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培显

作品数:45 被引量:73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6篇小说
  • 11篇文学
  • 8篇叙事
  • 7篇代文
  • 5篇当代文学
  • 4篇学史
  • 4篇文学史
  • 3篇都市
  • 3篇自我
  • 3篇文学研究
  • 2篇底色
  • 2篇新文学
  • 2篇新文学研究
  • 2篇新写实
  • 2篇心灵
  • 2篇心灵轨迹
  • 2篇叙事话语
  • 2篇艺术
  • 2篇中国小说
  • 2篇生活观

机构

  • 34篇湖南师范大学
  • 7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湖南涉外经济...
  • 1篇怀化职业技术...

作者

  • 43篇吴培显
  • 2篇吴珊珊
  • 1篇卿爱君
  • 1篇黄婷
  • 1篇傅文靖
  • 1篇吴玉永
  • 1篇郑明娥
  • 1篇贺思
  • 1篇朱一帆
  • 1篇刘雅奇

传媒

  • 5篇理论学刊
  • 4篇中国文学研究
  • 4篇湖北函授大学...
  • 3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山西大同大学...
  • 2篇扬子江(评论...
  • 1篇南方文坛
  • 1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理论与创作
  • 1篇求索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湖南社会科学
  • 1篇同舟共进
  • 1篇云梦学刊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南京晓庄学院...
  • 1篇中共杭州市委...
  • 1篇写作(中)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 3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8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说形态转换的基本问题再探讨
2011年
小说形态是一个整体有机系统,叙事方式、语言等仅是其外在标志,而决定性的因素是其内在标志,包括创作主体对生活的认知方式、文学观念、审美追求等。促成中国小说现代形态转换的根本动因,是其传统形态内部因素的矛盾作用;中国小说形态的现代转换,主要是中国小说自身演进发展的结果。小说"传统形态/现代形态"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旧/新"关系,更不是"夕阳/朝日"关系。传统形态的文学观念、审美追求等,大多值得继承发扬;传统的叙事方式和大众化语言,同样可以产生伟大的作品。
吴培显
关键词:小说形态
从《男人还剩下什么》看毕飞宇小说的男性立场
2015年
在被称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的毕飞宇的小说创作中,也有一群平庸无为的男性形象。短篇小说《男人还剩下什么》是他关注男性生存状态的特写,是他创作中的沧海遗珠,以独特的价值展示着他对于男性生存现状的探究。一方面,他通过对男性形象感情世界的挖掘,展现出当下男性感情世界"失语"的状态:爱的能力与人性纯真的丧失,雄性力量的失落;另一方面,他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和反讽调侃式的个性标识语言,表现男性主体精神。同时,他又在一定上超越了男性立场,让读者感受到男作家的特质以及普世的人文关怀。
贺思吴培显
关键词:男性立场异化人文关怀
都市漂泊与生存奋挣的不同价值定位——论20世纪90年代的“流浪汉小说”被引量:5
2004年
中国的"流浪汉小说"是随着20世纪90代的社会转型而兴盛的。都市寻梦者的心路历程是以自我价值的积极追寻为起点,经由欲海漂泊的窘迫和迷茫,以价值理想的扭曲及其悲剧结局而告终;"剩余劳动力"是在自我被动否定的起点上,经由观念的内在冲突和人生的曲折追求,达到喜剧性的自我价值确证的人生目标;身心无根漂浮的都市下层"玩家"的人生轨迹,则是以否定性的社会角色为起点,经由物质生存的奋挣,终因价值目标的先天性局限而再度跌到否定性的人生起点上。由此反映出作家对都市流浪汉的价值定位的差异。
吴培显
关键词:流浪汉自我迷失自我确证
消闲与品位:中国影视的两难选择及其成就
2011年
中国影视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由"原始商业性"到"现代商业性"的螺旋式"回归",其内在动力就是它本身所天然具有的消闲性特质。影视制作本身难免存在探索中的偏颇和误区,重要的问题是适度处理影视的消闲性与艺术品位的关系。消闲性、娱乐性、商业性是影视的生存基点,而艺术品位则是决定其发展的关键,二者应是有机统一的。提高国产影视剧的艺术品位,首先是要注重自我特色,走自己的路;同时更要强化影视剧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吴培显
