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输尿管
  • 3篇尿管
  • 2篇支架管
  • 2篇输尿管返流
  • 2篇输尿管支架
  • 2篇输尿管支架管
  • 2篇疗效
  • 2篇抗返流
  • 2篇返流
  • 2篇膀胱
  • 2篇膀胱输尿管
  • 2篇膀胱输尿管返...
  • 1篇有效性
  • 1篇上段结石
  • 1篇肾镜
  • 1篇肾镜治疗
  • 1篇手术
  • 1篇手术疗效
  • 1篇手术疗效分析
  • 1篇输尿管镜

机构

  • 4篇暨南大学第二...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作者

  • 5篇刘增钦
  • 3篇杨江根
  • 2篇袁谦
  • 2篇张忠
  • 1篇郭吉楠
  • 1篇周振宇
  • 1篇刘瑜
  • 1篇江洪涛
  • 1篇肖克峰

传媒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4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输尿管镜与微创经皮肾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并对比输尿管上段结石病患实行微创经皮肾镜与输尿管镜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207例分为观察组105例,行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外科术,对照组102例,行输尿管境碎石外科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结石清除率91.42%,对照组68.6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7%,对照组1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外科治疗方式各具优势与缺点,实际治疗时应根据病患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案,提高预后效果。
黄建生袁谦刘增钦刘增钦
关键词:微创经皮肾镜输尿管镜输尿管上段结石
新型抗返流输尿管支架管的制作及有效性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输尿管支架管被广泛用来解除因各种良性或者恶性病变导致的输尿管梗阻。然而,输尿管支架管往往导致了多种支架管相关并发症。因输尿管支架管越过了输尿管膀胱连接处,导致了膀胱的压力直接传导到肾盂而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并因此而带...
刘增钦
关键词:输尿管支架管膀胱输尿管返流
文献传递
新型抗返流输尿管支架管的制作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制备两款具有抗返流设计的新型输尿管支架管并通过体外实验验证其有效性。方法设计并制备两款新型抗返流输尿管支架管(Q-1型、Q-2型)。将60根普通输尿管支架管随机分为3组(A、B、C组),每组各20根。A组改造成Q-1型抗返流输尿管支架管,B组改造成Q-2型抗返流输尿管支架管。通过体外实验检测3组输尿管支架管的引流通畅性与抗返流性能。并通过体外模拟输尿管支架管置管过程,测定并比较3组支架管在置管过程的阻力。结果成功制作两款新型抗返流输尿管支架管(Q-1型和Q-2型)。在体外实验中,A组和B组输尿管支架管中均有20根支架管具有抗返流性能(100%),而C组输尿管支架管。根支架管具有抗返流性能(0%)。3组支架管在抗返流性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3种不同压力下[30、20、12cmH2O(1cmH2O=0.098kPa)]3组输尿管支架管引流速度分别为(23.25±1.80)、(15.92±1.42)、(10.11±1.23)ml/min,(25.18±2.16)、(18.15±1.58)、(12.46±2.01)ml/min,(51.38±1.78)、(39.31±2.23)、(27.09±1.46)ml/min,引流通畅性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支架管在体外模拟两种不同方式置管过程测得的阻力分别是(0.797±0.093)、(0.997±0.122)N,(0.746±0.043)、(0.786±0.076)N,(0.683±0.094)、(0.654±0.087)N(P〈0.05)。结论Q-1型和Q-2型抗返流输尿管支架管具备极佳的抗返流性能和足够良好的引流通畅性,在置管方面也易于操作。
刘增钦杨江根张忠刘南新
关键词:输尿管支架管膀胱输尿管返流
两种包皮环切器治疗成人包皮过长的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比较包皮环切器(环切器)内置式与外置式对成年男性包皮环切的疗效,探讨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收集2013年-2014年我院门诊163例成人包皮过长,应用环切器进行包皮环切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内置式83例(内置组),外置式80例(外置组),对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伤口愈合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内置组与外置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02±0.53)min和(2.98±0.7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最痛情况疼痛评分分别为(6.40±0.92)分和(7.75±0.95)分,术后常态情况的疼痛状态评分分别为(1.90±0.77)分和(3.90±0.63)分,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23.12±2.41)d和(29.91±3.53)d,三项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口感染2.40%vs 3.75%,伤口裂开1.20%vs 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包皮内板水肿比例为0/83和33/80,其中外置组轻度水肿21例(26.25%),中度水肿9例(11.25%),重度水肿3例(3.75%),两组水肿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环切器内置式包皮环切术较外置式术后水肿发生率低,疼痛轻,愈合时间短。
刘增钦杨江根张忠
关键词:包皮过长包皮环切术包皮环切器
获得性梗阻性无精子症的诊断和手术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探讨获得性梗阻性无精子症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诊断为获得性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106例,年龄22~46岁,平均30岁.不育病史2~16年,平均3年.精液常规检查并离心镜检均确认无精子.血清性激素检查均正常.71例有致孕史或精液正常史,35例睾丸功能未明确者睾丸活检结果示生精功能正常,提示为梗阻性无精子症.查体:外生殖器、阴囊均无异常.阴囊及经直肠前列腺、精囊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无生殖道先天发育异常.术前均诊断为获得性梗阻性无精子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探查手术15例,各种复通手术91例,包括经尿道钬激光射精管切开术11例、腹股沟区显微输精管吻合术6例、显微输精管吻合术10例、改进的输精管附睾横向套叠吻合术47例、不同术式结合使用17例.随访手术疗效,复查精液中精子密度> 10 000/ml定义为复通成功.结果 106例随访12 ~ 52个月.82例复通成功,9例失败,总体复通率90.1% (82/91).其中经尿道钬激光射精管切开术90.9%(10/11),腹股沟区显微输精管吻合术83.3%(5/6),显微输精管吻合术100.0%(10/10),改进的输精管附睾横向套叠吻合术89.4%(42/47),不同术式结合使用88.2%(15/17).随访女方自然受孕32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血精和阴囊切口延迟愈合各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治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睾丸生精功能正常、生殖道发育无异常的无精子症患者可诊断为获得性梗阻性无精子症;采用手术治疗本病,恢复生殖道通畅性,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江洪涛袁谦刘瑜刘增钦周振宇郭吉楠杨江根肖克峰
关键词:无精子症外科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