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亢雷

作品数:12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诱发电位
  • 4篇视觉诱发
  • 4篇视觉诱发电位
  • 4篇病变
  • 3篇体视觉
  • 3篇立体视
  • 3篇立体视觉
  • 2篇血管
  • 2篇视网膜
  • 2篇外斜
  • 2篇外斜视
  • 2篇网膜
  • 2篇斜视
  • 2篇立体图
  • 2篇脉络膜
  • 2篇黄斑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检查
  • 1篇电图
  • 1篇电位

机构

  • 11篇天津市眼科医...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天和医...

作者

  • 12篇亢雷
  • 6篇赵堪兴
  • 4篇李丽华
  • 4篇解士勇
  • 4篇李岩
  • 3篇高建民
  • 2篇蒋宏亮
  • 2篇刘洁
  • 2篇韩颖
  • 1篇杨卫平
  • 1篇王蕊
  • 1篇宋坤英
  • 1篇高健民
  • 1篇高玮
  • 1篇赵芳
  • 1篇徐延山
  • 1篇赵秉水
  • 1篇刘洋辰
  • 1篇张楠
  • 1篇林锦镛

传媒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 2篇眼视光学杂志
  • 2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眼外伤职业眼...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眼耳鼻喉...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间歇性外斜视动态随机点立体图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赵堪兴李丽华张伟高玮亢雷
主要内容:通过动态随机点立体图刺激所引发的立体视觉诱发电位对正常人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立体视功能进行检查。建立正常人立体视正常值,并通过对比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矫正眼位后的立体视功能,发现手术矫正眼位有利于提高间歇性...
关键词:
关键词:斜视间歇性外斜视视觉功能术后检查
弱视儿童黄斑阈值测定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通过对弱视儿童中心视野 3°以内黄斑阈值的测定 ,观察弱视儿童黄斑区视野改变 ,为进一步研究弱视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 Humphrey公司制造的全自动视野分析仪 75 0 - 型对 32名弱视儿童进行中心视野 3°以内黄斑阈值测定 ,对通过可信性指标的 2 9人进行分析 ,其中有 14人同时检测图形 VEP加以对照。结果  47只弱视眼有 41只眼黄斑阈值降低 ,且弱视程度越重 ,黄斑阈值降低的范围越大。结论 黄斑阈值的测定较其他弱视诊断手段更为敏感 ,可作为研究弱视、诊断弱视及评判弱视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
宋坤英高建民赵堪兴亢雷
关键词:弱视儿童
老年性黄斑病变Ⅱ型新生血管被引量:2
2016年
患者女性,64岁.因视物不清3~4个月,就诊于天津眼科医院.否认外伤史和全身病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0.8,左眼为0.03;双眼前节检查无明显异常;左眼底检查情况见精粹图片1中A,ICGA检查情况见精粹图片1中B,OCT检查情况见精粹图片1中C.临床诊断:左眼老年性黄斑病变Ⅱ型新生血管.
亢雷李岩韩颖解士勇
关键词:老年性黄斑病变新生血管眼部检查视物不清ICGA
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区形态学改变与视功能的关系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形态学改变与视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CSC患者36例(36只眼),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进行检查。OCT测量CSC患者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的高度、水平范围、黄斑体积。mfERG测量视网膜后极部不同区域的N1波、P1波的潜伏期和反应密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急性CSC的黄斑区形态学改变与视功能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急性CSC患者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神经上皮层脱离水平范围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呈负相关(r分别为-0.922和-0.896,均P<0.001),黄斑体积与BCVA无相关(r=0.014,P>0.05)。mfERGP1波1~3环,N1波2环的潜伏期与BCVA呈负相关(rs分别为-0.488、-0.514、-0.452及-0.445,均P<0.05);N1波1、2环的反应密度与BC?VA呈负相关(rs分别为-0.497和-0.502,均P<0.05),N1波2环、P1波1环的潜伏期与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86和0.421,均P<0.05)。结论:OCT和mfERG联合应用可准确检测CSC患者的黄斑区形态和功能的变化,CSC患者神经上皮层脱离的高度与黄斑区功能的变化关系密切。
路露徐延山李岩亢雷解士勇
关键词:脉络膜视网膜炎神经上皮细胞多焦视网膜电图
动态随机点立体图刺激立体视觉诱发电位
赵堪兴李丽华蒋虹亮亢雷刘洁杨卫平
立体视觉是人类双眼单视的最高形式,是大脑视皮质独立的高级视功能,是视觉器官判断三维空间的感知能力,是建立在双眼单视和融合功能基础上的独立的高级双眼视能。该成果通过微机产生动态随机点立体图(DRDS)作为刺激系统,可有效地...
关键词:
关键词:电位立体视觉立体图
