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兵荣

作品数:20 被引量:205H指数:10
供职机构:马鞍山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出血
  • 9篇脑出血
  • 6篇多糖
  • 6篇血肿
  • 6篇黄芪多糖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急性
  • 5篇梗死
  • 4篇鼠脑
  • 4篇干预作用
  • 4篇大鼠脑
  • 3篇动脉
  • 3篇脑出血后血肿
  • 3篇脑组织
  • 3篇大鼠脑组织
  • 2篇弹簧圈
  • 2篇蛋白
  • 2篇蛋白原
  • 2篇凋亡

机构

  • 12篇江苏省人民医...
  • 7篇马鞍山市中心...
  • 4篇皖南医学院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鞍山市中心医...

作者

  • 20篇刘兵荣
  • 12篇肖瑾
  • 12篇丁新生
  • 4篇肖瑾
  • 3篇陈国栋
  • 3篇王京娥
  • 3篇马继民
  • 3篇张勇
  • 2篇陈伟
  • 1篇印卫兵
  • 1篇储照虎
  • 1篇王峰
  • 1篇刘源
  • 1篇刘俊
  • 1篇吴婷
  • 1篇顾萍
  • 1篇王峰
  • 1篇万琪
  • 1篇吴志勇
  • 1篇吴志勇

传媒

  • 5篇中国脑血管病...
  • 3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华南国防医学...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 5篇2007
  • 1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解脱弹簧圈填塞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1例
背景与目的:以往多采用电解脱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但电解脱弹簧圈解脱时间较长,解脱区质地硬,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利于微小动脉瘤的栓塞。观察水解脱弹簧圈填塞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经头颅CT检查确认蛛
刘兵荣肖瑾钱钧马继民毛建华刘俊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文献传递
黄芪多糖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含铁血红素氧合酶-1蛋白表达及含水量、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含铁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及含水量、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13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与黄芪多糖治疗组。采用Ⅶ型胶原酶诱导法制作SD大鼠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Ⅶ型胶原酶;黄芪多糖治疗组给予黄芪多糖25mg/kg腹腔注射,每天1次,直至处死。分别于脑出血后12h、24h、2d、4d、7d5个时间点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测量脑组织含水量和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O-1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脑出血后4d血肿周围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脑出血组与黄芪多糖治疗组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HO-1表达以及脑组织含水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均P<0.01);脑出血后12hHO-1蛋白即有表达,2d达高峰,尔后逐渐下降。黄芪多糖治疗组与脑出血组比较,HO-1表达的变化相同,但各时间点表达均高于脑出血组(P<0.05~0.01);脑组织含水量各时间点均显著降低(P<0.05~0.01);4d、7d时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减少(均P<0.01),神经元超微结构病理改变轻。结论黄芪多糖可促进脑出血后脑组织HO-1的表达,这可能是其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的机制之一。
刘兵荣肖瑾丁新生
关键词:脑出血血红素氧合酶-1脑水肿黄芪多糖
脑血管CTA点征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探讨脑血管CTA检查中造影剂外渗与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关系。方法将65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6 h内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平扫及CTA检查,并在发病24 h后复查CT平扫。有2名放射科医师在CTA原始图像中寻找点征,同时对比2次检查的血肿体积。对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化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血肿扩大发生率为38.1%,血肿形态、糖尿病、血凝血酶原时间2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TA原始图像预测血肿扩大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1%、97.4%、95.00%、88.37%。点征阳性患者初诊与复诊的血肿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CTA检查中,造影剂外渗与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有明显相关性。
刘兵荣马继民肖瑾梁彦中丁新生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扩大造影剂外渗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检测对急性脑梗死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将马鞍山市中心医院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B组,将6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纳入A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水平,不同严重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B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短于A组,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高于中度组,中度组高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患者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水平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急性脑梗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224、5.359、6.617、6.355、2.495,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1.77%、93.36%。结论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诊断价值较高。
李海燕肖瑾刘兵荣吴婷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表达变化对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水平将98例既往无甲状腺疾病史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低TT3组和正常TT3组,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发病90 d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低TT3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正常TT3组严重(χ2=58.134,P=0.000),血清总甲状腺素(t=1.636,P=0.105)和促甲状腺激素(t=1.059,P=0.292)水平基本相同;血清TT3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呈负相关关系(r=-0.672,P=0.000);发病90 d时低TT3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程度[NIHSS评分改善(χ2=8.993,P=0.003)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χ2=6.247,P=0.012)]低于正常TT3组。结论血清低T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存在关联性,提示血清低T3水平可能是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预后的一项指标。
陈国栋肖瑾刘兵荣王峰
关键词:脑缺血甲状腺激素类功能正常甲状腺病综合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被引量:21
