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密娜

作品数:25 被引量:149H指数:8
供职机构:天津市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0篇降水
  • 6篇辐合
  • 5篇夏季
  • 5篇辐合线
  • 4篇台风
  • 4篇强降水
  • 4篇雷暴
  • 4篇北上台风
  • 4篇大风
  • 3篇中尺度
  • 3篇主要模态
  • 3篇位涡
  • 3篇夏季降水
  • 3篇冷涡
  • 3篇南太平洋
  • 3篇高空
  • 3篇暴雨
  • 2篇短时强降水
  • 2篇中尺度对流
  • 2篇中尺度对流系...

机构

  • 19篇天津市气象台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天津市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南京市气象局
  • 2篇江苏省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局北...
  • 2篇天津市气象科...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天津市气候中...
  • 1篇天津市滨海新...

作者

  • 25篇孙密娜
  • 6篇易笑园
  • 5篇刘一玮
  • 4篇王艳春
  • 4篇陈宏
  • 3篇张蓬勃
  • 3篇管兆勇
  • 3篇张楠
  • 3篇徐姝
  • 2篇东高红
  • 2篇曹舒娅
  • 2篇卢焕珍
  • 2篇尉英华
  • 2篇李青春
  • 2篇胡玲
  • 2篇朱男男
  • 1篇刘彬贤
  • 1篇刘爱霞
  • 1篇王秀明
  • 1篇孙晓磊

