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国虎

作品数:5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石流
  • 4篇泥石
  • 4篇泥石流
  • 2篇地震
  • 2篇滑坡
  • 1篇地震灾区
  • 1篇易损度
  • 1篇灾害
  • 1篇灾害特征
  • 1篇震后
  • 1篇震区
  • 1篇震灾
  • 1篇入渗
  • 1篇入渗率
  • 1篇入渗特征
  • 1篇土体
  • 1篇泥石流成因
  • 1篇坡面
  • 1篇坡面流
  • 1篇汶川地震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5篇宋国虎
  • 2篇崔鹏
  • 2篇郭晓军
  • 1篇苏鹏程
  • 1篇贺拿
  • 1篇田密
  • 1篇葛永刚
  • 1篇郭朝旭
  • 1篇曾超
  • 1篇胡凯衡
  • 1篇马超

传媒

  • 2篇水利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7月3日茂县棉簇沟特大泥石流成因和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通过对2011年7月3日的茂县棉簇沟泥石流灾害的现场调查,从物源、地形和水源条件入手,分析了灾害特征与形成演化过程。强降雨是本次泥石流的诱发因素,沟道内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为泥石流提供了演化和规模放大条件:(1)泥石流导致堰塞湖溃决,为泥石流提供了近1×104m3的水源,增强了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增加了沿途冲刷量;(2)沟道内多处基岩卡口和跌水放大了本次泥石流的规模和速度;(3)沿途固体物质补给使泥石流容重逐步增大。此次泥石流造成沟道微地貌改变,今后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和频率将会大大增加,高频率、中小规模泥石流将是今后该沟泥石流活动的特征。
郭晓军苏鹏程崔鹏宋国虎
关键词:泥石流滑坡地震
四川彭州龙门山镇8·18泥石流灾害特征与成灾模式分析被引量:21
2012年
2012年8月18日,四川彭州龙门山镇白水河上游暴发大型泥石流灾害,境内发生泥石流60余处,20条沟谷型泥石流沿白水河两岸成不对称分布,右岸泥石流破坏尤为严重。泥石流细颗粒含量低于2%,容重1.74~1.91g/cm3,流速6.9~12.6m/s,流量360~1274m3/s,具有群发性、高容重、过渡性、高速、大流量和暴雨—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灾链过程等特点。泥石流通过冲刷破坏、淤埋破坏、淤埋与损毁路基等方式直接造成损失,溃决洪水、河床上升增大受灾范围,加重了灾害损失。对震后泥石流危险性认识不足、灾后重建工程选址不当,防治工程标准偏低、损毁严重为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研究区泥石流长期处于活跃期,建议通过强化泥石流活动趋势分析与预测、加强重点沟谷泥石流风险评价、注重灾链与河床升高效应进行科学选址、依据震后特点进行泥石流防治、尽快重建滑坡断道路段、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与技能等措施减轻泥石流灾害。
葛永刚宋国虎郭朝旭孔应德
关键词:泥石流
泥石流作用下建筑物易损性评价方法分析与评价被引量:12
2012年
建筑物易损度评价作为泥石流易损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是实现城镇及居民点泥石流风险定量化和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综述近30年来,泥石流作用下建筑物易损度研究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以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的建筑物易损度曲线普适性差且力学机理不明等问题,提出数值计算和模型实验的手段获取建筑物结构易损度的机理模型。由于建筑物易损度研究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统计分析方法仍将作为建筑物易损度研究的重要手段,力学机理明晰的研究方法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此外,地震、滚石、雪崩等类似灾种的易损度研究方法和成果可被借鉴到泥石流领域。针对灾害中因结构破坏引发人员伤亡的情况,建议采用时间概率和基于条件概率的事件树方法计算建筑物内人员易损度。最终形成综合结构和人员易损度研究成果的建筑物易损度评价方法。
曾超贺拿宋国虎
关键词:易损度泥石流建筑物
汶川地震灾区帽壳子滑坡形成泥石流的过程和特征被引量:6
2013年
实地调查了汶川地震灾区北川县帽壳子滑坡转化为坡面泥石流和沟道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和形成过程,并利用能量守恒原理和Takahashi泥石流运动模型对其运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强震诱发的滑坡,其层间碎块石土体强度低,滑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在强降雨作用下容易转化为泥石流;滑坡转化为坡面泥石流的过程为岩土体沿基岩面下滑→撞击→强碎屑化→流动→快速停积;滑坡转化为沟道泥石流的过程为滑坡体崩滑→弱碎屑化→水流掺混→掏蚀沟道→流动堆积;滑坡转化为坡面泥石流后,起始速度较快,但没有沟道限制和水力作用,因此运动阻力较大,冲出距离远小于沟道泥石流;利用Takahashi泥石流运动模型计算得到的沟道泥石流冲出距离与实际观察值比较吻合。
马超胡凯衡宋国虎田密
关键词:泥石流滑坡汶川地震崩滑坡面流
汶川震区震后土体入渗特征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汶川地震对土体产生强烈扰动,改变了流域下垫面特征,影响到流域产流过程,其中土体入渗特征是导致产流变化的基本因素。选择强震区都江堰龙溪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采用双环法进行野外原位土体入渗试验,得出了泥石流流域不同类型土体的入渗特征。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土体的最终稳定入渗率大小顺序依次为:林地(0.32mm/min)>草地(0.30mm/min)>耕地(0.28mm/min)>泥石流堆积体(0.19mm/min)>滑坡体(0.17mm/min)>裸地(滑坡后壁)(0.07mm/min);(2)研究区土体的稳定入渗率与孔隙度呈幂指数的正相关关系(R=0.95);前期含水率和细颗粒含量对林地、草地、耕地等土体入渗率的影响不明显,但滑坡体、泥石流堆积体、裸地等土体的稳定入渗率与细颗粒含量之间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细颗粒含量对土体入渗的影响远小于由根系及其腐烂空洞的影响,从而导致根系发育土体内的细颗粒含量对土体入渗影响不大。此外,土体表面结皮能显著降低研究区土体的入渗性能。
宋国虎崔鹏郭晓军
关键词:稳定入渗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