显示HCC肝内原发病变和胆管内生长的癌栓;CT检查除1例肝内原发病变未检出外其余病变均显示。结论HCC胆管内生长影像学上可见二类:一是原发病灶直接侵犯相邻胆管,二是原发病灶癌细胞种植在较远的胆管内形成癌栓。MRI。
周翔平彭其芳陈宪宋彬闵鹏秋沈明恩徐剑英
关键词:肝细胞癌磁共振成像病理
鼻咽癌脑膜侵犯的MRI研究被引量:17
2001年
目的 探讨鼻咽癌脑膜侵犯的途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搜集 2 5例鼻咽癌脑膜侵犯病例的MRI检查资料 ,全部病例经平扫加钆喷替酸葡甲胺 (Gd DTPA)增强扫描 ,9例经手术病理结果与MRI对比分析 ,1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结果  (1)鼻咽癌侵犯脑膜主要有 3条途径 :①经颅底自然骨性通道侵犯 11例 ;②经颅底骨侵犯 10例 ;③经血行转移 4例。 (2 )鼻咽癌脑膜侵犯表现为硬膜型 2 4例 ,柔脑膜型 1例。 (3)MRI表现为大片状硬脑膜增厚 ,可呈“花边状”、结节状甚至肿块形成 ,增强后有明显的对比增强。脉络膜转移 1例 ,表现为侧脑室增大 ,室管膜下结节及条片状增厚的转移灶。结论 MRI为鼻咽癌脑膜侵犯的重要检查方法 ,增强扫描对显示病灶的部位、范围有重要意义。
龙晚生黄鸿镳汤积耀罗学毛宋彬陈卫霞徐隽
关键词:鼻咽癌脑膜肿瘤肿瘤转移
门腔间隙病变CT、MRI特征探讨被引量:15
1996年
目的:探讨肿瘤性和炎症性病变累及门腔间隙(portacavalspace,PCS)的CT、MRI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研究1989年3月至1993年2月PCS异常的连续性病例,共67例。其中CT40例,MRI24例,CT+MRI3例。病因包括肿瘤及炎症,均经病理、手术证实。对于肿瘤性病变所致PCS异常病例,分别从横向及纵向观察、统计不同类型的CT、MRI表现及病变的优势分布情况。结果:PCS异常以肿瘤性病变为主(63/67,94%),其中绝大多数为转移性肿瘤和肿瘤向PCS直接侵犯(53/63,84.1%)。因原发肿瘤所在脏器不同,其PCS病变的位置和分布可显示一定特点。炎症性病变虽然发生率甚低,但有一定特征。结论:认识PCS异常的CT、MRI表现特点将有助于作出正确、全面的诊断和制订恰当的治疗方案。
闵鹏秋林珊何之彦宋彬周翔平杨志刚刘荣波
关键词:CTNMR成像解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