传媒

  • 4篇气象
  • 3篇海洋预报
  • 3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气象科技
  • 1篇天津科技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VD分析揭示的澳大利亚高压年际变化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澳大利亚高压是东亚夏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对中国夏季气候存在显著影响。为了进一步弄清年际时间尺度上的澳大利亚高压变化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利用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夏季降水站点资料,使用SVD和线性回归方法揭示了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得到:SVD的第1模态的时间系数与通常使用的澳大利亚高压指数相关可达到0.98。在有无考虑ENSO的影响时,SVD的第1模态均反映出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江南地区夏季降水存在密切联系,也即澳大利亚高压增强(减弱)时,江南地区降水增多(减少)。澳大利亚高压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途径为:澳大利亚高压通过影响赤道纬向气流和越赤道气流并通过类似PJ波列的方式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澳大利亚高压增强时,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同时,105°E处越赤道气流显著加强,为江南地区提供充足水汽源,利于中国江南地区降水;澳大利亚高压减弱时,情况相反;在强(弱)澳大利亚高压年,印度尼西亚及热带辐合带海区SSTA负(正)异常使得低层风场的异常辐散(辐合),激发了澳大利亚南部以及西太平洋地区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同时江南地区出现异常辐合(辐散),引起大气异常上升(下沉)运动,有利于中国江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偏多(偏少)。
张蓬勃管兆勇孙密娜曹舒娅
关键词:年际变化中国夏季降水
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主要模态及其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影响
利用近五十年来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ISST海温资料以及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采用EOF分析方法提取了南太平洋SST异常变化的两个主要模态,论文还分析了华北地区降水异常的特征与热带太平洋SST异常的联系。 ...
孙密娜
关键词:南太平洋海温异常EOF分析夏季降水
文献传递
北上台风“安比”强降水落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3
2020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雷达、探空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分析2018年第10号台风“安比”北上过程中强降水中心由其路径右前侧转移至左前侧,且降水强度显著增大的原因。结果表明:(1)7月24日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脊线异常偏北,其西侧的偏南气流为台风北上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同时,高空暖脊稳定维持阻挡上游高空槽东移,使“安比”北上到40°N后仍能保持完整的暖心结构。(2)24日08:00,200 hPa高空西南急流增强,其入口区右侧辐散增强,上升运动增强,释放凝结潜热,进一步加强了低空辐合和“安比”北侧的上升运动,促使降水增强。(3)24日08:00,“安比”西北部925 hPa东北风风速减弱至4 m·s-1,东北部东风急流增强至25 m·s-1,导致辐合中心西移,降水中心随之西移,这种风速的改变与海陆分布及华北中南部地形有关。(4)23日20:00和24日08:00暴雨区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850 hPa以下,水汽输送的净流入主要来源于纬向风从降水区域东边界的输入。24日08:00纬向的水汽净输入比23日20:00增大了3倍,导致降水强度的增大。(5)23日夜间“安比”携带暖湿气流北上,其中心西北侧由于辐射降温和弱冷空气渗透,温度和露点逐渐下降,其东南侧的温度和露点仍然较高,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温度和露点梯度,对应产生的中尺度雨带使降水中心移至移动路径左前侧。
孙密娜韩婷婷王艳春
关键词:台风降水辐合露点
影响黄渤海区域两次北上台风的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利用热带气旋路径数据集资料、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和FY卫星TBB资料,统计显示:1985—2014年北上到渤海和黄海北部的台风一共34个,其中8月最多,有三分之一已经变性成温带气旋。两次北上影响黄渤海的台风过程(1410号"麦德姆"和0713号"韦帕")的对比分析显示:两者北上时与中纬度的高空槽云系结合,锋生显著,降水范围增大。台风"韦帕"登陆后与高空槽云系结合的纬度更低,强度减弱速度更快,降水和对流云带主要分布在其中心的北侧,而台风"麦德姆"则主要分布在其中心的西南侧。台风登陆后垂直速度和水汽通量散度出现不对称结构,并与降水区域一致。视热源和视水汽汇诊断显示:台风"韦帕"遭遇的冷空气强度更强,由西侧的中高层开始快速向下入侵;台风"麦德姆"则由低层开始由西侧和东侧同时入侵。
孙密娜杨洋姜皓严
关键词:北上台风等熵面高空槽降水
引发渤海风暴潮一次江淮气旋北上过程诊断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3年5月26—28日西南地区一次江淮气旋北上入海减弱的过程进行了动力及热力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较强暖平流与青藏高压东北部冷空气促使江淮气旋发展北上,气旋入海后受下游日本海高压阻挡移动缓慢,高空槽与气旋由后倾结构变为前倾结构,槽后负涡度平流和负温度平流是气旋入海后减弱的主要原因。由于气旋移动缓慢,长时间向岸风配合天文高潮位引发了渤海风暴潮。对流层中低层的正温度平流和正涡度平流为江淮气旋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及热力条件,湿位涡可较好的体现江淮气旋在发展过程中绝对涡度和大气稳定度的作用。非绝热加热作用出现在江淮气旋发展和消亡的整个过程,主要发生在气旋的偏东象限,其对气旋的发展和维持具有一定的贡献。高空急流辐合和引导气流减弱是江淮气旋入海后减弱并缓慢移动的另一个原因。
朱男男刘彬贤孙密娜刘一玮
关键词:江淮气旋湿位涡温度平流涡度平流风暴潮
华北一次暖区暴雨雷暴触发及传播机制研究被引量:15
2018年