干眼患者泪膜及睑板腺功能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干眼患者泪膜功能及睑板腺功能随年龄和性别的变化趋势。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154例(308眼)来我院就诊的干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6例(152眼),女78例(156眼),通过Oeulus角膜地形图眼表综合分析仪,测量每位患者双眼的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平均泪膜破裂时间、首次泪膜破裂区域等数据,研究其随年龄及性别变化的规律;同时观察睑板腺形态,统计腺管根数及睑板腺缺失面积,通过睑板腺缺失面积评分系统研究其随年龄及性别变化的规律。结果干眼患者睑板腺缺失面积评分与年龄存在正相关关系(r=0.715,P〈0.05),其中男性r=0.821,P〈0.05,女性r=0.663,P〈0.05;腺管缺失根数百分比与年龄存在正相关关系(r=0.620,P〈0.05),其中男性r=0.629,P〈0.05,女性r=0.631,P〈0.05。睑板腺缺失面积评分在50-59岁组,男性为(9.47±1.00)分,明显高于女性的(7.53±2.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0岁组,男性为(10.69±1.20)分,明显高于女性的(9.87±1.7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泪膜破裂时间与年龄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为r=-0.49,P〈0.01,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r=-0.54,P〈0.01;除〈30岁组以外,其他各年龄组中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均大于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泪膜的首次破裂区域集中在角膜鼻下方,占所有分区中的31%。结论干眼患者在睑板腺的缺失面积及腺管缺失根数方面具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的趋势,在泪膜破裂时间方面具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各年龄组干眼患者泪膜首次破裂区域集中在角膜鼻下方位置,这对干眼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指导价值。
王蕊李岩高建民解士勇亢雷刘洋辰武斌张楠
关键词:干眼泪液睑板腺
视觉电生理检查在眼挫伤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探讨视觉电生理检查在眼挫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 3月~ 2 0 0 0年 9月无屈光间质障碍的眼挫伤患者 31例 34眼 ,除了常规视力、诊断性验光、裂隙灯及眼底检查外 ,全部做了视觉电生理检查 ,包括视网膜电流图 (ERG)、眼电图 (EOG)及视诱发电位 (VEP)。结果 凡伤后视力下降 ,用其他临床检查方法无法解释或眼前段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者 ,视觉电生理检查均有异常。结论 电生理作为一种判断视功能的客观检查方法 ,对眼挫伤患者的视功能检测以及临床治疗、随诊观察和预后判断等均有重要意义。
韩梅亢雷
关键词:视觉电生理眼挫伤
甲状腺相关眼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了解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P VEP)在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 (DON)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 39例甲状腺相关眼病 (TAO)和 30例正常对照进行P VEP检查。结果 :P VEP的改变主要为P1振幅 (PA)的降低 (P <0 .0 5 )。结论 :P VEP比较敏感地反映TAO视神经功能的变化 。
华宁赵堪兴高健民亢雷
关键词: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DON
动态随机点立体图刺激所引发的立体视觉诱发电位被引量:4
2000年
目的:应用视觉电生理方法,客观地估价外斜视患者术前、术后的立体视水平,并借此评价手术矫正眼位对其立体视恢复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应用自制动态随机点立体图(DynamicRandom Dot Stereopsis,DRDS)视刺激系统,记录30例正常人双眼及单眼观察DRDS的立体视觉诱发电位(VEP)。结果:(1)30例正常人应用Titnms立体图及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检查其立体视均≤100″。(2)双眼刺激30例正常人均记录到—恒定的负、正复合波,负波平均于218.70ms达到高峰,其后的正波波峰平均位于286.03ms处,波幅平均为7.80μV,其正波波峰的95%可信区间为277.99~294.07ms。(3)单眼刺激均未记录到电位,图形呈一条直线。结论:这种DRDS刺激是测定立体视的有效刺激,是探讨立体视觉发生、发育的一种方法。
赵堪兴李丽华亢雷刘洁蒋宏亮
关键词:立体视立体图视觉诱发电位
全氟己基正辛烷眼内耐受性的实验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全氟己基正辛烷(perfluorohexyloctane,F6H8)兔眼玻璃体腔内存留不同时间对组织解剖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评价其作为硅油清洗剂和眼内填充物的安全性。方法将20只比利时有色兔随机分为2组。小剂量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入0.2mL F6H8;大剂量组利用全氟丙烷(perfluoropropane,C3F8)气体膨胀压缩玻璃体腔后注入1.0mL F6H8;对照眼采用相同方法注入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一定时间给予裂隙灯、间接检眼镜及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检查;另外每组随机取4只兔分别在术前及术后2周、4周、8周和12周进行视网膜电图的重复检查,最后气栓法处死兔取眼球行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小剂量组:术前及术后实验眼前后节检查、IOP、视网膜电图b波波幅及光镜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大剂量组:实验眼和对照眼在术后1d时IOP均明显低于正常,之后逐渐回升并保持平稳;视网膜电图b波波幅呈明显下降趋势;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视网膜前泡沫细胞,视网膜前及视网膜内大量空泡样改变,外丛状层变薄甚至视网膜全层变薄,内外核层排列紊乱,色素上皮层和锥杆细胞层的明显变性以及Mller细胞、小胶质细胞的增生。结论F6H8长期玻璃体腔填充会造成视网膜毒性,可以短期或在手术中暂时使用,术后应尽量将其清除干净,玻璃体腔内残留少量的小滴并不影响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目前尚不能用于眼内长期填充物。
赵芳赵秉水林锦镛亢雷
关键词:毒性视网膜动物实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