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冬妮
- 作品数:31 被引量:91H指数:5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54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青年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9年
- 冷冬妮王海石群立
- 关键词:临床病理
-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病理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7年
-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lymphoma,MALT淋巴瘤)的概念由英国病理学家Isaacson于1983年首先提出,指发生于淋巴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2001年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新分类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淋巴瘤类型,定义为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MALT型,以区别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另外两个亚型,即淋巴结内边缘区淋巴瘤和原发性脾边缘区淋巴瘤。新分类的原则首先是根据其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其次,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MALT淋巴瘤进行的研究表明,其发生发展与特征性染色体畸变及特殊基因受累密切相关。本研究拟对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作一探讨。
- 王海冷冬妮石群立
- 关键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染色体易位细胞凋亡
- 胃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bcl-10和bcl-2蛋白在MALT淋巴瘤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对46例胃肠MALT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10和bcl-2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46例MALT淋巴瘤男女发病之比为1.87:1,平均年龄53岁。组织学以单核样B细胞克隆性增生为主,伴淋巴上皮病变,少数有大细胞转化。免疫组化bcl-10在不同临床分期,恶性度及复发转移组中胞核阳性的表达率分别为28.13%,70%,75%;72.5%,83.3%;33.33%,71.4%。其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cl-2在各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3%,60%,50%;77.5%,50%;77.78%,46.43%。除不同临床分期组外(P>0.05),其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MALT淋巴瘤是一种低度恶性淋巴瘤,具有特殊的病理组织学形态。MALT淋巴瘤中bcl-10胞核及bcl-2的表达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复发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
- 张曙冷冬妮施公胜章建国刘益飞刘颖黄华
- 关键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BCL-10BCL-2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分析
-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观察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结果 13例患者中11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12~65岁,平均32岁,随访8例,手术后...
- 刘英娜冷冬妮闵慧
- 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
- 文献传递
- 精索Burkitt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精索原发性Burkit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例原发于精索的Burkitt淋巴瘤,并复习临床资料及文献。结果:男性患儿,4岁。偶尔发现阴囊处肿块1个月。术中见肿块位于左侧精索,大小5cm×3cm×2cm,切面灰红,鱼肉样。组织学:瘤组织由单一的、弥漫浸润的中等大小圆细胞组成,其中散在分布着吞噬细胞碎片的组织细胞,呈"星空样"改变。免疫表型:瘤细胞弥漫表达CD20和CD79,部分表达CD10,约95%的瘤细胞Ki-67阳性。瘤细胞不表达CD3、CD43、bcl-2和TdT。EBV原位杂交:瘤细胞阴性。结论:原发于精索的Burkitt淋巴瘤非常罕见,此型淋巴瘤高度恶性,预后较差。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标记,并且该肿瘤要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及非淋巴系统的小细胞恶性肿瘤相鉴别。
- 周倩冷冬妮张正祥周航波石群立周晓军
- 关键词:精索BURKITT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
- 1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了解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形态学特点,探讨和分析其组织发生、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18例SPT标本。结果:18例患者中16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12~65岁,平均32岁。13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均无复发,5例失访。肿瘤直径平均7cm,有包膜,16例为实性区与囊性区混合,2例无囊性区。组织学上肿瘤细胞有实性和假乳头2种排列方式,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以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成假乳头状突起为特征,常见泡沫细胞团、胆固醇裂隙。免疫组化:β-联蛋白(β-Cat)核阳性13例,α1-抗胰蛋白酶(α1-AT)阳性18例,波形蛋白(Vim)阳性18例,CD10阳性14例,孕激素(PR)阳性12例,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5例,突触素(Syn)阳性3例,嗜铬素A(CgA)阳性4例。结论:①SPT与胰腺其他多种肿瘤具相似的组织学形态,需鉴别;②β-Cat在SPT瘤细胞胞核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
- 冷冬妮王海石群立刘英娜赵鑫周航波陆珍凤周晓军
- 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胰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临床病理预后
- 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DOG1蛋白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在光镜下观察GISTs的组织学特点,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DOG1在65例GISTs中的表达。结果:48例肿瘤来源于胃的GISTs中DOG1、CD117、CD34、α-SMA、Des和S-100的表达率分别为89.6%、79.2%、68.8%、33.3%、10.4%、14.6%;17例来源于肠道,其中DOG1、CD117、CD34、α-SMA、Des和S-100的表达率分别为88.2%、64.7%、70.6%、35.3%、11.8%和11.8%。16例CD117阴性的GISTs病例中有13例表达DOG1,7例DOG1阴性的病例中有3例表达CD117。42例(65%)患者随访3~33个月,其中26例病情缓解或无变化,12例肿瘤发生复发或转移,4例死亡。结论:DOG1是诊断GISTs的有用标志物,尤其对CD117阴性的GISTs患者有较高辅助诊断价值。
- 冷冬妮王海刘英娜周航波陆珍凤石群立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DOG1CD117免疫组织化学
- 细胞角蛋白5/6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三阴性乳腺癌分为基底样和非基底样2种表型,其中基底样表型预后差。文中探讨基底样标记物细胞角蛋白5/6(CK5/6)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80例三阴性及25例非三阴性浸润性乳腺癌中CK5/6和EGFR蛋白的表达,运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2例EGFR免疫组化可疑阳性者EGFR基因扩增情况。结果: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具有推进式的边缘,周围伴淋巴细胞浸润。瘤细胞呈合体细胞样,通常见坏死。所有病例显示为高级别癌,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示三阴性乳腺癌和非三阴性乳腺癌中CK5/6的表达率分别为72.5%和4.0%(P<0.05),EGFR表达率分别为61.3%和28.0%(P<0.05)。三阴性乳腺癌中CK5/6与EGFR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2例经FISH检测见EGFR基因扩增。结论:大多数(>60%)三阴性乳腺癌具有基底细胞样表型同时表达EGFR。
- 王海冷冬妮周航波石群立周晓军王建东姚育英
-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
- 乳腺癌的基因分型及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被引量:1
- 2010年
- 王海冷冬妮周晓军
- 关键词:乳腺癌基因分型基底细胞样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观察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结果13例患者中11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12-65岁,平均32岁,随访8例,手术后均无复发。肿瘤平均直径约7 cm,有包膜。组织学上肿瘤呈实性或假乳头两种排列方式。免疫组化:β-catenin核阳性10例,α1-AT阳性13例,Vimentin阳性13例,CD10阳性10例,PR阳性9例,CKpan阳性2例,Syn阳性1例,CgA阳性1例。结论SPT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低度恶性肿瘤,须与胰腺其他多种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 刘英娜冷冬妮闵慧
- 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