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
- 作品数:37 被引量:296H指数:1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前降支心肌桥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性被引量:19
- 2014年
- 目的探讨前降支心肌桥与心肌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性,以确定前降支心肌桥是否与心肌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发生存在独立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9862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的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资料(只记录并分别按照前降支有无冠脉粥样硬化及有无心肌桥进行分组)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情况、有无家族心脏病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体重指数、静息心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于前降支心肌桥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结果9862例患者中3359例患者前降支存在50%以上狭窄,前降支心肌桥为3182(32.3%)例,心肌桥平均长度为(17.3±5.2)mm,覆盖的心肌平均厚度为(1.2±0.9)mm。前降支动脉硬化狭窄组含有心肌桥1658例,前降支无动脉硬化狭窄组含有心肌桥1524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1.12,P〈0.05),Logistic回归表明心肌桥的DR值为3.07,95%置信区间2.81—3.37(P〈0.001),最终经过年龄、性别、吸烟情况、家族心脏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体重指数、糖尿病、静息心率等因素校正后,OR值为2.86,95%置信区间2.60~3.16(P〈0.001)。结论前降支心肌桥与心肌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发生存在独立的相关性。
- 田树平李春平宋翔甘露吴芳陈敏肖华锋杨立
- 关键词: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 高分辨率核磁黑血成像技术评估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病程分期的价值被引量:20
- 2017年
-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MR黑血血栓成像(BTI)技术评价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在病程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37例常规影像学检查确诊为CVT的患者,均另行BTI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出现至BTI检查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组(≤14 d,23例)和慢性组(>15 d,14例)。测量BTI图像上检测到的血栓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比较两组血栓信号的差异。以MR静脉成像(MRV)检查结果作为参照,计算血管节段水平BTI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1)血栓SNR在急性组和慢性组分别为206±97和94±41,CNR为201±96和86±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9和5.0,均P<0.01)。(2)37例CVT患者中,MRV共检出159处脑静脉及静脉窦节段存在血栓,BTI在其中152处准确识别血栓,在352处排除血栓,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6%(152/159)和98.0%(352/359)。结论 BTI技术实现脑静脉血栓直接成像,能够准确区分急性与慢性血栓,具有较高准确性。
- 杨旗杨晓旭段祥攻吴芳武晔杜祥颖段建钢吉训明
- 第三代双源CT早期鉴别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灶与碘对比剂被引量:21
- 2018年
- 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早期鉴别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灶与碘对比剂的价值。方法纳入78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治疗后采用第三代双源CT行脑部CT双能量(80kV/Sn150kV)扫描,经后处理得到碘分布图和虚拟平扫图像。以发病24~48h后常规脑部CT图像为参考,计算双能量CT(DECT)诊断颅内出血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共31例患者(53个颅内高密度灶)纳入分析,其中DECT正确诊断26个高密度灶为存在出血,23个高密度灶为碘对比剂;1个钙化灶误诊为出血合并对比剂,3个DECT诊断为对比剂的病灶出现延迟性出血转化。DECT鉴别诊断颅内出血灶与碘对比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9.66%(26/29)、95.83%(23/24)和92.45%(49/53),PPV为96.30%(26/27),NPV为88.46%(23/26)。结论第三代双源CT能早期准确诊断AIS血管内治疗后的出血转化,有助于临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吴芳杜祥颖张苗杨旗祝小莲卢洁
-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
- 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内血管异常CT表现与病理亚型的相关性被引量:22
- 2016年
- 目的探讨CT上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肺腺癌内血管异常改变与病理亚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7例(116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pGGN肺腺癌患者的CT影像与病理资料,根据血管在pGGN内的表现(包括血管聚集或/和增粗、扭曲)分成两组:无血管改变组和有血管改变组;肺腺癌的病理分型为3组:浸润前病变组、微浸润腺癌组和浸润腺癌组。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血管异常改变与病理亚型的关系,血管异常改变与病灶大小及密度之间的关系分别采用秩和检验和t检验。结果 116个pGGN肺腺癌中,浸润前病变组25个、微浸润腺癌组29个、浸润腺癌组62个。其中无血管改变和出现血管改变分别为21和4、14和15、16和46个。浸润前组、微浸润腺癌组与浸润腺癌组血管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管改变与pGGN的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p GGN密度无统计学意义(P=0.826)。结论 pGGN肺腺癌中出现血管异常改变与病变浸润性有相关性,且与pGGN的大小相关,而与病变的密度无关。
- 杨越清吕喆高杰金鑫吴芳金梅吴坚赵绍宏
- 关键词:腺癌病理计算机断层成像
-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笔针头临床使用现状及宣教调查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注射笔针头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内科病房使用胰岛素注射笔针头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221例患者中76.47%的使用者未按要求做到针头“一针一换”;平均注射6.47次后更换针头;46.15%的患者感觉注射增加疼痛感;10.27%的患者注射部位出现硬结,6.79%的患者注射部位出现红肿;39.37%的患者发现未按要求更换针头注射时针头出现弯曲,10.41%出现倒钩;69.23%认为更换针头费时费力、非常麻烦,47.06%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一针一换”,44.34%患者认为更换针头带来经济压力,42.53%认为未按要求更换针头与未接受宣教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笔针头重复使用现状仍较严峻,针头重复使用增加患者注射疼痛并带来皮肤损害,影响药物吸收,主要与未进行全面深入的健康宣教及针头费用高昂相关,患者对重复使用针头的危害缺乏深刻理解,导致重视程度和依从性较低,影响治疗效果和舒适度。临床中应加强多形式个体化的宣教,促进患者知信行统一,增强依从性,提高血糖达标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 苏宁董新梅崔瑞琦吴芳