2013年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马鞍山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104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的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4例)、稳定斑块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Hp感染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的感染情况。判定上述因素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Hp感染率(86.5%)高于稳定斑块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13.6±3.8)mg/L和纤维蛋白原(4.5±2.3)g/L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的(8.6±3.7)mg/L和(2.5±1.0)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去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之外,Hp感染也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71,95%CI:0.368~0.951,P=0.019)。结论除去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常见危险因素之外,Hp感染也是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刘兵荣肖瑾陈伟丁新生
关键词:螺杆菌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疾病脑梗死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被引量:33
2021年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4月~2020年4月在马鞍山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56例,患者均于发病<4.5 h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24 h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48例(30.77%)和非END组108例。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基线资料,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影响因素。结果2组溶栓前血糖、发病至溶栓时间、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END组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比例明显高于非END组(66.67%vs 47.22%,χ^(2)=5.046,P=0.02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溶栓前血糖、发病至溶栓时间、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静脉溶栓后END的影响因素较多,对患者进行脑卒中分型、缩短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对症控制血糖及相关异常指标,以降低END的发生。
陈国栋刘兵荣
关键词:脑梗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栓溶解疗法高血糖症
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被引量:28
2014年
目的 探讨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马鞍山中心医院治疗的108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62例)组和稳定性斑块(46例)组,比较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危险因素,并分析上述因素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1)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间同型半胱氨酸[(13.60±2.20) μmol/L比(6.29±1.42) μmol/L]、血清胱抑素C[(1.24±0.22)mg/L比(0.87±0.22)mg/L]、C反应蛋白[(12.6±2.29)mg/L比(6.18±2.31)mg/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2.8±1.10) mmol/L比(1.94±0.58) 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4.49、51.98、32.73、13.19,均P<0.01);(2)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血浆同型半氨酸之间存在弱相关性(r=0.26,P=0.00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胱抑素C与同型半氨酸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6,95%CI:1.01~6.55,P=0.05;OR=1.43,95%CI:1.07~1.92,P=0.017;OR=3.89,95%CI:1.27~11.9,P=0.016;OR =2.18,95%CI:1.63~2.93,P=0.000).结论 除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外,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也是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陈国栋刘兵荣肖瑾储照虎
关键词:胱抑素C半胱氨酸颈动脉疾病
大鼠脑出血后核因子-κB的表达及黄芪多糖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8
2007年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大鼠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 B,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APS抗炎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采用Ⅶ型胶原酶注射至大鼠右侧苍白球诱导ICH模型并于造模术后2 h行APS腹腔注射,分别于6 h和1、3、5 d 4个时间点进行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肿周围组织NF-κB表达的动态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术后3 d血肿周围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APS干预后3 d和5 d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减少(P<0.05),干预6 h及1、35、d时NF-κB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亦比模型组减轻。结论APS可抑制NF-κB激活,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刘兵荣丁新生张勇王京娥肖瑾顾萍
关键词:脑出血核因子-ΚB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的关系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选取在马鞍山中心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85例,用14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的感染情况;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81例)、不稳定斑块组(74例)、稳定斑块组(30例),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Hp感染情况,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Hp感染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13.59±3.79)mg/L vs.(8.55±3.65)mg/L;86.5%vs.63.3%,P<0.05〕;(2)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血清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425,0.174,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Hp感染率更高。(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相关,Hp感染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OR=0.706,95%CI:0.368~0.951,P=0.019),性别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论 Hp感染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密切相关,测定Hp感染及C-反应蛋白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刘兵荣肖瑾陈伟丁新生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颈动脉斑块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