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建红
- 作品数:16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今日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被引量:2
- 2013年
- 题记:文学教育问题是一个专业话题,更是一个社会话题。今天一方面是有关部门意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指定一些必修课(如《大学语文》),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要经历文学教育,另一方面,却是在一个功利化、娱乐化和图像化的时代中,文学被放逐的现实。有人称之为"文学教育的危机"。一个不仅仅将文学教育视为某种生存职业的教师,在今天总是被这样一些问题困扰:文学有什么用?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文学教育2012年11月28日,卢建红、朱崇科、罗成、柯倩婷、林岗等文学教师齐聚中山大学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就以上问题和困惑展开讨论。
- 卢建红林志敏朱青茹
- 关键词:文学教育《大学语文》当代文学研究教育问题必修课大学生
- 重读《伤逝》:以“爱”为中心被引量:1
- 2011年
- 《伤逝》虽然普遍被视为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但真正从本体意义上的"爱"的角度来讨论的却几乎没有。《伤逝》表面上以一对现代男女的爱情故事为框架,却不止于男女间的"爱情"探讨,它最终面对的是超越性和救赎性的"爱"之缺失这一终极性难题,凸显出鲁迅文学中隐含的"宗教性"维度。
- 卢建红
- 关键词:《伤逝》救赎
- 中国现代作家的故乡叙事——师陀的还乡之旅被引量:6
- 2006年
- 长期以来研究者都把师陀视为讽刺性和批判性的作家,并把他纳入到以鲁迅为代表的致力于国民性批判的作家行列中。而在批判和讽刺之上,师陀的创作有更基本的维度,这就是弥漫在作品中的绵绵不绝的乡愁,以及由之对时间之流中生命的关怀。乡愁是作家写作的动力,亦是写作的归宿。因此对于师陀,他的故乡书写就是一次次的还乡之旅,“抒情的批判”则成为作家抒情表达的基本方式。
- 卢建红
- 关键词:师陀乡愁
- 现代杞人的“自我之旅”——解读师陀的《夏侯杞》被引量:3
- 2006年
- 可能是由于未单独结集出版的原因,师陀的散文诗集《夏侯杞》长期未被研究者注意。这部专注于内心的自省式作品,以“我”(“你”、“他”)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切入人性、生命、爱、童年、家园等主题,凸现出夏侯杞———这位现代杞人的内心旅程。它不仅是师陀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表露,也是作家探寻自我、建构自我的尝试。因此《夏侯杞》对于师陀,正如《野草》之于鲁迅,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 卢建红
- 关键词:师陀
- 涓生的“可靠性问题”被引量:3
- 2012年
- 叙述人涓生是可靠/不可靠的吗?这是解读《伤逝》的一个前提性问题。这一问题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文本中的隐含作者和叙述人、人物之间关系和距离的判断上,也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或回避或分歧使得《伤逝》的解读众说纷纭,异见迭出。本文借助叙事学、当代叙事理论和作者理论,以涓生的"可靠性/不可靠性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梳理、评析《伤逝》的各种解读,进一步探讨"作者"及表述问题的复杂性。
- 卢建红
- 关键词:《伤逝》涓生可靠性不可靠性隐含作者
- 作为文化认同途径的乡愁书写被引量:3
- 2013年
- 通过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建立连续性,通过回答"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会成为谁"等问题,乡愁书写与认同问题重叠、交叉起来。事实上,现代汉语的乡愁书写作为一种建构性的文学实践,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汉(华)语文化认同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全球化使得认同日益成为问题的今天,对汉语文学和文化中的乡愁认同方式和特征进行探讨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 卢建红
- 关键词:文化认同
- “乡愁”的美学——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书写”被引量:19
- 2012年
- 长期以来,对乡土书写的研究主要立足启蒙视野,彰显写实意图,将注意力集中于作为文学题材、思潮和流派的"乡土文学",对乡土书写的源头——"故乡"以及对"故乡"的叙述——"乡愁"反而缺乏深入探究。"故乡"及其书写——"乡愁"既是中国现代性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性困境的表征。立足现代性的危机视野,"故乡书写"就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感精神归宿问题关联起来,成为进入中国现代性问题情境的另一路径及现代中国主体最重要的建构渠道之一,并与启蒙和革命构成张力性的对话。经由回忆与想象、叙事与抒情、认同与归依,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愁"书写已经形成一套丰富和复杂的美学机制和传统。它将成为一直置身于现代性难题中的汉语写作的宝贵资源。
- 卢建红
-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乡愁美学
- “乡下人”与沈从文的自我认同
- 2008年
- 个人、自我及其相关话语构成中国现代认同的重要内容,它涉及个体与社会、国家、民族及其他群体的复杂关系。作为沈从文人生词典中的关键词,"乡下人"对于沈从文有着对于其他作家如萧乾、李广田等(他们都自称是乡下人)不同的意义,它不是一种自谦或自诩,而是来自于边远湘西、有着苗族血统的作家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同。它对于沈从文有着根源上的意义。这个有着复杂内涵的悖论性概念,在造成作家内在分裂的同时形成了作家的越界性写作。
- 卢建红
- 关键词:自我认同
- “故乡”与废名的自我认同被引量:4
- 2010年
- 长期以来,废名一直被置于"乡土文学"或"田园小说"的框架中看待和讨论,废名与故乡的关系除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外,也多停留在对作家乡土情结和文体风格的讨论上,故乡与废名的深层关联,废名根源上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得到彰显。本文认为,故乡对于废名决不止于"题材"和"情结"的意义和价值,而是作为自我认同的方向与源头被书写和挖掘的,"故乡"与废名的自我是一种构成性的关系。从故乡到"故乡",废名的"发现故乡"与自我认同之路提示了一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回应现代性的独特之路。
- 卢建红
- 关键词:废名自我认同
- “唱歌一般的哭声”——论《伤逝》的“抒情性”
- 2010年
- 在鲁迅的第一人称抒情性小说(《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中,《伤逝》有其特殊性。不仅因为它是鲁迅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也在于它是一个最容易引起歧解甚至对立性解读的文本。这与读者对它的表述方式——"第一人称独白",对小说之"抒情性"的不同理解相关。文章从"独白"与"叙述"、"叙事"与"抒情"的关系以及抒情内在的悖论等问题入手,试图呈现《伤逝》抒情的复杂面向和抒情主体的内在困境。
- 卢建红
- 关键词:《伤逝》悖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