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初子莹

作品数:12 被引量:2,311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气候
  • 8篇气候变化
  • 6篇气温
  • 4篇温度序列
  • 3篇地面气温
  • 3篇古气候
  • 2篇暖期
  • 2篇气温变化
  • 2篇热岛效应
  • 2篇中世纪暖期
  • 2篇小冰期
  • 2篇降水
  • 2篇冰期
  • 2篇城市热岛
  • 2篇城市热岛效应
  • 1篇地面气温变化
  • 1篇雪深
  • 1篇月平均
  • 1篇月平均温度
  • 1篇站点

机构

  • 9篇中国气象局国...
  • 6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北京市气象局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天津市气象局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青海省气象局

作者

  • 12篇初子莹
  • 10篇任国玉
  • 3篇邵雪梅
  • 3篇郭军
  • 3篇刘洪滨
  • 3篇周江兴
  • 3篇张爱英
  • 2篇李庆祥
  • 2篇周雅清
  • 2篇唐国利
  • 2篇徐铭志
  • 2篇王颖
  • 2篇任玉玉
  • 2篇张莉
  • 2篇刘小宁
  • 1篇陈正洪
  • 1篇赵宗慈
  • 1篇白虎志
  • 1篇唐红玉
  • 1篇翟盘茂

传媒

  • 4篇气候与环境研...
  • 3篇气象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1
  • 2篇2010
  • 8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被引量:65
2010年
在中国大陆2300个气象台站网中遴选出138个参考站,对614个国家级气象站和138个参考站1961 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利用REOF(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按照气温变率空间相关特点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大区域,并采用经纬度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法分别建立了中国大陆及其6大区域平均的国家站和参考站的月、季、年地面气温时间序列,对国家站和参考站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国家站资料建立的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序列在44年间线性增温率为0.278 C/10 a,而由参考站资料建立的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序列同期增温率为0.202℃/10 a。就中国大陆平均来说,1961 2004年国家级站城市化增温率为0.076 C/10 a,占全部增温率的27.33%。在6大区域中,除北疆区外,其他地区年平均城市化增温率均非常显著。其中城市化影响最大的地区是江淮区,年平均热岛增温率为0.086℃/10 a,其后依次为东北华北区、青藏高原区、华南区和西北区,年平均热岛增温率分别达到0.060、0.059、0.042和0.042℃/10 a。各区域年平均热岛增温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江淮区55.48%、青藏高原区23.23%、华南区23.20%、东北华北区15.35%、西北区13.73%、北疆区-1.57%。因此,中国大陆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城市化造成的国家站地面气温增暖偏差非常显著,今后应予以订正,以便建立代表背景气候变化的区域平均气温序列。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关键词:气候变化地面气温
胶州湾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未来趋势预估被引量:9
2011年
利用胶州湾地区7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及MIROC3.2_hires-RegCM3模式输出结果分析了胶州湾地区1959年-2008年气候变化特征以及2011年-2030年该地区的气候预估结果。研究表明:①近50a,胶州湾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65℃,线性增温率为0.33℃/10a,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温速率。季节平均气温的变化以冬季增温最为显著,夏季增温最小。但在1990年-2008年期间呈现增暖迅速特征,这一特点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尤为显著,增温率为0.9℃/10a,可能与人类活动导致的热岛效应有关;②胶州湾近50a的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倾向率为-19mm/a,同期降水日数也呈减少趋势,但暴雨日数变化不大,降水分布趋于集中。近20a,胶州湾地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85mm/10a,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③模式预估结果表明,未来20a胶州湾地区气温将进一步升高,增温速率为0.77℃/10a。降水量也有所增加,线性倾向率为49mm/10a。
张军岩於琍于格初子莹
关键词:气温降水气候变化
北京地区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区域温度序列的影响被引量:154
2005年
通过对北京地区20个台站1961~2000年月平均温度资料的对比分析,证实热岛效应对城市气象站记录的地表平均气温的绝对影响随时间显著增大,近20 a尤为突出,但其相对影响即热岛增温对全部增暖的贡献却呈下降趋势.近40 a来,北京地区的国家基本、基准站平均温度距平序列与被认为不受城市热岛影响的郊区站平均温度距平序列差异明显,由于热岛效应加强因素引起的国家基本、基准站平均年温度变化速率为0.16 ℃/(10 a),对整个时期全部增温的贡献达到71%;近20 a来热岛效应加强因素使北京地区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温度每10 a增暖0.33 ℃,对该时期全部增温的贡献达到49%.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对国家基本、基准站季节平均温度上升的贡献在夏、秋季高,冬季最小.本文的结果说明,目前根据国家基本、基准站资料建立的全国或较大区域平均温度序列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城市化的影响,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检验和订正.
初子莹任国玉
关键词:热岛效应温度序列城市热岛效应月平均温度温度距平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被引量:1226
