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秀铭

作品数:129 被引量:1,100H指数:21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8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8篇天文地球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农业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5篇磁化率
  • 23篇环境磁学
  • 21篇磁学
  • 19篇磁学特征
  • 18篇气候
  • 18篇黄土
  • 17篇古气候
  • 17篇古土壤
  • 16篇岩石
  • 15篇岩石磁学
  • 15篇环境意义
  • 13篇土壤
  • 11篇磁性矿物
  • 10篇磁学性质
  • 9篇气候变化
  • 8篇第四纪
  • 8篇铁矿
  • 8篇红层
  • 8篇变暖
  • 7篇岩石磁学特征

机构

  • 99篇福建师范大学
  • 60篇兰州大学
  • 25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麦考瑞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地...
  • 7篇信阳师范学院
  • 6篇浙江师范大学
  • 6篇中国地震局地...
  • 5篇教育部
  • 4篇福建省湿润亚...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福州大学
  • 2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利物浦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贵州师范学院

作者

  • 129篇刘秀铭
  • 53篇吕镔
  • 32篇马明明
  • 31篇毛学刚
  • 24篇陈家胜
  • 23篇赵国永
  • 20篇陈渠
  • 19篇李平原
  • 17篇郭晖
  • 15篇刘植
  • 14篇郭雪莲
  • 12篇夏敦胜
  • 10篇陈发虎
  • 9篇刘东生
  • 9篇吴海斌
  • 9篇周子博
  • 8篇丰华
  • 8篇李志忠
  • 8篇靳建辉
  • 7篇陈秀玲

