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会青
- 作品数:12 被引量:145H指数:6
- 供职机构: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神木煤及其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气相产物组成的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为考察煤及其显微组分的热解气相产物的组成特性,选取神木原煤及其显微组分镜质组富集物和惰质组富集物3个研究对象进行了热解试验,对气体产物的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影响气体产物组成的因素。
- 王利斌孙会青
- 关键词:显微组分热解
- 低温煤焦油二步法脱水试验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针对低温煤焦油利用中低温煤焦油脱水的难题,采取神木和大同低温热解煤焦油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含水特征,采用二步法进行脱水,以考察低温煤焦油的脱水效果。
- 张飏王世宇孙会青曲思建
- 关键词:低温煤焦油破乳剂共沸脱水
- 一种低温热解煤焦油加工方法
- 一种低温热解煤焦油加工方法,包括将待热解低温煤焦油进行加压静置并通过改变表面张力进行初步脱水,再加入破乳剂后通过轻油循环形成共沸水并进行最终脱水;将脱水后的低温煤焦油通过碱洗提取出粗酚盐;将提取的粗酚盐通过油水混合气进行...
- 曲思健商铁成裴贤丰王彬张飏赵奇孙会青鲁励
- 文献传递
- 我国半焦产业的现状
- 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半焦产业的特点以及生产和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 孙会青裴贤丰曲思建王利斌
- 神木煤显微组分热解半焦CO_2活化特性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通过对神木煤显微组分不同温度下(500℃,700℃)热解得到的半焦和半焦CO2活化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富惰质组半焦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明显优于富镜质组半焦;热解半焦均存在较宽泛的中孔、大孔,从500℃到700℃,富镜质组半焦生成的微孔多于富惰质组半焦。在实验条件下,500℃和700℃的半焦CO2活化性能均是富镜质组>原煤>富惰质组。热解从500℃提高到700℃,富镜质组半焦的CO2反应活性明显提高。惰质组的结构疏松,在活化过程中容易造成孔壁塌陷,形成大孔,从而导致富惰质组半焦比表面积减小。
- 王利斌白效言孙会青王世宇宫龙颖
- 关键词:显微组分热解半焦活化
- 低温煤焦油的基本特性及综合利用被引量:25
- 2009年
- 以陕西神木和山西大同的4种工业生产煤焦油为样品,对其基本特性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对焦油中酚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应用GC-MS色质联用检测手段鉴定了碱洗提取的粗酚,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概述低温煤焦油的综合利用。
- 张飏孙会青白效言王利斌
- 关键词:低温煤焦油酚类化合物GC/MS
- 煤的基氏流动度测定标准及测定仪研究被引量:10
- 2011年
- 对各国和地区采用基氏塑性仪测定煤的流动度的相关标准进行了研究,美国、日本等国和地区的研究较为完善。比较分析了各国煤的基氏流动度测定标准的不同之处,除部件精确度要求有差别外,最主要的不同之处为煤甑坩埚底部中心凹槽坡口角度不同,这就产生了搅拌桨与坩埚底部的不同接触方式。总结了中国煤的基氏流动度测定标准以及基氏流动度测定仪研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用、发展现状。研究表明,基氏流动度的测定尚未有相关的国家标准,而国内测定仪多为国外进口,国内研制的设备精度不高,检测效率较低;在煤的流动度指标应用上,日本等国将其用于指导配煤炼焦、预测焦炭质量,而中国也在这些方面逐渐进行研究。
- 孙会青齐炜胡进
- 关键词:炼焦配煤
- 不同煤种模拟炼焦时化产回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化工产品的回收在焦化企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模拟炼焦和化产回收的实验研究可为考察不同煤种的炼焦化产品收率提供参考。针对不同变质程度的煤种,通过模拟炼焦和化产回收装置进行了1 kg模拟炼焦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将理论研究与炼焦模拟实验和化产回收实验相结合,才能准确预测焦炭工业生产中的化工产品回收率等指标。
- 裴贤丰张飏白效言孙会青王岩
- 关键词:变质程度
- 半焦的生产加工利用现状被引量:43
- 2008年
- 概述了半焦产业的特点以及生产和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 孙会青曲思建王利斌
- 关键词:焦炭半焦干馏炉
- 影响基氏流动度测定结果的相关因素探讨被引量:6
- 2013年
- 基于基氏流动度测定仪研发过程中发现影响煤的胶质体流动性测定结果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煤样存放时间、煤样是否混合均匀、成型时的打击次数和搅拌桨顶端和煤甑凹槽的接触方式等,通过试验分析探讨了相关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结果表明:相关因素对特征温度的影响不大,初始软化温度、最大流动度温度和固化温度都在试验要求的误差范围内(重复性限为8℃),但煤样存放时间对最大流动度的影响显著,应在制样后8h内完成试验;混合不均对高流动度值的煤样影响愈加明显;打击次数少不足以将煤样压实,偏多则对结果影响不大,可知打击次数最优为12次;搅拌桨和煤甑凹槽接触方式以线接触最为理想,能够真实反映煤的性质。
- 齐炜孙会青裴贤丰王晓磊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