-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针头
- 双能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脑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0
- 2018年
- 目的探讨双能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鉴别早期脑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血管内治疗并于术后24 h内行双能CT扫描患者。由双能扫描获得单纯融合图像(mixed energy images,MIX),虚拟平扫图像(virtual unenhanced non-contrast,VNC)及碘叠加图像(iodine overlay maps,IOM),经综合分析确定诊断。术后72 h行常规平扫CT随访。以术后72 h结果为标准评价双能CT鉴别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在MIX图像上测量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高密度区的CT值,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获取鉴别出血和对比剂外渗的cutoff值并评价其准确性。结果共60例患者接受双能CT检查,其中30例各图像均未见脑内高密度。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2.4±10.1)岁]MIX图像见高密度,其中双能CT图像综合分析诊断出血15例,对比剂外渗14例,出血合并外渗1例,与术后72 h CT随访对照,双能CT识别早期脑出血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率为100%、阴性预测率为86%、准确率为93%。MIX图像上出血平均CT值为(56.6±11.7)Hu,碘对比剂外渗平均CT值为(90.9±39.9)Hu,ROC分析显示对比剂外渗与出血鉴别的最佳cutoff值为74.0Hu,CT值测量鉴别出血与对比剂外渗的AUC值为0.781(95%CI:0.611~0.950),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0%、92.9%(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应采用双能CT鉴别早期脑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在不具备双能扫描条件的情况下,单纯CT值测量能够鉴别大部分出血与对比剂外渗。
- 郭爽李清吴芳刘佳宾李岩杜祥颖卢洁李坤成
- 关键词:脑出血双能CT血管内治疗
- 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患者应用针对性饮食护理的效果
- 2023年
- 目的对比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患者应用针对性饮食护理的效果。方法将2022年5月—2022年12月本院接治的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患者资料抽取90份进行分析,随机均分2组各45例,参照组为常规护理患者,研究组为针对性饮食护理患者,对比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有效性更高,有统计差异(P<0.05)。护理前各项生化及营养指标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更优,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常见营养不良情况发生,在对其进行干预的过程中,采取针对性饮食护理能够更好的帮助患者补充所需营养,改善患者体质,提高透析治疗的效果,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有应用价值。
- 游继姣高兴梅吴芳
- 关键词:血液透析营养不良
- 小于等于10mm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CT特征与病理对照及长期存在≤10mm纯磨玻璃密度结节的随访研究
- 第一部分小于等于10mm的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CT征象与病理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10mm的pGGN肺腺癌的CT征象与病理亚型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最大径小于等于10mm...
- 吴芳
- 关键词:肺腺癌计算机断层成像
- 文献传递
- 双能CT表现及临床相关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继发脑出血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通过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评估多个可能相关的影响因素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早期脑出血和对比剂外渗的关系,以及与双能CT表现结合对迟发脑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且术后24h内行双能CT头颅平扫检查的患者,采集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NIHSS评分、术前静脉溶栓情况、闭塞血管位于前,后循环、卒中发作至血管再通时间、介入手术时长、血管再通情况(TICI分级)、介入手术后-双能CT检查时间间隔等临床资料,分析双能CT表现,分别比较各指标在早期无出血组、对比剂渗出组及出血组之间的差异,以及在无脑出血组及迟发脑出血组之间的差异。结果50例患者中,11例于术后24h内发生脑出血,11例于术后24h后发生。前循环血管闭塞者易发生早期脑出血(P〈0.05);术前高NIHSS评分、术前静脉溶栓治疗及对比剂渗出者继发脑出血的风险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指标在组间均亦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双能CT有助于识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早期脑出血及对比剂渗出的发生;而术前NIHSS评分、术前静脉溶栓及双能CT发现对比剂渗出等对术后迟发性脑出血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应对相应患者进行重点观察。以改善预后。
- 李清吴芳刘佳宾祝小莲王臣王艳李倩文杜祥颖卢洁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血管内介入治疗双能CT
- 高分辨黑血磁共振成像定量评价蛛网膜颗粒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评价高分辨黑血磁共振成像技术(BB-MRI)对蛛网膜颗粒定量评价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纳入经时间飞跃法磁共振静脉造影(TOF-MRV)诊断存在蛛网膜颗粒的25名患者,进行BB-MRI扫描。对于每个测量对象(蛛网膜颗粒),在TOF-MRV图像上选取蛛网膜颗粒最大层面,将BB-MRI图像与之进行配准,获得重建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对TOF-MRV和BB-MRI图像上蛛网膜颗粒最大径线和最大截面积行双盲测定,比较两种方法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在25名患者中,TOF-MRV共发现26个蛛网膜颗粒,BB-MRI方法均能正确检出。TOF-MRV和BB-MRI测定的蛛网膜颗粒最大径线平均值分别为(7.1±2.2)mm和(7.2±2.1)mm(P>0.05),最大截面积平均值分别为(25.3±8.8)mm^2和(25.4±8.8)mm^2(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蛛网膜颗粒最大径线、最大截面积的测量,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TOF-MRV和BB-MRI技术均能无创性直观显示蛛网膜颗粒,可用于蛛网膜颗粒和静脉窦相关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
- 杨旗杨晓旭吴芳
- 关键词:磁共振蛛网膜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