传媒

  • 42篇第四纪研究
  • 26篇亚热带资源与...
  • 7篇地球物理学报
  • 6篇科学通报
  • 6篇地球环境学报
  • 5篇第十一届全国...
  • 4篇中国科学:地...
  • 3篇干旱区资源与...
  • 3篇兰州大学学报...
  • 3篇沉积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中国科学(B...
  • 2篇中国沙漠
  • 2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4篇2023
  • 5篇2022
  • 11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7篇2017
  • 16篇2016
  • 7篇2015
  • 10篇2014
  • 9篇2013
  • 23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1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1
  • 1篇1990
1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张掖早白垩世彩丘中古土壤的判别、类型和序列特征被引量:4
2019年
古土壤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然而古土壤受后期地质作用影响常不易被正确地识别。甘肃张掖彩丘是白垩纪早期发育的彩色地层,目前详细的地层序列尚未建立。张掖彩丘表现为红色、黄色、灰色、紫色等多种颜色交替变化,通常被认为是河湖相沉积或洪积相沉积,然而野外考察发现大量的古土壤特征。野外观察识别古土壤主要从根迹、土壤结构和土壤发生层等方面,主要表现为红色根迹或青灰色晕状根迹,半干旱环境下形成的钙质淀积层,土壤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形成的粘土滑擦面,土壤发生层之间的过渡边界。本文通过对张掖彩丘地层的系统考察,建立了较为详细的厚760 m的地层序列,根据古土壤的发育特征,识别出14种不同类型的古土壤,整个彩丘地层共计156个古土壤剖面,是独特的古土壤序列。14种古土壤类型与现代土壤类型对照,并与国际土壤分类对比,类比的现代土壤类型主要出现在南亚的亚热带或热带气候条件,说明白垩纪早期比现在更为温暖。根据古土壤发育程度序列,结合古土壤特征和地层特点,将古气候变化分成4个阶段,依次是湿润(0~268 m)、半干旱(268~550 m)、湿润(550~740 m)、干旱(740~760 m)阶段。张掖彩丘古土壤的系统识别和发育程度序列的建立为进一步古气候研究奠定基础。
毛学刚刘秀铭刘秀铭师永辉陈金牛
关键词:古土壤早白垩世
世界各地黄土磁化率与古气候不同关系机制以及古气候重建问题系统研究
刘秀铭
黄土古土壤序列忠实地记录了过去气候冷暖变化。在中国黄土磁化率与成土强度显示为极好的正相关,因此磁化率作为反映夏季风强度的代用指标被广泛应用。然而随着研究深入,发现了世界各地黄土磁化率与古气候不同相关类型的情形。如何理解和...
关键词:
关键词:气候变化古气候重建
伊犁典型黄土磁学与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16
2021年
选取有多层古土壤发育的新疆伊犁尼勒克黄土剖面,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与粒度分布,并做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检测磁性矿物组成和亚铁磁性矿物粒度在各黄土-古土壤层的变化,探讨其记录的古气候演变过程。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元素测试结果显示:尼勒克剖面MgO、Na_(2)O与CaO在剖面下部变幅较大,在最底部的S_(3)古土壤层含量低;各常量元素含量与伊犁的波马剖面和塔勒德剖面一致,普遍低于天山北麓黄土;元素含量比值风化指标显示古土壤层化学风化程度较高,其中又以S_(3)最高;Fe_(2)O_(3)/Al_(2)O_(3)在古土壤层较高,反映化学风化过程中铁相对富集。剖面磁性强弱的垂向变化主要受控于风成输入的磁铁矿。就整个剖面而言,成壤生成的超细颗粒亚铁磁性矿物相对含量随深度减少呈降低的趋势,在古土壤层比在黄土层更高;亚铁磁性矿物的粒度在S_(3)最细,较多分布在超顺磁至稳定单畴的粒径范围之内。各黄土-古土壤层样品热磁曲线变化都受磁铁矿主导,L_(3)热磁曲线有别于L_(1)和L_(2),而与S_(2)相似。<4μm粒度组分的磁性矿物组成并不像较粗组分一样以磁铁矿为主,而是含有较多赤铁矿,反映过湿条件下成壤产生的磁赤铁矿转化为赤铁矿,不同于黄土高原的成壤过程生成大量磁赤铁矿的磁性成壤增强模式。尼勒克黄土地球化学、粒度与环境磁学指标一致揭示自S_(3)发育以来至全新世古气候干旱化的趋势。综合各指标变化与热磁曲线差异,研究区古气候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S_(3)发育至L_(2)堆积之前阶段与L_(2)堆积以来至全新世阶段,在S_(2)/L_(2)过渡时期干旱化突然加剧。虽然伊犁黄土不同剖面的磁学性质不同,但都反映了干旱化的趋势。
陈渠吕镔刘秀铭刘秀铭赵国永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古气候环境磁学地球化学
印度河流域平原表土的成因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有关印度河流域黄土的研究零星报道集中集于北部山区,南部平原长期以来普遍被认为是由印度河携带的沉积物冲积形成。人们对印度河流域是否存在第四纪风积物知之甚少。本研究小组从伊斯兰堡至卡拉奇沿着印度河河谷和平原,以及塔尔沙漠边缘进行了广泛考察,发现印度河平原广泛分布着第四纪风成黄土。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河流域黄土样品中的磁性矿物与中国黄土一致,以磁铁矿为主,含有少量磁赤铁矿,可能含有赤铁矿;粒度组成也与中国黄土高度相似;元素地球化学结果显示,样品的稀土元素配比模式依然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Eu中度负异常的特征,与中国风积黄土特征高度相似;常量元素以SiO_(2)、Al_(2)O_(3)、CaO和Fe_(2)O_(3)占主导。印度河流域表土具有质地均一、疏松多孔等典型风成黄土特征,这些易耕又宜耕的黄土地沿着印度河平原广泛分布,与现代农业耕地高度重合。因此印度河流域与中国黄河流域相似,黄土地上快速发展的原始农业是推动古印度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綦昕瑶刘秀铭马明明马明明毛学刚吕镔吕镔
关键词:环境磁学
基于监督分类和DEM提取指数划分古印度黄土分布及其与古文明联系被引量:1
2021年
风成黄土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记录着地球古气候的变化。以粉砂为主的地表黄土分布区结合适量的年降雨量往往形成旱作农业高度发展区,并可能像中国黄河流域那样发展为古文明起源地。古印度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河和恒河平原长期被认为是河流沉积物堆积而成,实地考察发现大面积风成黄土。在大范围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地面采样点的地表光谱特征为认识基础,对古印度地区黄土进行监督分类,并结合基于DEM数据提取的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曲线作为限制条件对监督分类结果进行优化,划分古印度地区的黄土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古印度地区大面积分布的黄土主要位于塔尔沙漠的外围,包括沙漠东南部和南部;马尔瓦高原北部的恒河和亚穆纳河流域地区,以及塔尔沙漠北部和西部的印度河,以及苏特莱杰河流域地区。将古文明城市定居点投影在古印度黄土分布图上,发现古代先民并非逐河而居,而是大部分散居在黄土地上,结合该区域黄土耕地与现代农业的密切联系,能够为古印度文明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连悦辰刘秀铭A.R.Tabrez马明明马明明毛学刚何玲珊周声芳
