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印剑

作品数:12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50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病理
  • 7篇肿瘤
  • 7篇细胞
  • 4篇临床病理
  • 4篇病理学
  • 3篇预后
  • 3篇肉瘤
  • 3篇细胞肉瘤
  • 3篇腺癌
  • 3篇免疫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乳腺肿
  • 2篇乳腺肿瘤
  • 2篇黏膜
  • 2篇胃肿瘤
  • 2篇胃黏膜
  • 2篇细胞癌
  • 2篇腺肿瘤
  • 2篇粒细胞

机构

  • 9篇解放军第15...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205...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黄河三门峡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2篇印剑
  • 9篇王长松
  • 7篇原旭涛
  • 5篇王仰坤
  • 5篇高春芳
  • 3篇吕学霞
  • 2篇李红
  • 2篇王平
  • 2篇闫辉
  • 1篇陈燕平
  • 1篇张现伟
  • 1篇贠田
  • 1篇乔亮
  • 1篇王仰坤
  • 1篇李富林
  • 1篇张现伟
  • 1篇王长松
  • 1篇王平
  • 1篇马丽
  • 1篇乔亮

传媒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8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常规病理学技术观察5例OBC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免疫表型。4例行乳腺癌根治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1例手术方式不详。1例根治术前实施了化疗,4例根治术后实施了化疗。结果5例OBC的平均年龄55.8(34~78),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周至1年。病变在左腋窝4例,右腋窝1例。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表达C-erbB-2,GCDFP-15,CK7,CK19和E-cadherin100%阳性,ER60%阳性,PR40%阳性,CK5/6和CK20均为阴性。除1例在乳腺内发现2.0 cm×1.0 cm×0.5 cm结节2枚外,其余4例在乳腺内未发现原发灶。2例在腋窝处查到6~12枚淋巴结,均未见癌组织浸润,1例查到6枚淋巴结均见癌组织浸润,1例未查到肿大的淋巴结。5例均有完整的随访结果,随访3例5~10个月存活,1例全身化疗后12个月死亡,1例经短期化疗后,随访30个月后死亡。结论OBC的发病特点与常规乳腺癌类似;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指标有助于OB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部分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仍无法查见原发灶。
王长松高春芳印剑原旭涛陈燕平
关键词:乳腺癌免疫表型
发生于皮肤的Langerhans细胞肉瘤一例被引量:1
2009年
患者男,41岁。双侧腹股沟及左腰部肿块半年余,破溃2周。包块初起质软,逐渐增大变硬,疼痛。近2周包块表面出现破溃。血常规正常,血糖偏高。给予抗生素治疗,包块仍红肿,术中见包块位于皮下,与周围界限较清楚,但黏连严重,肿块内部分区域坏死。病理检查示真皮及皮下组织中肿瘤细胞弥漫成片排列,大部分细胞体积较大,细胞形态多样;胞浆较丰富、嗜酸性;胞核不规则形,较大,呈分叶状或有凹痕,有的可见一纵向核沟,核仁突出,可见大量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瘤细胞S-100蛋白、CD1a和波形蛋白阳性,溶菌酶弱阳性,CD68部分细胞阳性;CD20、CD3、CD30、CKpan、Actin、EMA、AFP、LCA、CD21、HMB45均阴性。诊断Langerhans细胞肉瘤。患者经放疗联合化疗,疗效不明显。于诊断后一年死亡。
王长松印剑原旭涛王仰坤陈燕平
关键词:病理学预后
胃黏膜活检组织中腺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胃黏膜活检组织中腺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87例胃黏膜活检标本,其中包括胃腺瘤27例、炎症性灶性异型增生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性增生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不伴有异型增生20例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了CEA、PCNA、Ki-67、p53、LN抗原标记。结果病理组织学上具有异性增生的畸形腺窝灶,又无明确的病因及炎症性改变。其细胞学特点有核间变:表现为核的体积增大及形态不规则,并出现1个或多个核仁,核分裂象≤2个/10 HPF。组织学上有腺体结构的异常,多数病例腺管比较规则,少数腺管可出现不同程度分支状结构,显示出腺体的大小及轮廓不规则。基底膜尚完整。腺瘤的间质少而疏松,腺体排列密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EA弱或中等阳性表达,PCNA阳性细胞数30%~60%之间,Ki-67阳性细胞数20%~40%之间,p53呈阴性表达。结论胃腺瘤的病理组织学是上皮内瘤变存在,但必须排除炎症引起的异型增生、萎缩性胃炎引起的代偿性增生和胃腺癌。
王仰坤高春芳杨成轩闫辉印剑
关键词:胃肿瘤腺瘤活组织检查
双侧肺腺癌合并胃原发性腺癌1例被引量:1
2010年
肺腺癌较为常见,但双侧腺癌(肺泡样腺癌)不多见,合并胃原发性腺癌就极为罕见了,尤其是有肺腺癌病史的患者,症状往往误导临床首先考虑胃转移性的腺癌。本例胃腺癌术前诊断明确,术后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为原发性的腺癌,现将此例报道如下。
印剑王长松王仰坤原旭涛乔亮蒙念龙
关键词:肺腺癌胃腺癌多重癌