2005年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51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50 a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增温速率接近0.22℃/(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地表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其季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降水量变化趋势对所取时间段和区域范围敏感。1951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略有增加。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明显而相对稳定,东北北部、包括长江中下游的东南部地区和西部广大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地区以及东北东南部和西北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分析还发现,近50a来全国平均的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水面蒸发等气候要素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积雪地带的最大积雪深度却有所增加。中国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变化的空间特征很相似,减少最明显的地区均发生在华北和华东,新疆次之。影响中国年代以上尺度气候变化的因子错综复杂,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50 a来的气候,但考虑到尚存的不确定性,目前仍不能给出明确结论。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减少可能均起源于人为排放的气溶胶影响,平均风速减弱也有利于水面蒸发量下降,而在西部地区云量和降水量的变化可能更重要。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初子莹张莉邹旭凯李庆祥刘小宁
关键词:气温降水量水面蒸发风速气候变化
近千年温度变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8
2005年
近年来,年代到世纪尺度气候变化研究在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受到高度重视,而近千年左右大范围区域平均温度序列的重建和分析工作尤其令人瞩目,我国的相关研究也已获得了若干重要成果。作者从过去千年温度变化概况、机制及相关研究资料和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近千年温度变化研究做了初步回顾和展望。
初子莹任国玉
关键词:气候变化古气候温度序列
我国过去千年地表温度序列的初步重建被引量:17
2005年
通过对器测温度资料与代用温度资料的研究,对中国过去1 000年的地表温度序列进行了初步重建.重建主要以树轮年表资料为基础,采用不同方法分别合成具有年分辨率的400年与1 000年西部温度序列,以及具有10年分辨率的400年全国温度序列和具有30年分辨率的1 000年全国温度序列.全国温度重建结果表明,中国在1000~1310年间表现出了与欧洲中世纪暖期相对应的温暖阶段,但该暖期在中国西部地区反映得并不明显;而14到19世纪的小冰期则在所有序列中均有显著表现;19世纪中期至上世纪80年代升温显著,但并未超过中世纪暖期水平.作者也讨论了重建序列的不确定性,以及重建序列与前人研究结果的异同.
初子莹任国玉邵雪梅刘洪滨
关键词:气候变化古气候温度序列中世纪暖期小冰期
美国气候基准站网建设及启示被引量:1
2019年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已基本建设完成了一个全新的国家气候基准站网(USCRN)。USCRN旨在为美国提供一个新的基准气候观测网络平台,降低长期地表气温与降水序列中不可解释的变化,更好地监测国家气候并支持气候变化影响研究。该观测网当前所包含的站点为137个(最终达到145个),其中美国本土地区114个,阿拉斯加21个(最终将达到29个),夏威夷群岛2个,站点气候观测信息包括气温、降水、地面风速、土壤条件等。所有站点位置选择标准都极为严格,并保证未来观测环境长期不会改变,站点基本要素观测资料将不需要再进行任何非均一性处理和城市化影响偏差评估与订正。USCRN为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建设树立了一个标杆,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在规划和设计本国气候观测系统时借鉴。
任国玉初子莹
关键词:气候观测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被引量:625
2005年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析结果表明的要强,分别达到0·25℃/10a和0·08℃/10a。中国现代增暖最明显的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最显著的季节在冬季和春季。近50多年中国近地面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气温明显上升的结果,全国范围内极端最低气温也显著升高,而极端最高气温升高不多。中国与温度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强度和频率一般呈降低趋势或稳定态势。研究发现,城市化因素对中国地面平均气温记录具有显著影响,但在现有的全国和区域平均温度变化分析中一般没有考虑,因此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给予密切关注。在增温明显的华北地区,1961~2000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气温增加值达到0·44℃,占全部增温的38%,城市化引起的增温速率为0·11℃/10a。中国其他地区的增温趋势中也或多或少反映出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仅为0·05℃/10a,比地面气温变化小一个量级;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年平均温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7℃/10a和-0·22℃/10a;整个对流层平均温度呈微弱下降趋势。中国对流层温度与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趋于减小。近千年来中国地面气温变化史上可能确存在“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等特征性气候阶段,但“中世纪温暖期”的温暖程度似乎没有过去认为的那样明显。从全国范围看,11世纪末和13世纪中的温暖程度可能均超过了20世纪30~40年代暖期,表明20世纪的增暖可能并非史无前例
任国玉初子莹周雅清徐铭志王颖唐国利翟盘茂邵雪梅张爱英陈正洪郭军刘洪滨周江兴赵宗慈张莉白虎志刘学峰唐红玉
关键词:气温变化高空温度
我国过去千年地表温度序列的初步重建
本文通过对器测温度资料与代用温度资料的研究,对中国过去1000年的地表温度序列进行了初步重建。重建主要以树轮年表资料为基础,采用不同方法分别合成具有年分辨率的400年与1000年西部温度序列,以及具有10年分辨率的400...
初子莹任国玉邵雪梅刘洪滨
关键词:气候变化古气候温度序列中世纪暖期小冰期
文献传递
近54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被引量:461
2005年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在严格质量控制和非均一性订正的基础上,分析了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近地表年和季节平均气温演化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54年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增温速率接近0.25℃/10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高得多。全国大范围增暖主要发生在近20余年。气温变化的季节差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冬季增温速率高达0.39℃/10a,春季为0.28℃/10a,秋季0.20℃/10a,夏季增温速率最小,但也达到0.15℃/10a。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明显增暖主要表现在冷季,但进入90年代以来夏季增暖也日趋明显。从区域上看,中国大陆地区最明显的增温发生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而西南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北部仍维持弱的降温趋势。值得提出的是,作者给出的结果尚未考虑城镇化对地面气温观测记录的影响。
任国玉徐铭志初子莹郭军李庆祥刘小宁王颖
关键词:地面气温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区域气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