关键词:风成黄土印度河流域古文明
磁赤铁矿的几种类型与特点分析被引量:20
2010年
随着环境磁学的广泛开展和应用,最近20年来磁赤铁矿(γ-Fe2O3)被人们所日益熟悉.现在它已经被发现是一种地表十分常见的矿物,与磁铁矿常常相伴随,是氧化透水通气环境的很好指示矿物.它也是制造音乐和录像磁带的重要磁性材料,在工业有很广泛的用途.磁赤铁矿的人工合成一般由磁铁矿通过在低于300℃的氧化环境中加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时间来形成.它受热不稳定而产生化学变化的磁学性质是其重要特点,即加热到250℃之后该矿物一般就会被不同程度转变成为赤铁矿.因此实际上无法测量其居里点.后来对人工合成磁赤铁矿样品研究进一步发现,该矿物受热可以部分热稳定,居里温度约为645℃.本文通过不同粒度人工磁铁矿系列样品进行热磁测量实验时发现,超细粒级(假单畴(PSD)和多畴(MD)细粒)磁铁矿在快速加热过程中,形成了完全热稳定的磁赤铁矿.而且,用同样的样品在另外加热炉中快速加热到700℃高温,并且在该温度停留10min,然后冷却下来,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即由此两个过程形成的磁赤铁矿,再从室温加到700℃的居里温度测量过程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可逆,即完全对热稳定性特点.我们用X衍射和穆斯堡尔谱技术来鉴定和确认加热前的磁铁矿和快速加热形成的磁赤铁矿(和赤铁矿),并且比较其磁铁矿的磁滞迴线、高温磁化强度、低温热退磁和低温磁化率特性,结果表明,这种过程通过超细磁铁矿加热快速氧化形成完全可逆具有热稳定性质的磁赤铁矿,可能暗示着在某些加热环境形成的磁赤铁矿也可能携带热剩磁.根据磁赤铁矿是否受热不稳定及其表现形式,将它详细分成4种类型探讨分析.受热后部分稳定和完全稳定的磁赤铁矿应当具备携带热剩磁的能力.人工合成磁赤铁矿的温度与其反应时间可能有个互补关系.磁赤铁受热后稳定与否可能与多种因素有�
刘秀铭John SHAW蒋建中Jan BLOEMENDALPaul HESSETim ROLPH毛学刚
关键词:磁性矿物古地磁环境磁学热稳定性
兰州市大气降尘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11
2012年
对兰州市大气降尘进行系统的环境磁学测量及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大气降尘中磁性矿物总体含量较高,以假单畴磁铁矿为主,并伴有少量的磁赤铁矿、纤铁矿及赤铁矿,而且它们主要是来自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过去研究表明,磁性矿物含量年内变化特征显著,冬季污染值高是由于供暖所致,但3月份虽然处于供暖期,它的污染值却明显低于其它供暖期,我们认为主要是兰州市特有的逆温现象:3月份贴地逆温强度低,利于污染物扩散所导致。4、5月份污染值全年最低,除了逆温层的作用以外,还与该月份频发的沙尘暴带来的低clf值的稀释作用有关。近年来,随着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兰州市大气污染状况有了较大改善,2010年clf值比2007年降低了38%,证明环境磁学方法可以有效地监测城市污染。
丰华刘秀铭吕镔马明明李平原刘植赵国永毛学刚
关键词:环境磁学大气降尘污染检测
天山北麓宁家河阶地上的黄土堆积及其磁学特征被引量:3
2014年
本文报道了新疆地区天山北麓宁家河阶地上的黄土堆积。研究剖面的两层黄土为河流砾石层所隔开,这在新疆地区较为少见。通过系统的岩石磁学和粒度测量,分析了该剖面两层黄土的磁学特征,并初步探讨磁化率变化机制。结果表明:黄土中的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并含有少量赤铁矿和针铁矿。亚铁磁性矿物主要以多畴(MD)、假单畴(PSD)颗粒为主,反映了这一地区极弱的成土作用。砾石层上下两层黄土磁学性质存在着差异,表现为上层黄土具有较高的磁性矿物含量、较粗的磁颗粒和相对含量较高的软磁性矿物。下层黄土受到后期河水的改造可能是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磁化率与粒度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与黄土高原的情况相反,说明干旱地区的黄土磁学性质主要受原生磁性矿物控制。搬运风力和源区变化是磁化率变化的主导因素。
吕镔刘秀铭陈秀玲
关键词:磁性矿物磁化率河流阶地
火山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火山活动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强烈的火山喷发会向大气圈排放大量的火山灰、水蒸气和SO2等气体,尤其是SO2能在平流层中形成气溶胶,并停留很长时间,减少太阳对地表的辐射量,影响局地或全球气候.地质历史记录表明,火山活动与气候冷期有密切的联系,现代观测和模拟资料也显示火山活动后的一年至几年内,火山周围地区甚至全球产生不同程度的降温.现有研究表明,在火山喷发的活跃时期,火山气体喷发物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程度可能超过CO2等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
李平原刘秀铭刘植赵国永马明明吕镔郭晖
关键词:气候变化火山活动
大气CO_2变化与气候被引量:1
2012年
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的气候不断在变化,全球大气CO2浓度也在变化,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响应—反馈作用,目前存在争议较大.本研究从地质时间尺度、千年以来和现代气候变化3个角度进行介绍,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多重时间尺度变化规律的叠加,从长时间尺度来看,全球平均温度和大气CO2水平均表现出整体降低的趋势.地质历史时期存在多次大气CO2浓度升高的时期,有时甚至可达现在大气CO2水平的十几倍.气候变化与大气CO2的关系非常复杂,高CO2时期并不全部对应于高温时期.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在全球各大洲均有温暖时期的出现,并且很多地方的重建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的全球平均温度要比现代的全球平均温度还高.但这一区间的温度变化和大气CO2水平在1850年之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近百年的气候观测资料表明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74℃,但对于这种上升的理解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是否确实是由于人类活动(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导致了全球CO2水平增高,进而导致全球变暖,需要更多的证据来验证.
刘植刘秀铭李平原吕镔陈家胜陈渠郭雪莲
关键词:大气CO2气候变化全球变暖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