关键词:中国影视艺术品位时代感
爱欲的隐喻·表演人生·自我救赎——铁凝《海姆立克急救》面面观被引量:1
2013年
《海姆立克急救》是一篇独具内涵的小说。其意蕴首先表现为一种欲望泛滥后真情回归的双重隐喻。郭砚和马端端的故事构成的是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双重意义层面上的爱情隐喻,是爱情关系中由欲的放纵到爱的回归的隐喻,也是爱情忏悔的隐喻。其次,作品书写了一种爱与赎的表演人生。三个主人公被作家赋予了"演员"的职能,在人生中分别扮演着等爱者、赎罪者、自救者的角色,具有共性的表演行为体现出两种内在意义:爱与赎。再次,小说传达了一种爱欲的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意旨。主人公或缺乏自救意识而在婚姻危机中迷失自我,或自我救赎意识觉醒而最终走出爱欲误区,性格迥异的三人共同诠释了在爱欲原罪中"我们都需要自救"的主题。
吴培显刘雅奇卿爱君
关键词:自我救赎
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的创作转型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以文坛生力军的姿态站在了中国当代文坛的最前沿,其中许多作家都经历了创作上的转型。余华、毕飞宇是其成功转型的突出代表。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从否定式创作姿态到建设性的求新求变、从"反传统"崇尚到"立足本土"的意识自觉、从"惯性写作"到超越性的可持续写作等方面。他们秉持恒定而高迈的文学理想,在立足本土的经典情怀与市场化时代大潮的双重选择中寻求到了某种平衡,不断在文化积淀、思想深度以及把握历史和现实的气度上完善自我。
黄婷吴培显
关键词:立足本土
张欣小说的叙事结构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本文借鉴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和批评方法,系统解析和概括张欣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内在模式。张欣的以现代都市生存奋挣者为主人公的诸多小说,其叙事展开大致包括45种逻辑顺序基本相同的“陈述”;在此基础上可以抽取出其叙事的9种序列;进一步即可概括出其叙事的抽象结构。这也是女主人公群体的心路历程和命运轨迹的集中呈现,即:失落→困顿→尝试→蜕变→自我确证。从这一抽象结构中,我们可以揭示出作家独特的艺术思维和认知范式。
吴培显
关键词:叙事批评心路历程
“小村”的挽歌与“融入野地”的理性突破——关于张炜《九月寓言》的两点辨析
2012年
《九月寓言》中的"小村"是一个多层面矛盾因素的复合体,也是一个最终被否定的对象;作品为孕育着自由也滋生着毒素、充满活力也充满污垢的小村献上了一曲挽歌。"田园情结"和"融入野地",是张炜朴素的价值理想的文学呈示。直接的现实责任意识和抗拒式的道德崇尚意识,是张炜人文理想的个性特征。作家艺术思维的理性突破,成就了《九月寓言》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而叙事话语的"虚化"也使作品更易产生歧义。
吴培显
关键词:《九月寓言》融入野地田园情结
“总体异化”与现代理性建构
1999年
“总体异化”论对人、人与物的关系的理解都未免偏颇。它仅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却并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建设意义。现代理性建构主要是民族性的话题。从中国社会当前状况来说,需要的是科学精神、人文主义精神和现代理性主义,而不应赶时髦般地在“总体异化”、“理性威胁”论后面趋之若骛地学舌。
吴培显
在比较视野中破解新文学领域的难题——论贾植芳先生的新文学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贾植芳先生通过系列比较研究而破解了新文学领域的多重关键性的难题。他在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中确认了二者的源流关系,即新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是整个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环节。在关于新文学的独创与借鉴关系的问题上,与对外国文学的接受和借鉴相比,独创性更是新文学本质特征的主要方面。由新文学自身的不同倾向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了新文学演进的自足性的内在推动力及其不同文学现象的深层特质。
吴培显
关键词:新文学研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