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LMWH+常规治疗),分别予治疗前和治疗后7、14、21d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判定,检测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明显优于对照组(67.7%),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显著(P<0.05),且能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有助于神经功能改善,方法简便,安全。
- 李宗友陆景红周颖
- 关键词:脑梗死低分子肝素临床疗效
- 盐酸法舒地尔防治脑血管造影致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盐酸法舒地尔防治脑血管造影术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术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2 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盐酸法舒地尔60mg静脉缓慢滴入,持续至造影后30 min。结果观察组术后2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3%;对照组出现脑血管痉挛10例,发生率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7,P<0.05)。结论脑血管造影术中静脉滴入盐酸法舒地尔可防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且安全可靠。
- 陆景红周颖王幼明李宗友陈建涂峰汝宁张艳杨程
- 关键词:盐酸法舒地尔脑血管造影血管痉挛
- 脑梗死再发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分析脑梗死再发与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脑梗死且已治愈的患者82例,根据患者空腹时血浆中Hcy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血浆中Hcy水平升高患者作为观察组(53例),Hcy水平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29例),对两组患者进行3年跟踪随访,观察脑梗死再发率。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浆中Hcy水平为(14.76±4.21)μmol/L,观察组为(23.41±6.08)μ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中脑梗死再发9例(31%),观察组患者中脑梗死再发31例(58.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死再发与Hcy水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高Hcy是引发脑梗死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涂峰张艳杨程许辉李综友周颖陆景红
- 关键词:脑梗死再发率高同型半胱氨酸
-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诊疗资料。结果56例存活36例,存活率53.6%,自动出院8例,死亡12例。存活者均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结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主要对危险因素积极有效干预以降低发病率,及早头颅CT检查诊断,治疗中兼顾其它系统疾病,积极防治并发症,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 李宗友陆景红周颖
-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
-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浆溶血磷脂酸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和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酸性磷脂酸(acidphospholipids,AP)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和预后中的临床意义,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定磷方法测定LPA及AP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TIA组(30例)、脑梗死组(30例)、进展性脑梗死组(15例)和对照组(30例),对不同组血清LPA及AP水平进行比较,并将脑梗死(脑梗死组和进展性脑梗死组)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轻、中、重型3型,分析LPA及AP水平与病情轻重的相关性。结果 LPA水平在进展性脑梗死组最高(5.52±1.15)μmol/L,TIA组次之LPA(4.23±1.12)μmol/L,脑梗死组LPA水平较低(2.88±1.05)μmol/L,对照组最低LPA(1.22±0.67)μmol/L,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P进展性脑梗死组最高(6.14±2.10)μmol/L,脑梗死组次之(5.74±2.10)μmol/L,TIA组(3.20±1.96)μmol/L和对照组(2.24±1.06)μmol/L(P<0.05);脑梗死按神经功能缺损3型间LPA及AP水平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A是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尤其是进展性脑梗死的预警因子;LPA及AP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类型有关,与病情轻重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评估脑梗死诊断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 陆景红周颖李宗友王幼萌许静尚志红王建华汝宁张艳杨程涂锋陈建云宗金许辉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进展性脑梗死溶血磷脂酸
-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脂蛋白(a)水平的关系研究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LP(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稳定性而将其分为三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比较3组患者血清CRP、LP(a)水平。结果稳定性斑块组及不稳定性斑块组CRP和LP(a)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斑块组,其中不稳定性斑块组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RP、LP(a)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 云宗金周颖王幼萌张艳陈建汝宁陆景红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C反应蛋白
- Marchiafava-Bignami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被引量:3
- 2007年
- 陆景红周颖李宗友王幼萌许静尚志红
- 关键词:MARCHIAFAVA-BIGNAMI病影像学特征胼胝体变性MRI扫描慢性酒精中毒脱髓鞘病变
- 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研究丙种球蛋白(Immunoglobulin,IVIG)在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自2003年1月1日-2011年1月1日间住院的45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治疗组是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大剂量IVIG静脉注射,并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肌力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肌力的改善程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G治疗GBS效果明显,可缩短急性期及病程,提高肌力、改善临床症状。
- 云宗金周颖李宗友张艳许辉杨程涂峰
-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综合征
- 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496例脑梗死患者中108例H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比较HI组和非HI组患者的皮质型梗死、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糖、血压。结果:HI发生率为4.3%,多发生在脑梗死后2周内,影像学上多为非血肿型,血肿型少见,但血肿Ⅱ型预后差。HI与皮质型梗死、大面积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高血压及高血糖有关。结论:除血肿Ⅱ型外HI对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一般无明显不良影响。对具有皮质型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严重神经功能缺损、高血糖、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患者须密切动态观察,警惕梗死后出血的可能,及时复查头颅CT/MRI以调整治疗方案,MRI比CT诊断HI更优越。
- 陆景红周颖李宗友王幼萌许静尚志红
-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
- 他汀类药物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被引量:1
- 2007年
- 他汀类药物能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除降低血浆胆固醇外,可能尚涉及不依赖于胆固醇降低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硬化斑块、抗炎症反应、抗血栓形成、改善内皮功能及上调脑组织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活化等作用。他汀类药物的脑缺血保护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研究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外的脑缺血保护作用有助于全面了解该类药在预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 陆景红周颖任明山
-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脑缺血脑血管意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