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继彬 作品数:9 被引量:31 H指数:4 供职机构: 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野桑蚕生态学调查数据库 野桑蚕作为家蚕的亲缘类群,对其种群数量、遗传背景等生态学性状的调查可以大大促进其家蚕及野桑蚕遗传多样性以及其它昆虫各方面的研究,并有助于家蚕的特殊生物性状外源基因库的建立.本次研究即旨在通过详细调查其生态学性状,建立野桑... 于继彬 查新民 李兵 季平 沈卫德关键词:野桑蚕 文献传递 太湖流域野桑蚕的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1 2003年 通过对太湖流域地区的野桑蚕进行跟踪调查 ,发现吴县地区的野桑蚕年发生代数多为 4代 ,吴江市南部乡镇的野桑蚕年发生代数以 3代为主。 李兵 于继彬 耿世勇 查新民 季平 沈卫德关键词:野桑蚕 生态学 太湖流域 东亚钳蝎抑制型神经毒素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活性鉴定 被引量:4 2003年 基因BmKIT3R 是根据东亚钳蝎 (ButhusmartensiiKarsch)抑制型神经毒素基因BmKIT3 优化而得的 .将优化过的蝎毒素基因BmKIT3R 通过Bac to Bac操作技术 ,使重组杆状病毒基因组DNA转染到草地粘虫sf2 1细胞中对IT3R 基因进行表达 ,经SDS PAGE检测在 8.7× 10 3 处有一表达条带 .表达产物经生物鉴定 ,证明具有很高的活性 ,它对昆虫具有非常明显的致死作用 .图 3参 于继彬 季平 查新民 沈卫德 沈小川 杨扬 吴祥甫关键词:生物活性鉴定 野桑蚕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01年 于继彬 季平 沈卫德关键词:野桑蚕 东亚钳蝎神经毒素基因BmK IT_3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3 2002年 According to the reported sequence of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scorpion toxin gene (BmK IT 3),we synthesized two primers,which were complementary in a region.By the means of PCR,we got the gene.The gene was fused in expression vector pET-28a,which gave rise to a recombinant plasmid pET(IT 3 R).Then it was transformed into \%E.coli\% BL21 (DE 3).With IPTG induction,the gene was efficiently expressed.And the fusion product was soluble. 于继彬 季平 查新民 沈卫德 吴祥甫关键词:东亚钳蝎 大肠杆菌 桑疫病流行规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01年 桑疫病是桑园的主要病害之一 ,在我国分布很广 ,为害严重。它的发病规律主要与气象因子、桑树品种、虫害、栽培管理、地势、病原菌的菌量等多种因素有关。气象因子是影响其发病的最重要的因素 ,尤其是 7月中~ 8月中旬的气象因子与发病关系最密切 ,包括气温、降水、湿度、风等环境因子 。 于继彬 季平 沈卫德关键词:桑疫病 影响因素 野桑蚕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昆虫专一性毒素表达 研究野桑蚕的遗传多样性在遗传育种、野生资源的保护、特殊性状基因库的建立等诸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次研究既在对几个不同地域的野桑蚕生态学性状深入调查的同时,运用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于继彬关键词:野桑蚕 DNA多态性 RAPD技术 文献传递 家蚕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01年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通过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引起的.对蚕业生产影响很大,甚至带来毁灭性破坏.所以1986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动物植物检疫所把家蚕微粒子病列入<动物检疫>目录.为防治该病.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迅猛发展,家蚕微孢子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关于微孢子虫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于继彬 季平 沈卫德关键词:家蚕微粒子病 分子生物学研究 脉冲场 真核生物 真核体 拓展AcMNPV宿主域至家蚕的研究 被引量:5 2001年 将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phanic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MNPV)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mNPV)基因组DNA的Sma I酶切C片段共转染Sf细胞,共转染上清液接种到BmN细胞中进行扩增,然后在BnN中进行空斑分析,挑取多角体空斑进行扩增。发现所得到的病毒即能在Sf纫胞中增殖,也能在BmN细胞中增殖,并产生多角体颗粒。用重组病毒的多角体口服感染幼虫,能引起家蚕幼虫发病。 查新民 季平 于继彬 沈卫德关键词:ACMNPV BMNPV 共转染 杆状病毒 病毒杀虫剂 家蚕