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涛
- 作品数:35 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辽宁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道统文化的神圣追求:实现精神自由被引量:1
- 2016年
- 中华道统文化以佛家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为基本内容,虽然三家文化各自的立场、表现方式不同,但却内在地具有一致的人生追求,即实现精神的自由——清净、中和、无为。对三家文化的这个实质进行概要分析,指出佛家文化以"无"达于精神自由,儒家文化以"有"达于精神自由,道家文化以"自然"达于精神自由。
- 刘建涛
- 关键词:清净
- 马克思考察科学技术的三重视阈论析被引量:1
- 2016年
-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理论整体,它内在地包含着三重视阈,即科学技术是革命力量的自由视阈;是优化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力量的环境视阈;同时也是破坏人与环境力量的资本视阈。马克思正是在这三重视阈下来认识和论述科学技术的,他以自由视阈为立足之基,展开了对科学技术的生态反思和资本批判,从而为后人认识科学技术提供了全面的视角和独特的维度。
- 刘建涛艾志强
- 马克思自然观的三重视域透析
- 2014年
- 马克思自然观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具有某种基础性的地位,逻辑地含有三重视域。马克思以批判视域为起点,批判了自然的抽象性,从而使自然具有了社会历史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进入生存视域,阐析了现实的自然是人与社会生存的基础。但现实自然是资本化的自然,打破自然的资本性,必须要创建人化的自然,这就逻辑地进入了解决视域。
- 刘建涛
- 关键词:自然观
- 生态环境视镜下我国传统消费观的辩证厘思被引量:1
- 2012年
- 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危机究其根由,很大一部分根源于消费异化,消费异化是造成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深层驱动力。我国的消费异化除受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外,主要缘于传统的"崇奢黜俭"的消费观。本文从分析传统的消费观切入,揭示了"崇奢黜俭"消费观对生态环境的负值效应,倡导"尚俭去奢"的消费观,主张用生态消费观引导和塑造消费理念、消费行为。
- 贾凤姿刘建涛
-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消费观
-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被引量:7
- 2013年
- 多元文化给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分析多元文化背景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入手,结合新形势的新要求,提出了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进行创新的基本思路,对如何完善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进行了探析。
- 杨金保刘建涛
- 关键词:多元文化价值观教育
- 农民工文化观念的代际差异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的变迁,使得原生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观念上呈现出鲜明的代际差异,主要表现为乡情文化观念的代际差异、消费文化观念的代际差异、伦理道德文化观念的代际差异三个方面。从价值合理性和价值意义审视,表征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利益诉求向深层次提升,展示出我国农民工文化观念整体变化的进步性和时代性,预示着我国农民工文化观念整体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 冯菲菲刘建涛史春林
- 关键词:农民工文化观念代际差异
- 环境与心灵的双重救赎:环境危机的人性之维被引量:2
- 2012年
- 环境危机表面上看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其实质是人性异化的恶果。人性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而这两种关系的异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自然资源的透支与对自然的污染。人性危机得不到拯救,环境危机就无法根除。马克思最注重人性的解放与发展,指出人性解放的根本途径在于破除私有制与掌握人性的活动规律,过与自然规律相协调的生活;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以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为目的,这对于遏制人性异化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
- 刘建涛贾凤姿
- 关键词:人性异化
- 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四重视域论析被引量:5
- 2016年
- 习近平生态思想内在地包含着四重视域,即生态事关生产力与经济持续发展的经济视域,生态事关民生福祉的民生视域,生态事关国家安全的安全视域,生态事关文明兴衰的文明视域。习近平的这些生态思想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 刘建涛浦佳
- 关键词:生态思想经济发展民生福祉
- 理念·安全·制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维诠释
- 2023年
-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并应予以解决的基本问题。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从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事关生态安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三个维度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 张秋月刘建涛
- 我国环境问题的文化沉思被引量:3
- 2011年
- 文化是人适应自然的产物,生于自然中的文化具有可持续性,不能反自然。而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反自然的文化观,即机械化的二元论自然文化观、扭曲的发展文化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私德"轻"公德"的道德文化观,共同构筑了一股强大的反自然的文化力量,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此,应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有利于建立和谐环境文化的理论资源,构建和谐的环境文化。
- 刘建涛张俊芳
-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