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平

作品数:29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篇儒学
  • 3篇哲学
  • 3篇政治
  • 3篇之学
  • 3篇儒道
  • 3篇儒学复兴
  • 3篇北宋
  • 2篇中国哲学
  • 2篇儒家
  • 2篇士风
  • 2篇太一
  • 2篇太一生水
  • 2篇文化
  • 2篇五代十国
  • 2篇墓志
  • 2篇古文
  • 2篇古文运动
  • 2篇《太一生水》
  • 1篇当代中国哲学
  • 1篇道教

机构

  • 28篇河南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

作者

  • 28篇叶平
  • 2篇刘喜英
  • 1篇田甲乐

传媒

  • 4篇中州学刊
  • 3篇中国哲学史
  • 2篇社会科学家
  • 2篇自然辩证法研...
  • 2篇江苏科技大学...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求索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社科纵横
  • 1篇开封教育学院...
  • 1篇周口师范学院...
  • 1篇平顶山学院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才智
  • 1篇高等教育发展...
  • 1篇湖北经济学院...
  • 1篇黄河科技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熙、丰变法后洛学学术趋向的转变
2008年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的王安石变法对于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状况以及学术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学术而言,宋兴以来的儒学复兴运动深受这一改革的刺激,这在不同学派中都有所表现,尤以二程的洛学最为明显。二程认为,变法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在于王安石只重制度、不重人心。他们进而体会到:在政治生活中,执政者的道德修养比具体的制度和法令更为关键——"内圣"是"外王"的必要条件。其后,洛学在学术趋向上更加关注于"内圣"方面,提倡治心、修养,少谈制度,这与熙丰变法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叶平
关键词:熙丰变法洛学
《太一生水》名字序列的意义生成被引量:1
2020年
《太一生水》存在一个以物之名字为中心的概念词语序列,“名”“字”二字对文本解读至为关键。“名”与“字”依据有无的不同情形分为若干逻辑层次与意义层级,名字序列构建文本结构,名字的无有与物之生成以及生成之弱强、尊卑等相对应并依次展开。太一非名,实属强名;道亦非字,应为强字。名字从无到有,万物由生到成,名字的界限即生成的界限。只有从名字的有无出发,对名字定义以及名字关系进行分析,才能理解《太一生水》中万物生成的真正含义。
叶平
关键词:太一生水
禀气人性论的建立中儒道话语范式的演变
2015年
西汉初年,董仲舒首先把道家阴阳观念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建立了儒家的禀气人性论。其后,道家、道教也提出了自己的禀气人性论。禀气人性论在发展中呈现出强烈的儒道互补的特征,儒、道的人性论都分别引入了对方的话语范式,互含对方的某种理论特质。儒家学者以道家、道教的中性价值话语(即物理属性的阴阳、有无、明暗、厚薄、多少)为形式,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话语(善恶、正邪、贤愚)为内容,论证其禀气人性论;道家、道教也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赋予阴阳二气以道德意义,不但将传统的"道性"观念伦理化,而且承认了儒家禀气论中人性差异的主张。唐末到宋代,儒道互动的趋势更为明显,经过张伯端、张载、朱熹等人的努力,儒、道禀气人性论不但义理相通,而且在话语范式上实现了完全的圆融。
叶平
关键词:儒家道教阴阳善恶
墨家学派的“朋友”伦理被引量:2
2010年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的社会。早在先秦时候,古人就注意到了人伦问题的重要性。后来儒家提出了"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观念,对人伦问题进行了完整的论述。受儒家影响,墨家也形成了自己的伦理观。墨家伦理观有自己的特色,墨家在五伦中首重"朋友"一伦,而"君臣、父子"等则排在"朋友"之后。墨家学派的一些重要理念,如"尚贤"、"兼爱"等为人所熟知,而这些理念背后则由墨家的"朋友"伦理观支撑。这一伦理观还体现在墨家学派团体的组织和政治实践之中。
叶平
关键词:儒家墨家五伦朋友
从斯宾塞、赫胥黎到严复的“Evolution”哲学范式转换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斯宾塞与赫胥黎的"Evolution"哲学构成了严复所译《天演论》的主要思想来源。以斯宾塞为代表的社会进化论者将"Evolution"一词首次运用于宇宙与人类社会领域并赋予其一种"宇宙进步体系"的含义;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中则否定该词的"进步"内涵并对其进行了蕴含神学原罪论痕迹的阐释。二者的哲学范式都是二元对立式的。严复将"Evolution"译为"天演",对二者哲学中的代表观点均有所采纳,形成了独特的统合范式。其内在动力缘于天演哲学的复合主题,即价值建构的需求与现实实践的诉求。
叶平赛子豪
关键词:二元对立
儒道思想与古琴玄理被引量:3
2009年
古琴在形制上取法天地之象,在内容上既遵从儒家的礼乐教化,又融合了道家的颐养天性。古琴在本身的形制、音色、曲调、音乐内涵、演奏风格等方面都体现出儒、道两家"礼乐教化"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琴是音乐与儒道精神完美的结合。
叶平
关键词:古琴礼乐周易老庄
苏轼、苏辙的“性命之学”被引量:4
2010年
先秦至汉唐的儒学以论证和实现社会政治制度为主,对于道德性命讲得不多。北宋初期的儒学复兴,主要集中于政治理想层面,也并没有将道德性命之学当做最重要的问题加以研讨。这个问题最初由王安石开启,后来由二程等理学家进行开拓与发挥,使之成为理论焦点。古文运动中的欧阳修一派对于性命之学采取了回避或反对的态度,苏轼、苏辙的观点在这一派中比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孔子罕言性命,性命之学皆后起,不是圣人的遗旨。性命不可见、不易讲,也无益于人事,因此主张不谈性命。但为了反对世人谈性命的风气,他们对这个问题还是多有论述,这就是二苏所谓的"性命之学",其实质是一种反对侈言性命的思想。
叶平
关键词:苏辙性命之学
墓志所见五代十国时期儒道佛信仰
2014年
五代十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已,但仍延续了唐代以来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多元信仰格局。儒道佛信仰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地域中分布、影响不一,总体来说,儒家思想居于五代社会信仰格局的主导地位,道、佛信仰仅作为儒家信仰的补充而存在。本文以历年出土的五代十国墓志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文献,对墓志中所反映的五代时期社会信仰状况作了探讨。
叶平
关键词:五代十国墓志信仰儒道佛
梵语“伊字三点”在华流变考被引量:2
2016年
伊字三点∴本为梵语,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极大地扩展、丰富了其自身的内涵。伊字三点在中国佛教界的流转中,先入天台宗、后入禅宗、华严,三宗对其唯我所取,各有发明,都利用伊字三点来阐扬本宗妙义,与自己学派的宗旨融会贯通,在这样的和会中,伊字三点∴产生了圆满、融通、不可言说等全新的意义。宋代以后,伊字三点又被儒学所吸收,发展为解释宇宙本体的方法论,并成为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象征。
叶平
关键词:禅宗华严儒学
哲学概念二字组范畴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单字哲学概念组合为哲学概念二字组,为中国哲学概念组成的常见形式。以分析哲学的方法对哲学概念二字组进行概念范畴分析,可将后者析分为并列相对概念二字组、反训对子概念二字组、义象+义类概念二字组三种结构,分别形成并列相对关系、相反相成关系以及支配-定义关系。哲学概念二字组的结构特征揭示了中国哲学概念形成发展的范畴化规律,并对认知语义领域概念-范畴理论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叶平
关键词:中国哲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