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敏

作品数:21 被引量:77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局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细胞
  • 7篇前列腺
  • 7篇前列腺癌
  • 7篇腺癌
  • 5篇造影
  • 5篇细胞瘤
  • 4篇星形
  • 4篇星形细胞
  • 4篇星形细胞瘤
  • 4篇预后
  • 4篇肿瘤
  • 4篇子宫
  • 4篇子宫内膜
  • 4篇内膜
  • 4篇宫内
  • 4篇宫内膜
  • 3篇蛋白
  • 3篇P53蛋白
  • 3篇病例
  • 3篇病例报道

机构

  • 21篇上海市浦东新...
  • 3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医学院附...

作者

  • 21篇姚敏
  • 10篇申丽
  • 6篇王健
  • 6篇张锦荣
  • 5篇江怡
  • 4篇张保华
  • 4篇王颖
  • 4篇朱建善
  • 4篇李岚
  • 4篇冯晓丹
  • 4篇姚广力
  • 4篇赵云歆
  • 3篇郭洁
  • 3篇高金芳
  • 3篇季静
  • 3篇刘强
  • 3篇史益凭
  • 2篇吴瑜璇
  • 2篇祝宇
  • 2篇康慧莉

传媒

  • 5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实用癌症杂志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肿瘤影像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神经肿瘤...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华医学会病...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星形细胞瘤中PTEN、p16和p53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组织中PTEN、p16和p53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80例星形细胞瘤组织中PTEN、p16和p53蛋白表达,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0例中PTEN和p16蛋白的表达缺失分别为17例(21%)和35例(44%),p53蛋白过度表达为51例(63%)。61例患者获随访结果,随访时间13~47个月,其中29例健在,32例死亡,总生存率为47%;死亡病例中Ⅲ~Ⅳ级患者29例,占91%。单因素分析示PTEN和p16阳性表达、肿瘤级别低、年龄<50岁,预示患者预后较好(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级别越高,患者生存期越短(P<0.001)。结论星形细胞瘤患者的预后与PTEN、p16和p53蛋白的表达有关,PTEN、p16蛋白的丢失预示患者预后较差,3种基因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级别密切相关。
姚敏朱建善刘强申丽钱忠心高金芳张锦荣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预后PTEN蛋白P16蛋白P53蛋白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1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04年
姚敏孙亦慧申丽
关键词:阑尾杯状细胞类癌病理检查免疫表型
淋巴管造影及盆腔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对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的研究
王健刘定益周文龙王名伟吴瑜璇祝宇姚敏江怡刘世雄夏维木唐崎顾炯周燕峰顾文权林建余
课题来源: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项目,项目编号PKJ2003-30前列腺癌(Pca)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近年该病发病率已超过肺癌,占老年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死亡率也仅次于肺癌占第二位。随着我国社会老...
关键词:
关键词: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淋巴管造影穿刺细胞学
淋巴管造影对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评价淋巴管造影在诊断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61例前列腺癌患者行足背淋巴管造影,对10例阳性、4例可疑及47例阴性患者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和淋巴结活检。结果10例淋巴管造影阳性者,经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和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9例,假阳性1例。4例可疑患者,经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47例阴性者中,经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和病理证实假阴性4例(8.5%)。结论淋巴管造影对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阳性或可疑淋巴结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可避免假阳性,但有一定的假阴性。
王健刘定益姚敏唐崎顾炯周文龙王名伟吴瑜璇祝宇张翀宇巢志复何小舟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淋巴结淋巴管造影