孤立性粒细胞肉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孤立性粒细胞肉瘤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最常累及淋巴结、皮肤、骨等部位,表现为孤立性或多发性包块,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形态学上瘤细胞弥漫分布或形成团块状,细胞体积较小,大小一致,胞质较少,核小,圆形,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瘤细胞表达CD34、MPO、CD43和CD45,而CD68和溶菌酶的表达强度不等。结论孤立性粒细胞肉瘤较为罕见,在形态学上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CD34在孤立性粒细胞肉瘤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王长松李红史凤毅高春芳印剑原旭涛
关键词:粒细胞肉瘤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CD34
结肠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伴小肠系膜转移1例分析
2009年
王长松印剑杨成轩王仰坤
关键词:肿瘤
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分析男性乳腺癌(M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提高对MB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MBC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等特点。结果MBC占同期男性乳腺疾病的25%,占同期乳腺癌的1.19%。患者平均年龄为57.5(30~78)岁。从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1个月至10年,平均13.9个月。53.33%(8/15)的MBC位于左侧乳腺,26.67%(4/15)位于右侧,双侧者6.67%(1/15)。肿块<2 cm者4例,2~5 cm者7例,5~10 cm者4例。86.67%(13/15)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6.67%(1/15)为乳头状癌,6.67%(1/15)为浸润性小叶癌。MBC的形态学特点为伴有乳头的巢团状结构,粉刺样坏死少见。33.33%(5/15)的MBC伴腋窝淋巴结转移。9例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ER阳性6例(66.67%);PR阳性7例(77.78%);CerbB-2阳性4例(44.44%);p53阳性4例(44.44%);Ki-67细胞增殖指数<25%者4例(44.44%),25%~50%者3例(33.33%),>50%者1例(11.11%)。结论MBC发病比例低,年龄偏大,就诊已属晚期,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的乳腺区域肿块。组织学上以非特异型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具有乳头的巢团状结构,淋巴结转移较少。
王长松李红高春芳印剑原旭涛
关键词:乳腺肿瘤
皮下孤立性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一例
2015年
患者男,53岁.左耳后包块3月余,于2013年2月25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耳后有一质软肿块,表面光滑,受压时疼痛.体检:双耳廓对称,形态正常,左耳后见一4.5 cm×2 cm紫红色肿物,突出于皮肤,表面光滑,边界清,与周围无粘连,可推动,受压时疼痛(图1).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否认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家族性遗传病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无异常,血糖偏高.骨髓穿刺涂片无异常.入院后行包块切除术.
王长松杨芒庄陈燕平印剑王平吕学霞
关键词:浆细胞样母细胞性包块切除术骨髓穿刺涂片表面光滑浅表淋巴结
腹部腹膜后粒细胞肉瘤1例
2009年
粒细胞肉瘤是一种由髓系细胞来源的髓外发生的实体恶性肿瘤,粒细胞肉瘤常发生于淋巴结、皮肤及骨组织等部位,其他部位少见,原发于腹膜后的粒细胞肉瘤实属罕见。我们收治的1例腹膜后粒细胞肉瘤术前未明确诊断,术后经病理证实为粒细胞肉瘤。总结报道如下。
印剑王长松原旭涛乔亮
关键词:粒细胞肉瘤腹膜后腹部实体恶性肿瘤细胞来源病理证实
伴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成分的管状囊性癌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伴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的肾管状囊性癌(tubulocystic carcinoma,T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伴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的TCC标本行HE和免疫组化SP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影像学示左肾囊性肿物。术中见左侧肾脏下极囊肿,囊肿内大量血凝块,囊壁可见多处新生物,肾窦内可见一鱼肉状肿瘤。大体可见肾切面一囊性肿块,直径3.5 cm,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无包膜。切面囊实性,坏死不明显。镜下见肿瘤由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和TCC组成。术后30个月复查,左肾区、左侧腰大肌外侧多发占位;肝内多发占位;椎体占位。活检瘤组织呈乳头状结构。免疫表型:TCC区域和乳头状区域瘤细胞均表达CK18、CK19、P504s、PAX-2、vimentin、WT1、CKH、CKL,不表达CD10,透明细胞癌区域瘤细胞和普通的透明细胞癌相同,瘤细胞表达CKL、vimentin。结论伴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的TCC在临床和病理学上均具有独特性,与复发转移和伴随成分有关,在治疗上应关注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成分。
王长松吕学霞王平印剑原旭涛蒙念龙
关键词:肾肿瘤乳头状癌透明细胞癌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