2016年7月24日午后河北中东部至天津南部出现了一次短历时暴雨过程,暴雨中心位于天津南部,模式客观预报和预报员主观预报均存在偏差。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和同化了雷达和地面加密资料的VDRAS资料等,对导致此次强降水过程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本次暴雨最为关键的问题——雷暴触发和传播机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加强北上过程中,从传统流型识别的角度看不利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高空槽东移影响华北东南部,这是一次发生在副热带高压588 dagpm线控制下的暖区暴雨,是非典型流型下的短历时暴雨,预报难度大;(2)邢台探空较北京探空距离暴雨区更远,但对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气流影响下的暖区暴雨,位于暴雨区西南的邢台探空更具参考价值,邢台站24日11时的订正探空显示: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低层水汽异常充沛且湿层深厚,CAPE值达3874 J·kg^(-1),对流抑制仅为22 J·kg^(-1),8 g·kg^(-1)比湿达600 hPa,地面露点出现接近30℃的极端高值;(3)850 hPa暖式切变线附近,两条地面辐合线合并和中尺度锋生是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重要因素,卫星云图上亦可见两条云带合并,其合并使得边界层辐合加强,因而积云在辐合区发展,暖切变线附近上午有小积云发展,随着辐合加强形成东西向排列中尺度对流系统;(4)雷暴触发后,其移动和传播是预报的难点,因其决定了对流降水持续时间,本例中受辐合线和风暴阵风出流共同作用,切变线西段有新的雷暴触发,加之切变线南侧南北向的云街与切变线相遇,使得雷暴在向西传播的同时向南发展,即传播方向为西偏南,在环境西南气流的作用下,对流单体向东偏北方向移动,即平流方向东偏北,平流与传播方向相反,因而形成"列车效应",另外,南北向云街
孙密娜王秀明胡玲陈宏韩婷婷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辐合线暖区暴雨列车效应
华北局地大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对比分析
2024年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多普勒雷达、风廓线、VDRAS(Variational Doppler Radar Analysis System)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8月5—6日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控制下华北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和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发生在副高控制下,处于高温、高湿气团中,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暴雨由多个相继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分别是太行山迎风坡上西南—东北向、华北平原地区保定一带南北向、保定至霸州附近西南—东北向和以雄安新区为中心东西向原地生消的准静止MCS-Ⅰ、MCS-Ⅱ、MCS-Ⅲ和MCS-Ⅳ,均属于β中尺度。在相似的环境中,不同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机制有较大差异,太行山迎风坡上的MCS-Ⅰ是由近地层偏东暖湿气流在迎风坡与山风形成的辐合抬升触发;由辐射差异和前期强降水形成的局地冷池受MCS-Ⅰ影响再次加强后,其出流与环境风形成的两条地面辐合线分别触发了MCS-Ⅱ和MCS-Ⅲ,并组织对流沿辐合线呈带状发展;而超低空偏东风增强叠加冷池出流在地形抬升作用下促使沿山暖湿气团进一步抬升,使得原本消亡的MCS-Ⅰ再次重建。MCS-Ⅳ发展最旺盛、持续时间最长,是大暴雨中心的直接制造者,一方面MCS-Ⅱ与MCS-Ⅲ、MCS-Ⅰ与MCS-Ⅳ的两次合并过程,是MCS-Ⅳ增强、持久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边界层偏东风急流为MCS-Ⅳ的发展提供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等有利条件,同时推动其左前方中尺度涡旋的发展,导致MCS-Ⅳ所在地的气旋性涡度大大增加,加强了以急流轴为中心的垂直次级环流发展,造成MCS-Ⅳ的发展维持,形成华北平原地区以雄安新区为中心的东西向大暴雨带。
徐姝易笑园易笑园熊明明孙密娜
关键词:地面辐合线中尺度涡旋
华北一次冷涡背景下飑线雷暴大风成因分析被引量:15
2020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卫星和雷达资料等,对风暴系统在华北中部加强发展为飑线并产生地面大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17年8月5日,在冷涡影响下,华北中高层有干空气渗透,具有条件不稳定层结,11:00天津订正探空CAPE高达3184J·kg^-1,且低层水汽充沛,有利于雷暴大风和湿对流的产生。②风暴出流边界与华北中部地面辐合线合并,且东南部地面露点更高,是飑线系统在华北中南部强烈发展的重要原因。③高温高湿环境使得风暴向南传播,在西偏北的引导气流作用下,最终风暴向南偏东方向移动。④北京探空0~6km垂直风切变达到3.3m·s^-1·km^-1,气流在前侧上升后侧下沉,强垂直运动与强垂直风切变作用产生了强旋转,使飑线系统初期具有中气旋特征。⑤中层强辐合和风暴顶辐散产生强下沉气流,地面最大风出现在中气旋发展阶段和冷池合并阶段。
孙密娜韩婷婷王艳春陈宏
关键词:飑线降水雷暴大风辐合线积云
多源融合降水实况分析产品在海河流域的适用性评估
2024年
基于逐小时地面站点降水观测数据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发的5 km多源融合降水实况分析产品,采用算术平均法对2021年6~9月海河流域面雨量进行估算。通过相关系数、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等多种评估指标,客观定量评估多源融合降水实况分析产品在海河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多源融合降水实况分析产品与地面观测资料估算的面雨量结果基本一致,能较好地反映2021年6~9月海河流域面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但在量值上存在高估且随着降水量增加,估算误差也越大。分区对比,融合实况分析产品和站点的误差与子流域的平均降水量、海拔高度和面积密切相关。对于各量级面雨量出现的频次,融合实况分析产品与站点整体相差不大,准确率可以达到90%及以上。总体而言,5 km多源融合降水实况分析产品的质量较高,可进一步应用于海河流域精细化面雨量监测业务中。
庄园煌陈宏余文韬余文韬孙密娜徐姝
关键词:海河流域面雨量
2017年夏季天津一次下击暴流事件的成因初探被引量:1
2022年
2017年7月9日,天津市西南地区出现一次伴随短时强降水、冰雹、下击暴流的强雷暴大风天气过程,其中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先后发生两次下击暴流大风。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三维变分风场反演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对此次强雷暴大风天气过程中下击暴流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本次过程发生在500 hPa冷涡后部和高空前倾槽形势下,上干冷下暖湿形成静力不稳定层结,对流发生前对流层中下层具有明显的条件不稳定、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下沉对流有效位能,西南风与东南风形成的中尺度辐合线在低层高温背景下触发对流,较弱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使得对流风暴初期以脉冲风暴形式出现。(2)下击暴流大风发生前伴随雷达回波图上反射率因子核心下降、中层径向辐合和低层中气旋等特征。(3)降水粒子的拖曳作用对独流镇两次下击暴流大风的发生均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第一次下击暴流大风的发生还与负浮力和干空气夹卷有关,第二次下击暴流大风的发生则与中气旋后侧扰动气压垂直梯度有关。
王艳春尉英华张楠孙密娜林晓萌
关键词:下击暴流风场反演三维变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