宫腔刷取子宫内膜“有形成份”石蜡切片诊断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宫腔刷取子宫内膜"有形成份"石蜡切片诊断法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例可疑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应用宫腔刷获取子宫内膜,先进行细胞涂片;然后将宫腔刷洗入10%福尔马林固定液中固定,对固定液中颗粒状的"有形成份"行石蜡切片组织学诊断;同时行诊断性刮宫,以诊断性刮宫的病理诊断结果作为对照,比较细胞涂片法、石蜡切片诊断法及两者联合诊断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子宫内膜"有形成份"石蜡切片诊断法的诊断图像背景清晰,细胞及组织结构清楚;细胞涂片、子宫内膜"有形成份"石蜡切片以及诊断性刮宫3种诊断方法的取材满意率分别为74.5%(149/200)、86.5%(173/200)、86.0%(172/200),"有形成份"与诊断性刮宫的取材满意率均高于细胞涂片组(χ2分别为9.173、8.344,P均<0.05),而两者间差异不显著(χ2=0.885,P>0.05);细胞涂片诊断法、"有形成份"石蜡切片诊断法及两者联合诊断法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9%(146/172)、94.8%(163/172)、95.4%(164/172),"有形成份"石蜡切片诊断法及两者联合诊断法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细胞涂片诊断法(P均<0.05)。结论宫腔刷取子宫内膜"有形成份"石蜡切片诊断法可作为细胞学诊断法的补充,提高宫腔刷的诊断符合率,在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张保华冯晓丹史益凭郭洁季静李岚姚敏申丽徐丛剑
关键词:细胞涂片石蜡切片诊断性刮宫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预防卵巢巧克力囊肿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在预防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64例,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后随机编入3组,分别使用超小剂量米非司酮6.25mg/d(A组)、小剂量米非司酮12.5mg/d(B组)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达菲林)(C组),疗程均为3个月并随访1年,观察各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1年的各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018,P〈0.05),A组复发率最高(30.43%),C组复发率最低(6.67%)。A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用药第3个月子宫内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t=1.263,P〉0.05),B组患者术后用药第3个月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术前(t=3.674,P〈0.05),C组患者术后用药第3个月子宫内膜厚度显著低于术前(t=4.257,P〈0.05)。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A组和B组患者术前和用药后子宫内膜病理分型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265、0.051,均P〉0.05),C组患者术前和用药后子宫内膜病理分型有显著性差异(P=0.023〈0.05),各组患者用药后均无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发生。3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29〈0.05),C组最高(52.94%)。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可有效预防卵巢巧克力囊肿术后复发,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短期应用未发现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有临床应用价值。
冯晓丹李岚郭洁季静徐文怡顾丹萍史益凭姚敏张保华
关键词:米非司酮卵巢巧克力囊肿复发子宫内膜增生
小肠和乙状结肠多发肉瘤样癌一例
小肠原发性恶性肿瘤少见,其中以腺癌为多,常发生于十二指肠,肉瘤样癌是一种罕见于小肠的肿瘤,至2004年英文文献仅报道20例,国内也偶有报道,本文对确诊的一例小肠和乙状结肠多发肉瘤样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诊断和预后作出论...
姚敏
HER2和Ki-67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分级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HER2和Ki-67的表达意义,及其与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原癌基因HER2和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102例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前列腺癌中,分化越差,HER2和Ki-67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率越高,预后越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R2和Ki-67可以作为判断前列腺癌预后较可靠的指标,结合Gleason评分和分级,能为临床诊断和预测预后提供依据。
申丽姚敏张锦荣项伟王敏
关键词:前列腺癌免疫组化GLEASON分级预后
颅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2012年
患者女性,63岁,头部隐痛不适20余年,未明显加重;半年前患者无意发现左侧颞顶部有一肿块突出头皮,8cm×8cm大小,触之略痛,无红肿胀痛、无破溃流脓,
申丽姚敏张锦荣
关键词:骨肿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病例报道
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高级别尿路上皮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肾脏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63岁男性,因间歇性血尿就诊。巨检:右肾中下部及肾盂处见一6cm×5cm×5cm肿块,切面灰白色,大部分实性质地中等、下极肾盂处部分呈乳头样质脆。镜检:实质性区域瘤细胞呈巢状、小梁状或条索状排列,片状坏死,瘤细胞Syn、ChgA和CD56均为阳性,Ki-67增殖指数达40%;乳头样结构处呈典型的尿路上皮乳头状癌图像。癌肿侵犯肾门脂肪组织伴肾门淋巴结转移。结论: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罕见肿瘤,伴尿路上皮癌更罕见,具有高侵袭性,转归预后差,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
申丽姚敏刘强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癌大细胞尿路上皮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