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育和
- 作品数:102 被引量:556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凡口铅锌矿湿地处理系统的土壤原生动物
- <正> 2001年12月,在广东省韶关市凡口铅锌矿湿地处理系统中采集土壤样品,采用Singh和Stout的培养法对土样中的原生动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共发现原生动物42种,对照区和湿地每克风干土壤中原生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
- 冯伟松杨军叶志鸿缪炜余育和黄铭洪沈韫芬
- 关键词:土壤原生动物
- 文献传递
- 武汉东湖圆形盘肠溞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为了评估人工堤坝分隔对武汉东湖浮游动物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为分子标记,通过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相关序列,对武汉东湖圆形盘肠溞(Chydorus sphaericus)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7个样点采集的圆形盘肠溞并没有分为不同的类群,全局检验和种群间两两差异检验均显示7个圆形盘肠溞类群没有显著的遗传差异。构建的邻接树显示武汉东湖的圆形盘肠溞COⅠ基因聚为一枝,除加拿大育空地区Kookatsoon湖与武汉东湖的部分圆形盘肠溞COⅠ基因聚为一枝外,其他地区的圆形盘肠溞COⅠ基因都分别聚为不同的枝。对圆形盘肠溞COⅠ基因序列两两距离与样点间的地理距离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不论是东湖内的小空间尺度还是更大尺度上的圆形盘肠溞COⅠ基因都存在序列相似性随地理距离增加而降低("距离-衰减"模式),说明圆形盘肠溞存在分布限制。研究结果表明武汉东湖50年前修建的人工堤坝并未对武汉东湖圆形盘肠溞的种群遗传结构造成显著影响。
- 胡红娟颜庆云倪加加余育和李学梅王纯
- 关键词:CO
- 吸管虫的系统发育学研究
- <正> 吸管虫是一类特殊的纤毛虫。其幼体具纤毛,自由生活;而成体纤毛退化,具吸管触手,营固着生活。本文对吸管虫的系统发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将从东湖采集到的一种吸管虫—四分锤吸管虫(Tokophrya quadripat...
- 朱飞云余育和沈蕴芬
- 文献传递
- “替换率校正模型”构建波豆类鞭毛虫分子系统树的可行性分析
- <正> 目前,分子系统学的应用日益广泛,基于基因序列数据,尤其是SSU rRNA序列数据所构建的系统树已对传统分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子进化树的构建一般基于特定的进化假设和进化模型,这些假设和模型又无一例外的根植于一定...
- 谷习文余育和沈韫芬
- 文献传递
- 利用微量热法研究La3+对嗜热四膜虫的毒性效应
- 陈小娟冯伟松余育和万成炎彭建华
- 鄱阳湖原生动物生态研究
- <正> 1998-1999年在鄱阳湖共设设18个采样站,其中1-5站为通江口,6-18站为主体湖。1)种类组成 在18个采样点中共鉴定到原生动物34种(表1.),其中鞭毛虫16种,肉足虫8种,纤毛虫9种。
- 冯伟松余育和
- 文献传递
- 七株眼虫基于微卫星DNA指纹图谱的区分和关系分析
- 2006年
- 尽管以前对眼虫进行过大量的形态发育研究和基于核糖体RN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但对于株系之间的关系仍然知之甚少.因其形态特征有限并且易变,很难鉴定眼虫的相似种和同种内不同的株.作者利用微卫星DNA指纹图谱,在七株眼虫中扩增了七个微卫星DNA位点,成功扩增的六个微卫星引物都得到了四到八个条带.从微卫星DNA指纹图谱计算得到的相似性系数范围从0.000到0.957.根据相似性系数得到的树状结构,七株眼虫在距离为0.9346处分为三支:E.mutabilis,E.intermedia和E.gracilis.其中,五株E.gracilis分为两组:来自日本的和美国的.不同地区的株得到不同的基因型,并初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七株眼虫根据微卫星DNA指纹图谱被明显区分开.微卫星DNA指纹图谱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是鉴定和区分原生动物相似种和同种内不同株的一种有用的新方法.
- 张文静余育和沈韫芬颜庆云
- 关键词:眼虫微卫星DNA原生动物
- 微卫星DNA遗传分析在原生动物学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 2003年
- 张文静余育和沈韫芬
- 关键词:原生动物微卫星DNA
- 缘毛类纤毛虫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中3种分子标记的比较选择
- <正> 80年代初期,Sogin和Elwood等利用小亚基核糖核酸(small subunit rRNA,SSUrRNA)作为分子标记对纤毛虫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标志着纤毛虫分子系统发育学的诞生。目前用于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
- 缪炜余育和沈韫芬张锡元
- 文献传递
- 洞庭湖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拓扑结构与物种组成对应关系被引量:29
- 2005年
- 对东洞庭湖7个采样站点的浮游生物群落进行了DNA多态性的RAPD指纹分析和物种组成的分类鉴定,并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DNA指纹拓扑结构与物种组成对应关系.结果如下:(D筛选出的11条随机引物共获得148条长度在180~2000bp的谱带,多态率为98.6%,各引物扩增谱带数在11~16不等;各站点平均有57.6条谱带,其中Ⅵ站最多(70条),Ⅳ站最少(45条),而Ⅰ站的特有带最多(7条),Ⅱ站最少(2条);(2)共观察到54种/类浮游生物,其中Ⅳ站出现的最多(27),其它各站点在7~13不等,分布概率在85%以上的只有直链硅藻(Melosira sp.).相似性聚类分析表明:7个站点的浮游生物群落可以划分为两大类--Ⅳ站作为单独的一类而明显有别于其它6站;并且,RAPD分析在此基础上将Ⅱ、Ⅲ、Ⅴ站和Ⅰ、Ⅵ、Ⅶ站进一步分作两小类.因此,研究说明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拓扑结构与物种组成是密切相关的,这类资料的积累将会为生态系统功能、机理的解释或阐明提供一些启示.
- 颜庆云余育和冯伟松
- 关键词:浮游生物群落RAPD生物多样性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