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亚丁

作品数:69 被引量:144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8篇文学
  • 10篇文化科学
  • 5篇语言文字
  • 3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 3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1篇文学
  • 12篇文化
  • 10篇肖洛霍夫
  • 8篇斯文
  • 7篇静静的顿河
  • 7篇俄罗斯文学
  • 7篇《静静的顿河...
  • 6篇作家
  • 4篇英雄崇拜
  • 4篇苏联文学
  • 4篇文学史
  • 4篇国文
  • 4篇国文学
  • 4篇俄罗斯作家
  • 4篇崇拜
  • 4篇传统文化
  • 3篇新欧亚主义
  • 3篇叙事
  • 3篇学史
  • 3篇中国传统文化

机构

  • 63篇四川大学
  • 5篇中南大学
  • 2篇俄罗斯科学院
  • 1篇成都大学

作者

  • 64篇刘亚丁
  • 5篇何云波
  • 2篇李福清
  • 1篇娜塔妮娅·托...
  • 1篇谭梦聪

传媒

  • 10篇俄罗斯文艺
  • 6篇四川大学学报...
  • 5篇外国文学评论
  • 5篇俄罗斯研究
  • 3篇外国文学动态
  • 3篇世界文学评论...
  • 2篇文艺争鸣
  • 2篇甘肃社会科学
  • 2篇中国文化研究
  • 2篇四川省情
  • 2篇中外文化与文...
  • 1篇解放军艺术学...
  • 1篇东北亚论坛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外国文学
  • 1篇译林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中国俄语教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静静的顿河》的多重话语被引量:13
2002年
《静静的顿河》自问世以来 ,有过多种多样甚至完全相反的解读。这源于作品本身便存在着多重话语 :“真理”话语、“人性”话语、“乡土”话语。他们影响到小说的人物分类、叙事方式等。这些话语常常相互置换 ,构成一种“对话”关系。而每一种话语都与某种文化精神、文学传统相联系。如果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范作品都是独白型的 ,《静静的顿河》则是对话性文本 ,各种声音杂然并存 ,这使小说获得了丰富的意义。
何云波刘亚丁
关键词:《静静的顿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独白对话性
双城文化巡礼
2002年
<双城记>是英国大作家狄更斯一部小说的题目.小说中沧海横流,英雄蜂起,法国大革命将主人公梅涅特医生一家驱遣于欧洲两大名城--巴黎和伦敦之间,或囚禁在巴士底狱,或匿迹于英伦辇下,作家将名都风采掩映在人物的命运之中,令读者心驰于英吉利海峡两岸,在时间和空间中自由旅行.
刘亚丁
关键词:建筑风格文化
个人毁灭与英雄崇拜——20世纪20-30年代俄罗斯文学阐释之一
由于苏联解体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20世纪20-30年代的俄罗斯中心文学板块在当今俄罗斯学术界基本处于被遗忘的状态。本文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分析,着重揭示该文学板块被遮蔽的“政治寓言”:其中隐含着个人泯灭与英雄崇拜的逆向同...
刘亚丁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英雄崇拜
文献传递
回归“哲人之邦”套话--近30年来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与想像被引量:5
2010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进行着新文学的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有迹可寻,但中俄学者对此都未曾留意。部分俄罗斯作家或直接塑造,或偶尔提及中国文化英雄,如在《秉烛夜游客》和《回归太白》中对李白形象的塑造,以及俄罗斯作家对庄子和老子的曲解。另一些俄罗斯作家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俄罗斯文化相拼贴,如"欧亚交响曲"系列小说、《2008》和《阿狐狸》。俄罗斯当代作家通过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构建中国形象,从而回归了俄罗斯18世纪末"中国是‘哲人之邦’"的套话。这既具有当下的针对性,又折射出"新欧亚主义"的观念,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写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出发点,但他们在俄罗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应低估。
刘亚丁
关键词:俄罗斯作家中国传统文化新欧亚主义
价值多元与保尔的命运——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对话被引量:4
2004年
何云波刘亚丁
关键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生价值观
肖洛霍夫研究的新传统
2012年
近三年我连续在俄罗斯国立肖洛霍夫博物馆保护区(以下简称“博物馆”)主办的《维约申斯克学报》发表有关肖洛霍夫的论文,2011年又应邀参加了博物馆在作家故乡维约申斯克举行的肖洛霍夫国际学术研讨会。该机构不仅连续二十多年主办肖洛霍夫学术会议,还有专门的刊物等出版物。在大家争相谈论文化建设的当下,
刘亚丁
关键词:肖洛霍夫博物馆文化建设保护区
探究中国哲学 溯源华夏心智——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哲学卷》管窥被引量:2
2013年
新世纪以来,域外出版了若干种中国哲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其中俄罗斯科学院版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哲学卷》是非常有特色的。该书突破了原来苏联哲学研究模式,在内容丰富等方面引人瞩目,其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逻辑性归纳,某些词条考镜源流式的学术探究,可为国内学人提供参照。《哲学卷》注重儒家而疏略道佛的偏向也无须讳言。
刘亚丁
关键词:丰富性
俄罗斯人的民族认同——以俄罗斯文学的呈现及俄罗斯学者的阐释为检视点
2023年
在探讨民族认同方面,中外学者诸如梁启超、鲁迅、玛格丽特·米德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等人的研究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资源,在研究方法上,德·利哈乔夫和特蒂安娜·尤赖斯等把文学作为研究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路径,也为我们通过文学文本及其相关阐释文本研究民族认同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借鉴。针对俄罗斯人的民族认同,深入考察《往年纪事》、古代罗斯的文学作品,以及18世纪以来的俄罗斯文学家特列佳科夫斯基、康捷米尔、罗蒙诺索夫、叶卡捷琳娜二世和赫拉斯科夫等的作品,可以勾画出俄罗斯人民族认同的基本面相——种族辨认、宗教认同和英雄崇拜。普希金、丘特切夫、梅列日科夫斯基、勃洛克、阿·托尔斯泰和阿·格列鲍涅夫等文学家,利哈乔夫、Ф.Б.乌斯宾斯基等学者对这些方面做了层累式的后续增益。这表明俄罗斯人的民族认同具有比较稳定的形态,随着时间其在文学中的演进也呈现更为丰厚,也更为清晰的面貌。
刘亚丁
关键词:俄罗斯人民族认同宗教皈依英雄崇拜
外国文学教学文本阅读范式之一被引量:15
2006年
文本阅读的教学方法在外国文学教学未受到重视,其后果是比较严重的。本文从思想形象层、风格层和语音层三个层次来分析俄罗斯诗人曼杰利什塔姆的抒情诗《巴黎圣母院》,试图为诗歌阅读教学提供一种范式。
刘亚丁
关键词:外国文学文本阅读教学范式《巴黎圣母院》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对中国智者形象的建构被引量:5
2009年
俄罗斯汉学家的"老子—智者"套话是在文化误读的基础上产生的;他们塑造的中国君王—智者形象中隐含着俄罗斯人的哲学家—国王理想;他们赞扬孔子的为政方略时隐含着影射当下政治文本的"春秋笔法";俄罗斯作家们塑造了具有仰慕或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向的中国智者形象。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中国智者形象是一种"社会总体想象物",它的建构与当时俄罗斯的价值重建、新欧亚主义被激活和俄罗斯缺乏远古精神文化资源有关。
刘亚丁
关键词:俄罗斯作家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