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跃飞
- 作品数:4 被引量:99H指数:2
-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石油化工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 水平细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型的实验研究
- 在内径为1-5mm玻璃水平细圆管内进行了常压气液两相流动研究。通过对大量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确定了细通道内水平流动基本流型,对各流型间的过渡转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与描述,并绘制了流型图。同时本文根据实验数据得出...
- 于志家于跃飞匡国柱沈自求
- 关键词:气液两相流
- 文献传递
- 金属基体上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微//细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的研究
- 本文研究开发了一种简单方便的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通过酸化学蚀刻方法在金属表面构造微细结构然后利用含氟材料降低其表面能,成功的在铝、铝合金、锌金属基体上获得了超疏水表面。经接触角测定,水滴在这些表面上的静态接触角均大于15...
- 于跃飞
- 关键词:超疏水表面气液两相流
- 文献传递
- 铝合金基体上超疏水表面的制备被引量:75
- 2008年
- 采用简单化学刻蚀的方法制备出多晶铝合金基体上的超疏水表面。刻蚀后的铝合金表面经过氟化处理后具有了超疏水的性质,水滴与表面的接触角达到156°,接触角滞后为5°。通过对表面进行扫描电镜分析可知,超疏水铝合金表面上具有了由长方体状的凸台和凹坑构成的深浅相间的微纳米结构,这些微纳米结构相互连通形成凹凸不平的"迷宫"结构,这种结构经氟化修饰后,可捕获空气,形成水与基底之间的气垫,对表面超疏水性的产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文中对铝合金基体上的超疏水现象以Cassie理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与表面形成了非均匀接触,约12%的面积是水滴和基体接触,而有约88%的面积是水滴和空气接触。研究中考查了不同刻蚀时间以及不同刻蚀液浓度对表面疏水效果的影响。最佳制备条件为:盐酸溶液浓度为4.0mol·L·1,刻蚀时间为12min。
- 李艳峰于志家于跃飞霍素斌宋善鹏
- 关键词:超疏水接触角微纳米结构
- 化学刻蚀法制备黄铜基超疏水表面被引量:27
- 2007年
- 采用含有三氯化铁和盐酸的水溶液刻蚀金属黄铜表面,在黄铜表面上得到了一层由不规则块状结构和更细小的乳突状结构相结合的具有双重粗糙度的阶层结构。该表面经氟化处理后表现出超疏水性,水在该表面上的接触角达到了157°,接触角滞后为5°。考察了不同刻蚀时间对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刻蚀时间对表面上这种阶层结构的形成和水滴在表面上的接触角数据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刻蚀时间的增加,表面上逐渐开始形成粗糙结构,接触角数据也不断增加,增加到一定数值后,接触角变化开始不明显。接触角滞后随着接触角的增加而减小。初步分析了这种阶层结构的形成机制,并用Cassie理论对表面的润湿性进行了分析。
- 李艳峰于志家于跃飞孙宇飞
- 关键词:超疏水黄铜接触角阶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